首页 百科知识 拿破仑放弃帝位_法国的历史故事

拿破仑放弃帝位_法国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拿破仑放弃帝位_法国的历史故事——1804年帝国建立到1814年法国的革命,既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军事革命。他了解到,英国为了防止拿破仑军队登上大不列颠岛,已经挑唆奥地利对抗法国,并且奥地利已把全部的兵力集合起来。他们对拿破仑的恐惧不亚于当初对法国革命势力的恐惧。拿破仑迫使奥地利签订停战协议。载誉归来的拿破仑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被授予“大帝”的称号。

拿破仑放弃帝位_法国的历史故事

——1804年帝国建立到1814年

法国的革命,既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军事革命。它所反对的,既有宫廷专制和阶级特权,也有欧洲各国的军事干涉。推翻帝制导致了欧洲反法同盟,给法国引来了代议制度。后来,对革命的反动又产生了反对各国人民的神圣联盟和违反宪章的一党政府。这种历史的倒退,虽然有开始,有发展,但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仅仅是昙花一现罢了。(www.guayunfan.com)建立帝制后,政府越来越嚣张蛮横,社会风气转向奢靡,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贵族化的生活。从热月9日起,政府就开始扩大重新组合运动。派系之间的斗争被督政府平息了下去,执政府赢得了人心,而帝国则利用勋章和物质奖励诱惑群众。革命发展到第二阶段,已经与第一阶段完全不同。第一阶段,是各委员会在掌握政权,每到三个月便对委员进行改选。委员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他们没有保卫人员,没有贵重的办公用品,每天要在木桌上工作十八个钟头来挣取几个法郎的养家费。但在第二阶段,实行的是庞大的帝国主义制度,执权者到哪儿都有侍从官鞍前马后地跟随,他们有军队保护,讲究奢华的排场,官职也可以世袭,他们所花的一切费用都由皇室承担。全国人民把时间都用在劳动和战争上。在唯一一个掌权者的领导下,所获得的物质利益和花销需求一级一级地都被分派好。帝国制度下的领导者用独裁取代了自由,奢靡的贵族风气又打乱了平等。

督政府设立邻国为共和国,可拿破仑却要把这些邻国改造成帝国的统治方式。第一个进行改制的是意大利,为了表示对拿破仑的忠诚,西沙尔平共和国的副议长梅尔奇来法国巴黎面见拿破仑,向他表明决心,意大利已经决定恢复以前的世袭君主制度。1805年3月17日,拿破仑前呼后拥地高坐在皇家宝座上,气势威严地在杜伊勒宫隆重召见了梅尔奇。梅尔奇代表意大利把王冠献给拿破仑。他表示:意大利全体国民愿意把国家交给拿破仑掌管,让皇帝护佑意大利繁荣昌盛。之后不久,意大利被拿破仑侵占。1805年5月26日,在米兰,伦巴底人把铁王冠送给了拿破仑,拿破仑把意大利总督的大权给了他的继子欧仁·德·博阿尔内斯亲王。之后,热那亚的主权也被迫放弃了,1805年6月4日,热那亚被改制成帝国的一部分,并且被分成热那亚、芒泰诺泰、亚平宁三个郡。国土面积极小的卢卡共和国也没能幸免,拿破仑同意了卢卡长官的要求,把这个小国家赐给皮昂比诺亲王和拿破仑的妹妹作为封地。拿破仑完成出巡后,跨过阿尔卑斯山回到巴黎,之后他就为亲征英国去军中督查军士们。

督政府曾几次计划攻打英国,但都没有实现,自从吕内维尔合议又一次谈崩之后,督政府又把攻打英国的方案提上议事日程。1805年初,在布伦、埃塔普勒、安布勒特斯、加来等众多港口集结了两千只战船,共有海军一万六千人,战船上还有十六万步兵、九千匹马和许多大炮。拿破仑亲自督战。他了解到,英国为了防止拿破仑军队登上大不列颠岛,已经挑唆奥地利对抗法国,并且奥地利已把全部的兵力集合起来。

当时,任总指挥的费迪南大公和麦克将军率领九万奥地利军队跨过了莱茵河,占领慕尼黑,把法国的盟友巴伐利亚的选侯赶走了。提罗尔被约翰大公所率领的三万士兵占领,率领着十万大军的查理大公也在向阿迪杰河进军。此时,俄国的两支部队将要和奥军会师。1805年4月11日,英国和俄国建立同盟关系,8月9日奥地利也参与了进去。皮特花了很大力气才让三军联盟。法国独裁者拿破仑建立意大利君主国,兼并热那亚和皮埃蒙特,又将侵略荷兰和瑞士,这些举动让欧洲各国不安起来。他们对拿破仑的恐惧不亚于当初对法国革命势力的恐惧。

拿破仑急匆匆地返回巴黎,9月23日,在元老院召开会议,征集到八万士兵,24日他便急忙出征了。10月1日,他率领大军渡过莱茵河攻入巴伐利亚。拿破仑在德国作战时,查理亲王率领的部队在意大利境内被马塞纳挡住了去路。但没过几天,拿破仑就取得了胜利,打败了麦克将军。在11月13日及以后的日子里,他占领了维也纳和摩拉维亚。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军队与前来支援奥军的俄国军队开战,拥有九万五千人的俄军和拥有八万人的法军在奥斯特里茨平原上从天蒙蒙亮时打到下午一点。因为双方的人数不相上下,而且都拥有强大的炮兵,所以战争进行得十分激烈。由于法军进攻猛烈,拿破仑的战术出人意料,俄国左路军队被切断,禁卫军被打退,中路也被打败,俄国遭到惨败。打了胜仗之后的第二天,拿破仑在战场上对全军进行了奖励。他对士兵们非常满意,在不到四天的时间里,打败了俄国和奥地利的十万军队,没有被武器打死的敌军也在逃跑中被淹死,帝国收缴了四十面敌军的大旗及更多的禁卫军的军旗,还有一百二十门大炮,俘虏了二十多名将军和三万多士兵,到处炫耀人数众多的俄军在法国士兵们的攻击下溃不成军。拿破仑迫使奥地利签订停战协议。俄军边退边战,没有被全部消灭。

在乌尔姆和奥斯特里茨战役失利后,奥地利于12月26日与法国签订了《普莱斯堡和约》。根据条约规定,意大利王国得到了威尼斯、伊斯的利亚省、达尔马提亚省、亚得里亚海的威尼斯各岛等地,巴伐利亚和符腾堡得到了提罗尔伯爵领地、奥格斯堡城、艾克施塔特公国、帕骚地区的一部分和施瓦本公国的所有属地布赖斯高及奥尔特瑙。本来在签订《康波福米奥和约》和《吕内维尔和约》后,奥地利已经元气大伤,这次更加一蹶不振了。

载誉归来的拿破仑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被授予“大帝”的称号。对于自己的幸运,他本人是既意外又高兴。各级政府机关表示的服从、人民群众的赞扬,还有元老院为他建立的纪念碑,都令拿破仑感到,自己施行的政策是正确的。如今,革命仅有的一点残余也被丢掉了。1806年1月1日,沿用十四年的共和历被公历代替,先贤祠和保民院不是改名,就是不复存在。

在整个欧洲大陆,拿破仑继续扩张他的统治。他废掉了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另立约瑟夫·波拿巴为王,又将荷兰共和国改为王国,拥护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君。在完成了对几个共和国的改造后,拿破仑开始分封附属国王,军阶制度和中世纪的爵位也恢复起来了。他先后将达尔马提亚、伊斯的利亚、弗留利等十二个地方定为公爵们的封地。贝尔蒂埃元帅、塔列朗大臣分别被封为纳沙泰尔公国公爵和本尼凡托公国公爵,缪拉被封为贝格和克累弗的大公。博尔盖泽亲王夫妇则得到了瓜斯塔拉公国这块封地。至于瑞士共和国,拿破仑宣布他自己是“调停人”。在德意志帝国的南部和西部,有十四个亲王联合组成莱茵同盟,宣布脱离德意志,归顺拿破仑。这样,原属德意志帝国的一大部分国土就被拿破仑控制起来。弗朗茨二世宣布取消自己的称号,德意志帝国从此灭亡。另外,普鲁士也根据12月15日在维也纳签订的条约,让出安斯巴赫、克累弗、纳沙泰尔等地,作为汉诺威选侯领地。

拿破仑政权控制了整个西欧。他通过多种方式,主宰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那不勒斯、荷兰、瑞士等国家。《亚眠和约》以后,由于他对荣耀的追求和征服他国的行为,整个欧洲并没有走向和平,反而将要陷入一片战争的汪洋。对拿破仑来讲,结果只有两个,不是他成就霸业,就是他走向灭亡。

面对拿破仑的强势政策,第四次反法同盟成立了。在法国的强势扩张下,为了避免像别的国家一样被法国控制,拥有一支精锐部队的普鲁士迅速和俄国结成联盟,准备把法国人逐出德意志。普鲁士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将军队撤到莱茵河以西,否则,普鲁士将动用武力。同时,为了对抗南部的联盟,普鲁士还准备在德意志北部结成一个同盟。

势头正猛的拿破仑根本没把普鲁士的最后通牒放在心上。他利用国内正是一片团结的大好形势,于1806年10月发起了对普鲁士的进攻。拿破仑继续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快速进攻的战术,和往常一样收到很好效果。普鲁士军队遭到沉重打击,接连遭遇败绩。仅仅二十天,柏林就遭到了法军的围攻。1806年末,普鲁士的各地要塞已被法军尽数攻破。

法军开始转向进攻在波兰的俄军。在苏黎世、奥斯特里茨、艾劳和弗里德兰等地的关键性战役中,法军接连取得胜利。这是俄国与法国之间的第三次较量,法军这次占尽了优势,战绩辉煌。1807年6月21日和7月7日,俄国与法国先后签订了《提尔西特停战协定》与和约。根据《提尔西特和约》,俄国承认法国在普鲁士的统治,撤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希亚。俄国虽然战败,好在没有丧失国土,普鲁士的疆土却被减缩了一半。在普鲁士南部,拿破仑已经建立了巴伐利亚和谷腾堡两个王国,在北部,拿破仑又建立了反对普鲁士的萨克森和威斯特法利亚两个王国。

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革命色彩越来越淡,倒是君主专制的成分越发多了起来。自由没有恢复,中世纪的军事等级制度却恢复了。人们已成为公民,但这时许多人却被封了王侯;革命思想的传播使欧洲好几个国家都成为了共和国,但在拿破仑的武力干涉下,它们又成为了王侯的封地。由于拿破仑的强势,整个欧洲非但没有前进,反而退步了不少。在法国内部,更是如此。议会制政府被拿破仑式的行政制度代替,国立学校的共和教育被军事教育代替。整个法国在这种统治模式下,犹如一支只听命于拿破仑的军队。而整个欧洲,到处都是拿破仑建立的附属王国、联邦、封地。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欧洲,拿破仑已经树立了他的最高权威。

只有英国还是个例外。由于英吉利海峡的阻隔,能在欧洲大陆纵横驰骋的法军无法征服这个海峡对岸的国家。虽然皮特已经去世了,而且第三次和第四次反法同盟都没有什么收效,但英国上下执行的反法政策并没有任何改变。这也是拿破仑关注的重点所在。在英国宣布对法国进行封锁后,拿破仑立即反击,宣布对英国实行贸易封锁,这样,整个欧洲大陆将不能再与英国有任何贸易往来。这也招来了一些贸易商对拿破仑的不满。英国的海军力量比较强大,约有一百余艘军舰,为了与这样的海军力量抗衡,保证在未来几年的海战不处于劣势,拿破仑也积极扩充海军力量,加快船只建造速度,并修理港口。

在与英国展开海战之前,西班牙半岛的事情需要拿破仑先行处理,这样他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1807年,法军开始远征葡萄牙,摄政王约翰六世乘船逃往巴西。1807年11月30日,法军占领了里斯本。这个地道的英国殖民地被法国占领了,但这只是法国准备进攻西班牙的前奏罢了。西班牙国内也是一片混乱。人们对王室宠臣戈多伊正极度不满,阿斯图里亚斯亲王费迪南则打算利用这一点,夺取政权。拿破仑认为,这样一个内部混乱的国家,推翻它应该易如反掌。不过,他还是尽量争取西班牙人民的支持。他打出了为人民恢复文明的旗号,希望得到人们的理解。法军以海战和大陆封锁为借口,进入西班牙半岛,并很快将西班牙的海岸和军事要地控制起来。战火已经烧到了马德里附近,西班牙王室原本打算像葡萄牙布拉干萨王朝一样逃往第三国,但是遭到了人民的反对。阿斯图里亚斯亲王趁机宣布为王,定称号为费迪南七世。趁这次西班牙宫廷内乱,拿破仑率军进入马德里。

费迪南在夺取王位后,又把王位归还给他父亲。为了讨好拿破仑,他父亲则辞让王位。最高“政务会”、卡斯蒂利亚议会和马德里市议会在拿破仑的干涉下,最终把王位授给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

第五次反法同盟也是在这时开始形成的,发起国是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这些国家都对法国有不满情绪,但具体原因却各不相同。意大利主要是因为罗马宫廷对拿破仑的统治心有抵触;西班牙则感到民族荣誉受到侵害,因为拿破仑硬是任命了一个外国人担任国王,而且改变了这个国家不少的风俗习惯;荷兰则主要因为贸易上受到不少损失,不满法国对英国的贸易封锁令。奥地利也不愿因为战争的失败而永远处于从属地位,英国则一直在一旁静静等候时机。另外,教皇对法国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由于拿破仑没有归还被督政府并入西沙尔平共和国的教会领土,教皇也加入了欧洲反法同盟。

法国和教皇的冲突还远不止这些。为了清除罗马所属各邦的英国间谍,米奥利斯将军奉拿破仑之令占领了罗马。拿破仑还不顾教皇开除他教籍的威胁,将原属教皇的安科纳、乌尔比诺、马切拉塔、卡梅里诺等地划给了意大利王国。1808年4月3日,教皇的圣使离开巴黎,这代表着法国和教皇的斗争正式拉开序幕。

西班牙半岛的形势也很不乐观,战火四处燃烧。1808年5月27日,费迪南七世在塞维利亚省政务会上被承认为西班牙王,但武装起义在未被法军占领的各省纷纷发生。6月16日,波尔图也爆发了葡萄牙人的起义。在科尔多瓦故国的贝兰,杜邦将军战败投降。西班牙人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很快,费迪南七世在马德里宣告即位,而拿破仑拥立的约瑟夫·波拿巴则被迫逃离。西班牙人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葡萄牙方面,由于兵力缺乏,朱诺将军在签订辛特拉协定后,率军撤离了葡萄牙,这个王国随后被英国将军威灵顿率兵占领。这时,奥地利积极扩充军备,准备发动新的对法战争。瑞典国王也表态将反对拿破仑帝国。好在俄国还信守俄法联盟和提尔西特和约,这才没有使法国腹背受敌。拿破仑感到万分庆幸,为了消除后顾之忧,他于1808年9月27日与亚历山大达成协议,约定互不攻击对方,俄国同时负责防备瑞典偷袭法国。

不再担心后院失火的拿破仑放心地亲自率兵赶往西班牙半岛,并很快改变了战争格局。他指挥的八万人军队,都是从德意志调来的,士兵们个个经过实战,经验丰富,因此能够接连取得胜利,并很快将西班牙的大部分省份收复了。以解放者姿态进入马德里的拿破仑,告诉半岛居民,他取消了异端裁判所和封建特权,虽然西班牙人可能会有不同看法,但实际上,对西班牙人来讲,这是一种文明和自由的进步,会促进西班牙的繁荣和发展。事实也的确如此,由于西班牙国内寺院林立,僧侣专权,一直处于愚昧、贫穷和落后的状态,只有改变目前的社会状态才能有所发展,才能进一步建立民主和自由。虽然对欧洲各国来讲,拿破仑是个压迫者,但对西班牙半岛来讲,拿破仑却给这里带来了复兴。

不是所有的阶层都对拿破仑持欢迎态度的。领导上层和中层阶级的议会派,领导下层阶级的僧侣派,显然对拿破仑的到来十分不满。现在他们自发联合起来,利用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宗教的狂热,激励西班牙人反对拿破仑。神父们拿起宗教的武器,在教理中,他们把拿破仑丑化为叛教徒、魔鬼,批判他蛮横专制,号召西班牙人团结起来,拿起武器赶走法国人。这次,拿破仑似乎陷入了战争的泥潭中了,因为不但要征服西班牙的全部国土,更重要的是要征服人心,仅仅占领首都并不能算是胜利。但显然拿破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仍打算用凌厉的攻势和严酷的高压来统治西班牙半岛。

当拿破仑忙于征战西班牙半岛的时候,奥地利趁机发动了新的一轮攻势,五十五万人的军队于1809年春开始大规模的反攻。提罗尔的暴动,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热罗姆国王的被逐,意大利的动摇,普鲁士的虎视眈眈,都令局势变得更加紧张。2月初,从马德里急忙赶回来的拿破仑赶紧召集各盟国备战。从4月12日到5月13日,他先后攻下了埃克米尔和埃斯林,并占领了维也纳。经过几个月的浴血奋战,在瓦格拉姆一役中,拿破仑终于击败了这次新的反法同盟。10月14日,交战双方签订《维也纳和约》,有几个省被从奥地利王朝中剥离出来,奥地利王朝被纳入大陆体系。

从这一阶段开始,欧洲各种势力开始反抗拿破仑帝国,这里面,有各国王朝、各族人民、教会和商界的联盟。不过由于拿破仑还处于强盛时期,这种反抗暂时还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虽然这次失败了,但他们都还在继续观望,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自从撕毁《亚眠和约》后,对拿破仑来讲只有两种结局:占领全欧洲或者遭到欧洲的反抗。他建立了一套独立的行政系统统治各国人民,通过封地制度统治整个欧洲,通过大陆封锁政策切断英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对任何阻止他的力量,他都毫不手软,坚决予以打击。通过侵占葡萄牙,他切断了葡萄牙和英国的贸易关系;通过迫使西班牙国王退位,他稳定了帝国的后方;通过剥夺教皇的财产,他打击教皇与法国境内反对者联系的行为;通过占领罗马,他回应教皇开除他教籍的威胁;通过推翻教皇的方式,他报复教皇用诏书恐吓他的行为;通过占领荷兰,他改变荷兰成为英国货物集散地的现实。对于任何反抗他的势力,他都绝不容忍。

《维也纳和约》之后,帝国的疆土和权势被拿破仑进一步扩大。在发生国内革命以及瑞典王古斯塔夫四世被迫退位以后,瑞典也被纳入到大陆体系,这样整个欧洲都实行了大陆封锁政策。这时候,拿破仑和约瑟芬离婚,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婚姻。1810年4月1日,他迎娶了奥地利女大公玛丽·路易丝为皇后,打算生育一个孩子继承帝国的统治。这样一来,在如何对待奥地利的问题上,拿破仑陷入两难境地。这次婚姻,也改变了人们将拿破仑看作一个革命君主的观念,增强了人们的反感情绪。1811年3月20日,拿破仑将他新出生的儿子封为罗马王。

1810年和1811年对西班牙的战争进展得并不顺利,每一处都有西班牙人的强烈反抗,只有拼命猛攻法军才能艰难地占领一座城市。很多省份被絮歇、苏尔特、莫蒂埃、内伊、塞巴斯蒂亚尼等人占领,法军包围了西班牙固守的加的斯。法军对葡萄牙的远征也不太顺利,由于遭到了英国军队的拼死抵抗,指挥远征的马塞纳将军只能撤退。

西班牙半岛的战争还没有什么结果,一场新的战争又即将爆发。对于拿破仑帝国逐渐建立起来的霸权,俄国是不愿意看到的。由于贸易封锁等原因,俄国的利益受到了重大威胁。另外,俄国自彼得一世以来,也在逐渐追求霸权,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忍受拿破仑帝国的日益强大。从1810年末开始,俄国已经开始准备与法国决裂。除了扩充军备外,还与英国恢复了贸易关系。虽然在1811年法俄双方陆续谈判了一年,但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双方之间的战争看来将不可避免。

拿破仑也打算出兵制服这个他从未攻击过的国家。但是,仅仅依靠他的力量还远远不够,他争取到了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协助。按照1812年2月24日和3月14日的条约,普鲁士提供了一支两万人的辅助军队,奥地利提供了一支三万人的辅助军队。法国则动员了国内的一切力量,国民自卫军按照元老院通过的决议案,分成三批在国内服役。3月9日,拿破仑率领第一批约10万人的国民自卫军开始远征俄国。6月22日,法国正式宣布对俄开战。和以往的战争一样,拿破仑还是采用了快速作战的战术,准备迅速占领敌国首都,然后签订占领敌国领地的和约。按照他的一贯做法,拿破仑率领五十万大军深入俄国腹地。在6月24日跨过涅曼河后,法军先后将维尔纽斯、维帖布斯克占领。俄军虽然一直在抵抗,但在奥斯特鲁夫诺、波洛次克、米哈洛夫、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河沿岸等地都没能战胜法军,结果在9月14日,莫斯科失守,被法军占领。

面对法军咄咄逼人的进攻,俄国也并不是一筹莫展。除了利用军队在正面战场抵御法军外,俄国还非常巧妙地发挥自身特点,将辽阔的国土和寒冷气候条件作为自己的撒手锏。俄军充分利用了幅员辽阔的战略纵深,一点点将法军引向深入。只要法军攻下某个地方,俄军在撤退时就最大限度地将这个地方破坏殆尽,这样拿破仑即使占领了某个地方,也缴获不了任何东西,没有多大的战略价值。伴随着法军的进攻,俄军先后烧毁了斯摩棱斯克、多罗戈布日、维亚茲马、格扎茨克、莫扎伊斯克以及莫斯科等城市,还烧毁了许多村庄。俄国是希望打一场持久战的,他们耗得起。拿破仑本应该看到这一点,不过由于接连取胜,甚至连莫斯科都已经占领,他觉得这场战争应该离结束不远了,于是向俄国提出和议的要求。俄方利用这个机会,尽量地拖延时间,使法军在寒冷的莫斯科足足停滞了六个星期。因为俄国对和议没有诚意,双方的谈判自然没取得任何突破。10月19日,拿破仑不得不下令撤退。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法军又冷又饿,受尽了苦头。拿破仑也遭遇到了他出征以来最严重的失败。在渡过别列津纳河以后,法军已经秩序大乱,溃不成军。一直和军队待在一起的拿破仑也乘坐雪橇,先行赶回了巴黎。

在拿破仑远征俄国期间,巴黎也不是平安无事。马莱将军发动了一次叛乱,他四处散布拿破仑已死的谣言,妄想推翻拿破仑的统治。不过,由于当时帝国的统治还算比较稳固,这次叛乱并没有得逞。马莱和他的同伙全部被处死。

虽然国内对法军的战败感到十分震惊,但好在拿破仑的余威仍在,他又迅速组建了一支三十万人的部队,并于1813年4月13日又开始作战。他没有注意到,国内外的形势已经悄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国内,对于他的统治,越来越多的人表示厌倦,就连过去拥护他做皇帝的人,现在也开始反对他。由于教皇被拘禁,神父们偷偷地聚在一起,密谋发动叛乱。全国人民希望拿破仑能给大家带来自由的贸易环境、平等的人权,以及对私人利益的保护。但现实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政府不是征兵,就是征收苛捐杂税,人们对拿破仑穷兵黩武的统治感到十分憎恨。在国外,欧洲各国人民都对法国的武力压迫感到反感,被打倒的各国王侯都打算伺机暴乱,夺回政权。

拿破仑的统治是建立在武装干涉的基础上的,只有他不断取得胜利,才能巩固他的统治。如果他在某一个环节失败的话,那么,那些被他打倒的势力就会趁机作乱。结果,1812年,拿破仑还能组织军队打到莫斯科,一年后,部队就后撤到德累斯顿,到了1814年,就只能在巴黎附近了,形势的变化真是迅猛难料。

1813年3月1日,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主要国家有普鲁士、俄国、英国等,后来瑞典也加入进来。它们原本以为拿破仑会一蹶不振,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卢岑、德累斯顿、包岑等战役中,他们连连败给拿破仑,这使他们震惊万分。为改善与同盟的关系,刚刚恢复军事力量的奥地利提出进行调停,得到了拿破仑和第六次同盟国的同意。6月4日双方在普列斯维茨签订了停战协定,但在随后举行的布拉格和平谈判会议上,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如果谈判无果的话,战争就是解决分歧的唯一手段。在谈判破裂后,奥地利也加入到第六次反法同盟,使同盟军的兵力壮大到五十二万人。法军只有二十八万人,拿破仑仍旧打算利用快速有力的攻击,打乱同盟军的阵脚。但是,他的计划被副将们的失败打乱了。虽然他自己在德累斯顿取得了胜利,但麦克唐纳、内伊和旺达姆分别在西里西亚、柏林和库尔姆吃了败仗。敌人从四面冲破了防线,拿破仑已难以招架,他计划进行一场大战来扭转局势。没想到的是,在莱比锡的大规模作战刚刚开始的时候,萨克森和符腾堡军发生了叛变,莱茵同盟的各国国王也宣布脱离帝国。在同盟军的猛烈攻击下,勉强支撑了三天的法军不得不向莱茵河方面狼狈退却。1813年10月30日,法军撤退到本国境内。

反法同盟的军队快要打到法国本土了。拿破仑希望能够获得国内的支持,但法国已经没有了当年渴求自由的热情,厌战情绪开始蔓延,情况变得失去控制。最先表示异议的是立法议会,他们没有按照拿破仑的要求进行协助。莱内、雷努阿尔、加卢瓦、弗洛热尔格、曼恩·德·比朗等人甚至还组成了一个委员会,提出反对作战、恢复自由的要求。这彻底激怒了拿破仑,立法院遭到解散。拿破仑把他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取得战争的胜利上面。只有取胜,才能改变结局。

法国已经是四面受敌。1月25日,拿破仑从巴黎出发,开始了捍卫法国主权的战争。他要面对的,是从意大利方向攻击过来的奥军,以及从西班牙出发跨过比利牛斯山进入法国的英军。另外,在法国的东部和北部,还有三支强大的敌军,他们分别是:施瓦岑贝格指挥的十五万同盟大军,他们从瑞士冲来;从法兰克福攻进来的十三万西里西亚军,指挥官是布吕歇尔;贝尔纳多特指挥的十万北路军,现在他们已经侵入荷兰,并出现在比利时。

经过多次实战考验,反法联军已经根本不把法军的强固工事放在眼里,他们集结部队,直指巴黎,施瓦岑贝格和布吕歇尔两军准备在香槟会师。拿破仑率领部队,在这里领导法国全面抵抗。在比利时,梅松将军率部阻击贝尔纳多特。在里昂,奥热罗负责抵御奥军。在南方边界地区,苏尔特负责抗击英军。意大利则由欧仁亲王负责保卫。

不可否认,拿破仑有着极高的军事天赋。他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术,穿插到布吕歇尔与施瓦岑贝格之间,先是在尚波贝尔、蒙米赖、蒂埃里堡、沃尚等地连续战胜布吕歇尔,接着又在蒙特罗大破奥军。如果照这样下去,法军取得胜利将指日可待。不过,法国的将领并不是都像拿破仑这样骁勇善战,除了拿破仑连连取胜外,别的部队都是屡遭败绩。这使得法国腹背受敌。就在这关键时刻,缪拉叛变后参加了反法同盟。除了下级军官和士兵们依旧斗志昂扬外,法军的高级将领们全无斗志,士气低迷。拿破仑继续向布吕歇尔发起攻击,但在马恩河、埃纳河和拉昂等地,每次都是功亏一篑,布吕歇尔屡次都能侥幸逃脱,化险为夷。历经多次意外事件后,拿破仑的作战计划也被打乱,无奈之下,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准备到圣迪济埃去封锁敌人退出法国的通道。反法联军虽然感到很震惊,但他们仗着兵力充足,还是毫无顾忌地直奔巴黎而去。

巴黎现在是门户大开,法军根本来不及回援。皇后匆匆忙忙地弃城而去,逃向布卢瓦去了。由于在这次战争中,拿破仑主要依靠的是正规军,所以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现在人民普遍厌战,缺乏抗敌决战和誓死保卫自由的精神。在以本尼凡托亲王为首的保王党的协助下,反法联军毫不费力地开进了巴黎。元老院在领袖塔列朗的率领下,全部叛变。塔列朗是个没有信念,顺势而为的人,每当一届政府快要垮台的时候,他都会及时地改旗易帜,在新政府中谋得一官半职。因此,在历届政府中都有他的身影。现在,他带领元老院成立了一个临时政府,宣布废黜拿破仑的帝位及其后裔的帝位世袭权,宣布法国人民和军队不再效忠拿破仑。

获悉巴黎被包围的消息后,拿破仑放弃了向圣迪济埃进军的计划,率领五万军队星夜兼程,驰援巴黎,但他们还是晚了一步。在他们抵达巴黎的前一天,反法联军刚刚接受了巴黎的投降。在临时驻地枫丹白露,拿破仑又听到了元老院叛变和他被废黜帝位的消息。看到人民、元老院、将军、内臣们已经纷纷变心,拿破仑感到大势已去,有了归隐之心。他打算自己退位,然后将帝位让与他的儿子。他以自己能征善战的五万军队和强有力的军事阵地为筹码,派出全权代表维琴察公爵、莫斯科瓦亲王、塔兰托公爵和同盟国谈判,打算让同盟国承认他儿子的帝位。但是,协同全权代表前去谈判的腊古札公爵突然放弃了对枫丹白露的驻防,防不胜防的拿破仑只得接受同盟国的条件。事已至此,同盟国的条件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优惠了。现在他们决心逼拿破仑无条件退位,同时,消灭一切在欧洲看来属于革命的东西。1814年4月11日,出于对后代的考虑,拿破仑黯然放弃了法国和意大利的帝位,九天后,他到达现在唯一属于他的领土——位于地中海西嘉岛东边的厄尔巴岛。曾经属于他的远达波罗的海的广大疆土,如今只剩下一个弹丸小岛。谁也没有想到,十四年的叱咤风云和不可一世,却换来这样一个令人叹息的结果。

拿破仑是从社会的底层成长起来的。他从一个普通的炮兵尉官,凭借着自己的敢作敢为、顽强不屈,一步步成长。凭借着自己的充沛精力和对荣誉的热爱,他一点点壮大,直到成为万人之上的统治者。他的奋斗历程中,绝对没有什么幸运可言。他的成功,可以说都是刻苦实干的结果。他抱着建立强大帝国的雄心壮志,通过强有力的军事手段,一步步地将欧洲控制在手中,并通过贸易封锁等方式,对隔海相望的英国展开牵制。一时间,从西班牙半岛到遥远的莫斯科,各国的君主和百姓都听从于他的号令和统治。遗憾的是,他的权力和专制,侵犯了各国的独立,破坏了人民的自由,最终落得个腹背受敌、众叛亲离的下场。他的失败证明:专制主义在这个时代已经行不通了。

对于整个欧洲来说,拿破仑的统治却带来了很多新的改变。法国的先进文明和思想在欧洲大地四处传播,动摇了欧洲旧社会统治的基础。由于人员来往频繁,不但加快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也增强了欧洲各个国家的联系。贸易封锁政策也无形中刺激了欧洲大陆工业的发展,摆脱了对英国工业的过度依赖。不少国家由于拿破仑的到来,改变了社会形态,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然,这倒也不是拿破仑有意为之,他也不过是服从了自己好战的禀性罢了,一切只是他想统治更广阔区域的客观影响而已。

拿破仑在法国的统治,就好比克伦威尔在英国的统治一样,都是军事独裁。不过两者还多少有些不同。由于英国是个岛国,与别的国家并不接壤,因此国内的战争不会变成对外战争。在打倒反对改革的人后,军队能迅速由战场转到政府。因此,当国内各个党派的势力还依然比较强大的时候,英国克伦威尔将军及早采取了武装干涉,对国内实行了军事管制。法国却是个大陆国家,与很多国家相邻。要求自由的法国人民渴望革命,而周边很多国家的君王却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因此,法国革命需要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种反对势力。即使是法国的军队在外抗击反法联军的时候,国内的各个党派仍在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拿破仑军事干涉的时机相对较晚。这时,各个党派都已经衰落式微,于是拿破仑将欧洲作为军事独裁统治的对象。

拿破仑和克伦威尔的行为及性格,明显受到了所面临的形势的影响。由于拥有强大的兵力和无可否认的权威,拿破仑底气十足,他一直在锐意进取,放心大胆地实行他的计划。而克伦威尔则更多地是在防守,他需要利用各个党派之间的矛盾,打倒反对他的党派,寻求一种权力的平衡。

不过在最后,这两个同样产生于自由,但没有把自由作为统治基础的政权一样走向了毁灭,拿破仑和克伦威尔的统治也随之终结。看来,一切独裁统治都是不得人心的,最终必然走向毁灭。在英国,克伦威尔垮台的直接原因是国内的变乱。在法国,拿破仑垮台的直接原因则是欧洲的反抗。

1814年,拿破仑的帝制被推翻后,国内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革命党派,前几届革命政府也难以重新组织起来,只有曾经卖国求荣的元老院还依然存在,如今它又颁布了不得民心的宪法,更是招致骂声一片。阿图瓦伯爵在第一个离开法国后又首先回来,这次他的身份是王国摄政。4月23日,他代表法国签订了《巴黎和约》,比利时、萨瓦、尼斯、日内瓦等地不再属于法国,法国的面积恢复到1792年1月1日的界限之内。4月24日,路易十八在加来下船,在5月2日发表了承认代议制政府原则的《圣多昂声明》后,他于次日回到巴黎,一个月后颁布了新的宪章。从这时起,新的历史又开始了。

1814年,延续了二十五年的大动荡终于结束了。法国的革命,既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军事革命。它所反对的,既有宫廷专制和阶级特权,也有欧洲各国的军事干涉。推翻帝制导致了欧洲反法同盟,给法国引来了代议制度。后来,对革命的反动又产生了反对各国人民的神圣联盟和违反宪章的一党政府。这种历史的倒退,虽然有开始,有发展,但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仅仅是昙花一现罢了。如果真的想将法国治理好,一方面,要实现真正的政治自由,另一方面,也要提供足够的物质福利。这既是满足法国革命双重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