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海洋文化产业无疑将成为突破海洋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支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国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进各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_浙江海洋文化产业

第四节 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浙江的海洋文化是我国沿海区域海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沿海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浙江沿海先民已经能够制造和利用舟楫开始海上航行,并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他们所及之处。自此之后,浙江沿海居民更是在这块辽阔的海域上挥洒着自己的智慧与汗水,留下一个又一个饱经沧桑的历史文化足迹。从河姆渡人最原始状态的近海海洋捕捞与远距离的航海活动,到声名远扬的“徐福东渡”“鉴真东渡”“海上丝绸之路”,再到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舟山市连岛工程、温州市洞头县连岛工程等,都充分展示了浙江省人民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智慧与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浙江省的海洋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突出表现为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信仰文化、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观文化、精美独特的海洋盐业文化、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文化,还有富含海洋特色的渔业文化、港口文化、交通文化、军事文化、体育文化、移民文化、文物古迹、饮食文化、名人文化、文学艺术等。这些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涉及沿海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鲜明的浙江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如表2‐5)。

表2‐5 浙江省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统计

img14

资料来源:苏勇军:《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峰会论文集。

一、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从整体上看,浙江沿海地区除了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之外,还具备多方面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交通等区域比较优势。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30余年来浙江经济迅速崛起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浙江外向型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国家批准的一类口岸10个,省级批准的二类口岸10个。有67个市县对外国人开放,37个市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先后批准建立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包括对外国人开放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浙西南和浙西北广大腹地梯度推进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外开放格局。

“‘十二五’期间,海洋文化产业将呈现滨海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广电影视业、体育与休闲文化产业、庆典会展业五龙竞进的局面,海洋文化产业预计能达到大约12%的增速,到‘十二五’末总产值可逼近一万亿元。”[12]随着我国海洋文化产业逐渐被提上国家政策议程进程的加快,海洋文化产业有望成为继海洋现代渔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之后,中国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海洋文化产业无疑将成为突破海洋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支点。今后我国的海洋文化产业将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方向发展,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

国家统计局网站数字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支出为2295元,比上年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团体旅游支出469元,增长17.8%;2010年浙江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312.6亿元,浙江省生产总值为2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1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45亿元,分别增长3.3%、12.4%和12.3%。人均GDP为5205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690美元,仍居国内各省第二位),增长10.1%。这些数据表明浙江省居民文化消费能力和潜力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为浙江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浙江的海洋文化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内生性增长性质,但需要梳理产业政策,完善政策衔接,充分利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因此,浙江省要大力发展新兴海洋文化产业、技术性产业,深入发掘海洋文化资源内涵,寻找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陆海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和便捷

浙江处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和长三角经济带的核心区,是中国大陆南北、海峡两岸等经济发展的连接纽带。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地位的逐步确立,浙江省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省围绕海洋经济发展逐步完善了“接陆连海、贯通海岸、延伸内陆”的大交通网架,改变了局部地区交通末端的掣肘。“接陆连海”,即温州连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舟山连岛工程“三大对接工程”建设,构成连接大陆和海洋的重要纽带;“贯通海岸”,即在已有沪杭甬高速公路、铁路和甬台温高速公路,加快甬台温第二公路通道和甬—台—温—福沿海铁路干线建设;“延伸内陆”,即加快省内路网连接,增加省际公路、铁路通道,改善内河航道,拓展宁波—舟山枢纽港口以及温州、台州、嘉兴沿海港口和沿海城市通往内陆腹地的物流走廊,提高综合集疏运能力。[13]

2010年浙江省加快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省发改委投资数约有500亿元,占全国投资的7.5%,全省形成宁杭、杭甬、沪杭、杭长、金温扩能改造、九景衢铁路、杭黄铁路、钱江铁路新桥、杭州东站枢纽、宁波铁路枢纽等“七线一桥两枢纽”的交通格局。沿海的宁波、上海与舟山群岛之间每天都有多班客轮往返,形成了中国最为繁忙的海上客运“金三角”。浙江省有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等7个民用机场,其中杭州萧山机场和宁波栎社机场为国际机场。国内航班基本覆盖全国,国际航班主要飞往日本、韩国、中东、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完善的海、陆、空立体的发达交通体系,为浙江的海洋产业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相关政策为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文化产业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但当前我国社会海洋观念、海洋意识等还是比较淡薄。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国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进各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浙江省委、省政府就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海上浙江”“海洋经济强省”等战略决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海洋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政策,为浙江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特别是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规划》,浙江将充分挖掘浙江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并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同时,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区;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9个沿海产业集聚区,并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

2011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我国首个群岛新区,也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后第四个国家级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是新时期我国推进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海洋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对浙江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长远战略意义。

二、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

(一)浙江海洋文化观念不强

浙江省民企发展联合促进会会长郑宇民指出:浙江的海洋文化是“海难、海防”的文化,重心在于如何应对台风,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香港和台湾是“海用、海利”的文化,重心在于如何亲近海洋、用好海洋资源。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是很珍惜海洋资源的,非常注重海域和陆域资源的链接,使得大海、大地、大桥、大岛一体化,防海、护海、用海、养海一体化,在这方面确实值得浙江学习。浙江要把海难、海防、海用、海利形成统一的文化,就要有进取心,一定要以开放的胸襟,树立科学发展的海洋文化观念。

在中国海洋日益严峻的海洋形势下,国民海洋意识是非常淡薄的,这些表现在青少年海洋文化观念的教育上。如上海“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有伟大航海家哥伦布的雕像,却没有郑和的雕像;1995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儿童读物《新三字经》曾将我国的国土范围描述为“从昆仑,到海滨”,后来在一些专家强烈的建议下,第二版印刷时才修正为“从昆仑,到南沙”,国民海洋文化知识的教育意识淡薄由此可见一斑。[14]再有2009年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竟然没有一幅美术作品是表现海洋的,暴露出海洋文化的薄弱。2010年5月15日,澳大利亚16岁少女沃森历时210天完成环球独航,时任总理陆克文到活动现场亲自迎接她。[15]而2003年3月18日,自驾帆船从大连起航,经过55个昼夜的航行,航程7600多海里到达海南三亚市,圆满完成了“中国海疆万里行”;2007年1月6日至2009年8月16日,历时两年半完成“中国人首次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的翟墨,却很少为人所知。就浙江省来说,对于青少年进行海洋文化知识教育的图书、期刊少之又少,中小学地理教材涉及海洋知识内容的贫乏,也是有目共睹的。

(二)海洋文化产业意识不强

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产业价值较高,但由于历来“重陆轻海”“农工文化”的思想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并未形成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市场氛围。比如在浙江省制定的《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纲要中,对海洋文化产业的认定还是很模糊的,很少有专门涉及海洋文化产业的内容,仅有的只是滨海旅游业、滨海休闲体育业等。[16]2011年9月在中国象山举行的中国海洋经济峰会上,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和政府领导对海洋经济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也是限于港口经济、海洋渔业资源、海水淡化处理、海洋化工、海洋生物高技术产业、两岸经济合作等内容,而鲜有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等专门的主题论述,但重要的是海洋文化产业给海洋经济带来的动力和活力是不可忽视的。

(三)海洋文化产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文化企业规模较小

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对海洋文化内涵、区域文化背景以及景观文化特征的综合考虑,导致海洋文化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缺少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精品”。同时,浙江海洋文化企业规模小,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缺乏,经营与管理人员匮乏,在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上总体、综合竞争能力不强。例如,成立于2003年5月的浙江东海明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拥有海滨影剧院、沈家门剧院、文化产品经营部、渔民销售中心等文化实体产业,主要经营电影发行放映,文艺演出、大型会议接待、渔民画经销等项目,并承担着舟山普陀区政府“2131”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任务和沈家门渔港仿古船队的管理工作。该公司在打造普陀旅游强区,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企业注册资金仅700万元,工作人员仅46人,企业规模还是不大,因此,企业在从事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效应上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和约束。

三、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但不是所有沿海国家、地区与城市的海洋世纪。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世界各国在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出现新的融合,新的文化现象不断涌现,促使海洋文化更加多元化发展,因此,海洋文化产业需要紧跟文化潮流与发展趋势,有所创新,培养和发展自己民族特色的海洋文化品牌。

(一)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发展节庆会展业

“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全球化趋势加快了海洋文化产业品牌的迅速成长,围绕国际海洋文化旅游,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纷纷将节庆活动整合为以不同海洋文化为主体的品牌,做强做精海洋文化节、海洋观光旅游、节庆会展等品牌。浙江省更要努力培育节庆会展市场主体,引导和扶持节庆会展企业主动扩大经营规模,扩展业务范围,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经营,高起点、高标准地运作节庆会展业。同时积极争取其他各级别国际国内重要海洋经济、文化论坛等,使沿海城市成为国内外重要会议目的地。如海南三亚的博鳌论坛,2001年2月27日由25个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发起,在海南省琼海市万泉河入海口的博鳌镇召开大会,正式宣布成立。作为论坛总部的永久所在地,博鳌镇抓住机遇,发展滨海旅游、休闲、娱乐等一批海洋文化产业项目,营造出新的旅游游览、休闲观光、会展经济等海洋文化产业品牌,使博鳌镇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以文化产业创意为重点,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

当前,国内外纷纷将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组织行业、专家等进行论证,投入产业资金,推动各种文化创意园、新城创意软件产业园的发展。浙江省要在综合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基础之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立整合全社会资源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海洋文化产业以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建成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成为沿海城市和地区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新增点、创意人才的集聚地和文化名城的新亮点。

(三)以“历史文化”为主题,发展海洋文化演艺业

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空间,千百年以来,人类活动的海洋活动在各种不同的文化圈留下了丰富的遗存。浙江沿海也具备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滨海地域特色的渔业文化、近代殖民时期的外来文化、五方杂处的移民文化、异军突起的商帮文化、风云激荡的革命文化、五光十色的沿海城市文化,万物有灵的观音文化、妈祖文化与龙王信仰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海洋文化特色。浙江沿海各个海洋文化区域以这些历史文化为主题内容,以资本为纽带,整合各类演艺资源,发展专业演出市场、交流演出市场、旅游演出市场、国际演出市场和商务演出市场,建立规范有序的演出市场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文化经纪与代理业在连接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中的作用,鼓励民营文化经纪与代理机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经纪与代理业规模化发展。

(四)发展海洋主题影视文化产业

浙江沿海地区要充分发挥海、岛、山“三位一体”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优势与海洋人文资源优势,以舟山桃花岛、象山影视城、温州洞头影视基地、古镇村落文化影视基地等为主体,进行影视拍摄基地的建设与影视资源开发,改善影视拍摄的软、硬环境,引进国内外影视制作公司、著名影视制片人到影视基地拍摄影视剧,培育影视拍摄、后期制作等影视产业。

(五)以文化主题岛屿为核心,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

浙江沿海一些具有丰富海洋历史文化的地区,可以充分依托海洋文化打造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把重点放在主题岛的打造上,在主题岛屿、主题海洋公园建设的基础上,以集海洋宗教文化和休闲养生文化于一体,集民俗、时尚于一体的各种类型“创意岛”建设为核心,推动群岛海上游、会展度假游、海洋文化游、海鲜美食游、影视名城等精品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提高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如美国在夏威夷建立“波利尼西亚文化中心”,该文化中心建有7个村落,皆为典型的波利尼西亚房舍、厅堂和棚子,代表着夏威夷、萨摩亚、汤加、塔希提、斐济、马克萨斯和新西兰共七个岛(国)。每个村落都是按该民族的风格建造。“村民”也穿着各民族的服装,从事着或编织、或染色、或雕刻等劳作,供游客观看。这个文化中心虽然土里土气,但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成为夏威夷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17]

【注释】

[1]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的海洋资源》,《今日浙江》2003年第16期,第23—25页。

[2]周世锋、秦诗立:《培育壮大浙江海洋旅游经济》,http://www.zdpri.cn/news.asp?id=3605.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网,2009年第11期。

[3]刘军:《河姆渡文化》,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4]於贤德:《论徐福东渡与中华文化的探索精神》,《汕头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77页。

[5]王凤山、戚能杰、陈万怀:《近代名商虞洽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6]林士民、沈建国:《万里丝路———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宁波出版社2002年版。

[7]林浩:《关于宁波“海上丝绸”各个时期特点的探讨》,《东方博物》2005年第2期。

[8]李臻:《“羽人竞渡”是最佳标志》,《东南商报》2005年12月12日,第1版。

[9]《唐船图印证乍浦港航海地位》,http://www.cnjxol.com.嘉兴在线新闻网,2006‐07‐14。

[10]百度百科—世界遗产,http://baike.baidu.comview9018.htm。

[11]伍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研究》,《温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45页。

[12]梁嘉琳:《我国海洋文化产业产值预计逼近万亿》,《经济参考报》2011年10月31日,第7版。

[13]苏勇军:《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峰会论文集》,第124页。

[14]李珠江、朱坚真:《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15]郑娜:《被淹没的中国海洋文明》,http://culture.people.com.cn/GB/70658/70888/12258430.html.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7‐27。

[16]苏勇军:《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峰会论文集》,第127页。

[17]牟延林、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