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化视野下的科技战略观

工业化视野下的科技战略观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我们中国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是建国初期第一代领袖群体共同的认识。从以上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工业化视野和对科技发展的追求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两个结合的重要命题: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视野下的科技战略观_中国近代科技思潮

一、工业化视野下的科技战略观

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和追求。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坚船利炮”轰开之后,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历尽千辛万苦寻找真理,探索富国强民之路。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洪仁玕的“兴器皿技艺”到曾国藩的“自强之道”;从康有为的“定为工国”到孙中山的“实业计划”。然而,这一切最终都失败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也进行了不尽的追求,但是其高人一筹之处在于对中国工业化实现的条件有着更为深刻的把握。1945年4月,毛泽东曾有如此感叹:“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1)可见,在毛泽东看来,完成社会革命是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只有经过社会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走上工业化道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努力致力于社会革命的事业,而在领导中国人民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社会革命的同时,又时刻关注着中国未来工业化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20世纪40—50年代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特有的工业化视野和追求。早在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招待职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就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我们中国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2)此后,他又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3)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更明确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4)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他说:“消灭封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就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目的。”(5)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更进一步提出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就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6)

其他的领导人对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同样有着深深的梦想和追求。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强国,正是刘少奇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早在1944年5月20日,刘少奇就在陕甘宁边区工厂代表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中国强盛起来,也必须使中国变成工业国。他们将来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7)1951年2月28日,刘少奇在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会议上讲话,论述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人民政权民主化建设,指出:“我们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化与工业化!在我们这里,民主化和工业化是不能分离的。”(8)建国后,作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对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以及建设工业化问题的思路相当清晰。1953年9月,他在阐明“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基本任务”时就指出:“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9)1957年8月,他在阐释我国民族政策时也认为:“经济改革是各民族必须走的路。走这条路才能工业化、现代化。工业化、现代化了,经济生活才能富裕,民族才能繁荣,各族人民才能幸福。”(10)

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是建国初期第一代领袖群体共同的认识。1955年初,毛泽东就提醒要重视科学技术工作,他说:“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11)1955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国防,并且开始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新时期。”(12)1956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周恩来更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现代科技革命的思想,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生产过程正在逐步地实现全盘机械化、全盘自动化和远距离操纵,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到空前未有的水平。各种高温、高压、高速和超高温、超高压、超高速的机器正在设计和生产出来。陆上、水上和空中的运输机器的航程和速率日益提高,高速飞机已经超过音速。技术上的这些进步,要求各种具备新的特殊性能的材料,因而各种新的金属和合金材料,以及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的材料,正在不断地生产出来,以满足这些新的需要。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规程,正在日新月异地变革,保证了生产过程的进一步加速和强化,资源的有用成分的最充分利用,原材料的最大节约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因此,“我们必须急起直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13)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第一次系统的阐述、正确的总结和对其发展现状及规律的把握;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将科技发展的追求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视野结合起来思考的深刻内涵。在这一次会议的最后一天,毛泽东到会讲话,他指出,“现在我们革什么命,革技术的命,革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命,所以叫技术革命”,“搞技术革命,没有科技人员不行,中国要培养大批知识分子,要有计划地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先接近,后超过,把中国建设得更好。”(14)从此,党中央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历史号角。

从以上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工业化视野和对科技发展的追求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两个结合的重要命题: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命题;二是将世界工业化、科技化以及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及其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命题。毛泽东提出“技术革命”的思路以及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历史号角,都体现了这样的“双重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