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技术前提

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技术前提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嗣后了解到该酶是DNA修复酶。其后陆续发现了作用于DNA的酶,如连接酶,解螺旋酶等。限制酶成为后来开展DNA重组技术和基因组测定碱基序列的有用工具。伯格在1972年用生物化学方法将SV40病毒和大肠杆菌的基因制成了重组体,系国际上首次进行的DNA重组实验。桑格是非常卓越的生化学家。穆利斯因此项发明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此外,发达的电脑技术也为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供了保证。
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技术前提_进化首的进化学

有如下的技术前提。其一,是1970年代后发现的一系列作用于DNA的酶,特别是限制酶的发现以及开发出来的若干重要技术。1956年美国生化学家科恩伯格(A.Kornberg)发现了当时人们认为是使DNA进行复制的酶,称为“DNA聚合酶”,并因此而获得1959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嗣后了解到该酶是DNA修复酶。真正的DNA复制酶是1971年发现的。其后陆续发现了作用于DNA的酶,如连接酶,解螺旋酶等。在所发现的酶中,瑞士学者阿尔伯(W.Arber)在研究细菌遭受病毒感染后能将入侵的病毒DNA链切断与分解的酶,称为限制酶。阿伯尔所发现的限制酶是1型限制酶,它能无差别地将DNA切断。美国分子生物学家H.O.史密斯(H.O.Smith)1970年从流感病毒(Haemophilus influenzae)的Rd株中发现了另一类限制酶,它可以在特定的碱基序列部位将DNA切断。限制酶成为后来开展DNA重组技术(即基因工程)和基因组测定碱基序列的有用工具。1971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内森斯(D.Nathans)在研究SV40病毒DNA的结构与功能时,首先利用了限制酶成功地按预定要求将DNA切断。阿尔伯、H.O.史密斯、内森斯三人于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其二,1972年两位美国学者伯格(P.Berg)和科恩(S.Cohen)确立了DNA重组技术即基因工程技术。伯格在1972年用生物化学方法将SV40病毒和大肠杆菌的基因制成了重组体,系国际上首次进行的DNA重组实验。科恩则将大肠杆菌中的两个具有不同抗药性的质粒(质粒存在于细菌细胞中,是染色体外较小的环状DNA分子,含少量基因)重组到一起,形成杂合质粒,然后将此杂合质粒引入到大肠杆菌中去,结果发现它能够在那里继续复制和表达出双亲的遗传信息。从此,开启了DNA克隆技术。运用这种技术就可以得到高纯度的目的基因,对目的基因进行详细分析成为可能。1978年利用克隆技术在细菌中产生出人的胰岛素分子。伯格与下面要提到的吉尔伯特、桑格获得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科恩则在1986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其三,由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P.Sanger)设计出的测定DNA碱基序列的方法和由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吉尔伯特(W.Gilbert)与马克萨姆(A.Maxam)创立的用化学方法测定DNA碱基序列的技术都是在1975年问世的,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桑格是非常卓越的生化学家。1955年他研究出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1980年又与伯格、吉尔伯特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一生荣获两项诺贝尔化学奖。1981年桑格等完成了人线粒体的基因组测序。1980年代初加州理工学院胡德研究组根据桑格的测序原理设计出测定DNA碱基序列的自动化仪器,既迅速又准确,提高了测序的效能。1998年开发出更加高效的毛细管型DNA自动测序仪,每台每日可解读100万个碱基。

其四,美国分子生物学家穆利斯(K.B.Mullis)在1979年研究出合成寡核苷酸的技术。1988年他和塞基(R.K.Saiki)合作开发出能使DNA片段迅速大量增幅的多聚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项使分子生物学飞跃发展的技术。从理论上讲,1次PCR可使DNA增幅10万到100万倍。穆利斯因此项发明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

其五,1980年代后期,酵母人工染色体(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YAC)载体和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载体先后确立,前者可使含~2 000千碱基的DNA片段在酵母中增殖;而后者可使碱基数少一些的DNA片段在细菌中增殖。此外,发达的电脑技术也为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供了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