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放耳选配的历史

开放耳选配的历史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最初传统的开放耳助听器仅是在定制式耳模或是外壳上制作内径较大的特殊通气孔,以此来实现耳道的开放和堵耳效应的缓解。第二代开放耳助听器则是将传统3~4mm内径的号角管和定制式耳模替换成0.8mm内径的特殊材质的传声管以及不同类型的标准开放式耳塞,同时缩小助听器内部元件的体积,以求获得助听器的微型美观。
开放耳选配的历史_助听器

3.3.1 开放耳选配的历史

1.开放耳选配出现的原因

临床报告显示,听障人士在寻求助听器的帮助以获得听力补偿时,大约有超过30%的抱怨来自于耳道内的堵塞感和不舒适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助听器佩戴者自觉自声过响或过闷,即通常所称的堵耳效应。尽管该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就已经被部分临床听力学研究者所发现和认识,并提出了助听器开放耳选配的概念,但是开放耳选配技术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成果。即使在2002年,Kochkin的调查数据仍显示,在原本可以从助听器获益的听障人群中只有不到25%的人拥有和佩戴助听器,而在未佩戴助听器者中约75%的人的年龄在35~75岁,其中所占比例最多也最为突出的是轻度听力障碍或低频听阈小于40dB的高频陡降型听力损失的听障人士,更为遗憾的是他们因为没有佩戴助听器而失去了原本助听器可以提供的帮助。

直至21世纪初期,开放耳选配技术的研究和实现出现了重大的突破,开始逐渐被听障人士所接受和欢迎。2007年美国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年内,耳背式助听器的市场占有率开始逐步提高,例如在2007年,耳背式助听器的销售数量占全部所出售助听器的50%以上,然而引发耳背式助听器开始风靡世界的主要原因则正是新型开放耳选配技术的注入。新型的开放耳选配技术不仅使助听器的体积和外观变得更为时尚小巧,满足了听障人士的心理美学期望,更重要的是开放耳选配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多数听障人士对声音信号可听度、言语可懂度以及佩戴舒适度的需求,而这是普通助听器原本无法切实提供的。

2.开放耳助听器的发展

就开放耳助听器的构造而言,开放耳选配技术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传统的开放耳助听器(standardopenear)仅是在定制式耳模或是外壳上制作内径较大的特殊通气孔,以此来实现耳道的开放和堵耳效应的缓解。

第二代开放耳助听器则是将传统3~4mm内径的号角管和定制式耳模替换成0.8mm内径的特殊材质的传声管以及不同类型的标准开放式耳塞,同时缩小助听器内部元件的体积,以求获得助听器的微型美观。

最新的开放耳技术被称为耳道式受话器技术,即将原来位于助听器机身内的受话器移至开放式耳塞处,而机芯与外置耳道式受话器的连接则通过纤细的绝缘管内的金属导线实现,同时该部分也负责传统耳钩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