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它们拿蜂和蜜当美食

它们拿蜂和蜜当美食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它们粪便产生的臭味使蜜蜂骚动不安,蜂王和大量工蜂被迫出走,蜜蜂尸体散落一地,遭劫的景象十分惨烈。捕捉蜜蜂最厉害的鸟类非蜂虎莫属,它们在山上崖洞或者墓穴中筑巢育儿,飞翔速度极快,动作凶猛,蜜蜂是它们主要的捕捉对象,而且捕捉时几乎是百发百中,被喻为“吃蜜蜂的老虎”。蜂虎捕捉蜜蜂不仅为自己果腹,大多用来喂养嗷嗷待哺的雏鸟。如今人们已经淡忘蜂虎给蜜蜂造成的危害。
它们拿蜂和蜜当美食_蜜蜂的天敌_蜜蜂邮花

蜜蜂作为进化程度最高的昆虫,它复杂的社会性带来巧妙的分工合作,在自然界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大量蜂群定居在蜂巢内,或者劳动在田野里,也受到饕餮之徒的觊觎和威胁,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在它们的周围,敌害无处不在,其中有“既毁我室,又去我子”的熊、鼬和鼠等哺乳动物,又有实行空中袭击,采取各个击破的鸟类,还有乔装打扮混进蜂巢进行偷盗的同类,以及给蜂群致命伤的各种寄生性害虫和病菌。有时污染的环境,也能毁灭蜜蜂,甚至造成蜜蜂莫名其妙地死亡

1.贪吃蜂蜜的熊和鼬

各种熊都非常喜爱蜂蜜,它们经常在各处转悠,寻找蜂窝。一旦得手尝到甜头,就千方百计去发掘(图11.1)。在1987年波兰的邮票上,养蜂人将蜂巢安置在大树杈上(图11.2),棕熊就跟踪而来。在1961年苏联发行的动物邮票中,棕熊像人一样爬上大树,肆无忌惮地扒开蜂箱,乐滋滋地偷吃蜂蜜。有时,甚至把整个蜂箱拖走,可恶至极(图11.3)。

图11.1

图11.2

关于小熊吃蜜的故事,早在圣经中就有记载。民间有很多对付棕熊和黑熊偷吃蜂蜜的办法,就像乌克兰邮票上描绘的,养蜂老人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不让棕熊上树,馋嘴的棕熊则在树下急得团团转(图7.22)。棕熊个头大,食量大,经过它的“光顾”,一窝蜂蜜就丧失殆尽,有时贪婪的熊还会将整个蜂箱搬走。但蜜蜂也不会轻饶这些偷盗者,即使它的毛多皮厚,也会遭到蜜蜂的拼命回击,所以俗语说“狗熊偷蜜遍体伤”。随着生态条件的变化,如今来自熊的威胁已经渐渐远去。

热带雨林里,经常出没一种食蜜熊,它们是盗蜜高手,大多分布在南美洲,专门搜索树洞里的野蜂窝,伸出长长的舌头,舔食蜂蜜。在北婆罗洲,1902年和1956年发行的邮票上,两次出现过食蜜熊上树偷蜜的画面(图11.4、图11.5),可惜在今天用再多的蜂蜜也很难诱来食蜜熊了。

鼬俗称黄鼠狼,世界上大概有17种鼬。它们的身长腿短,行动十分敏捷,主要靠捕捉老鼠为生,有时会偷吃农家养的鸡,也喜欢偷吃蜂蜜。它们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钻进蜂箱,用肛门腺放出臭气,再摆动长大的尾巴,让臭气快速扩散,驱赶蜂群,然后将巢中蜂蜜吃得一干二净。最后,还要再放个“臭屁”,把箱中蜜蜂全部熏倒,就逃之夭夭。被熏倒的蜜蜂,往往几天后就死伤殆尽,损失惨重。此外,狸和刺猬也会袭击蜂巢,猎食蜂蜜和幼虫。在罗马尼亚的邮票上,可以看到黄鼠狼(图11.6)。

图11.3

图11.4

图11.5

图11.6

2.偷盗成性还污染蜂巢的老鼠

老鼠遍布世界各地,无论家鼠田鼠都是蜜蜂的敌害,特别在蜜蜂越冬期间,它们进入蜂巢偷吃,它们的粪便污染蜂巢,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蜂群越冬期间,蜂团收缩,巢脾大部分裸露。这时候也是老鼠四处觅食,蜂群危险的时刻。老鼠一旦发现蜂箱,便破箱而入,大肆偷吃蜂蜜和花粉,咬破巢脾,有的甚至在蜂箱内筑窝、生育,以蜜蜂充饥。它们粪便产生的臭味使蜜蜂骚动不安,蜂王和大量工蜂被迫出走,蜜蜂尸体散落一地,遭劫的景象十分惨烈。在许多邮票上都能见到老鼠(图11.7、图11.8)。

图11.7

图11.8

3.守候在蜂箱口的蟾蜍

蟾蜍又称癞蛤蟆,世界各地都能见到。在中国有6种蟾蜍。在2011年新加坡的邮票上,可以一睹它的形态(图11.9)。蟾蜍貌相丑陋,行动迟缓,知道自己吃不到飞翔的蜜蜂,但会守候在蜂箱周围,等候进出蜂箱的工蜂,只要它瞄准好了,迅速伸出的舌头,就会把工蜂或一些雄峰卷入嘴中。一只蟾蜍一晚能吃掉几十甚至上百只蜜蜂,有时弄得规模较小的蜂群没有工蜂采蜜,逐渐走向衰亡。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军邮明信片上就能见到蟾蜍准备猎杀蜜蜂的画面(图11.10),以此唤起养蜂人的注意。

图11.9

图11.10

4.来自飞鸟的威胁

图11.11

图11.12

图11.13

图11.14

图11.15

捕捉蜜蜂的鸟类有燕子(图11.11)、山雀(图11.12)和蜂虎等。燕子在农家屋梁上筑巢,出没在村庄附近,因此家前屋后养蜂,很容易遭燕子的捕杀。山雀的情况有点类似,是温暖地区的留鸟,在较寒冷的地区则是候鸟,它们的食谱中70%以上是昆虫,特别是鳞翅目幼虫,是它们的家常菜。一般来说,鸟是害虫的天敌、农民的朋友,在中国如此,在欧洲也是这样。从瑞典和英国的邮票上都能见到山雀捕捉昆虫的画面(图11.13、图11.14)。这些鸟类,如果见到蜜蜂也不会轻易放过。在河边、湖边的树林中,各地都有种类不同的翡翠鸟,它们羽毛色彩丰富,非常美丽,大多以捕捉小鱼为生,有时因为捕不到鱼,也会捕食蜜蜂,对养蜂人来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图11.15)。

捕捉蜜蜂最厉害的鸟类非蜂虎莫属,它们在山上崖洞或者墓穴中筑巢育儿,飞翔速度极快,动作凶猛,蜜蜂是它们主要的捕捉对象,而且捕捉时几乎是百发百中,被喻为“吃蜜蜂的老虎”。蜂虎捕捉蜜蜂不仅为自己果腹,大多用来喂养嗷嗷待哺的雏鸟。因此,春天育雏期间,捕食蜜蜂的数量特别大。蜂虎的种类很多,在亚洲、非洲和欧洲都有分布,根据它们颈下和胸部羽毛的颜色,有栗喉蜂虎、红喉蜂虎、白喉蜂虎、黄胸蜂虎等。在我国海峡西岸生活着一种栗喉蜂虎,它们是珍稀候鸟,每年春夏季节来到金门,几个月后到菲律宾一带过冬。现在蜂虎的数量已经十分稀少。生活在其他地方的蜂虎,也早已成了濒危物种和保护对象。在我国台湾,专门为生活在金门的栗喉蜂虎发行过邮票,介绍它们的种类、形态、居住环境,以及捕捉昆虫和喂养幼雏的情景(图11.16、图11.17)。在欧洲、奥地利和匈牙利发行的邮票上,都有蜂虎。前者还印有WWF的熊猫标志,说明它是欧洲的保护对象(图11.18、图11.19)。如今人们已经淡忘蜂虎给蜜蜂造成的危害。

图11.16

图11.17

图11.19

图11.18

5.本是同根生的仇敌

在膜翅目中有许多种类,它们和蜜蜂有共同的祖先,有的也过社会生活,但不是素食者,喜欢捕食其他昆虫。蜜蜂不因亲缘相近得到赦免,反而因为数量大,又能生产有美味的蜂蜜,往往在劫难逃,损失惨重。其中最凶恶的是胡蜂(图11.20)和马蜂(图11.21)。

图11.20

图11.21

胡蜂和马蜂都属胡蜂科,它们的翅膀能纵向折叠。在各地都有分布,在山区林间尤为普遍。它们种类多、数量大,在树上或树洞里筑巢,经常出没在花园里。它们嚼碎的植物纤维,混入唾液,作为筑巢的原料。越冬的雌蜂,采取抱团御寒的办法,克服没有粮食贮备、缺乏保暖窝室的困境。熬过寒冬之后,雌蜂开始筑巢育儿,将捕捉到的毛虫,咀嚼成浆,用来喂养它们的后代。随着群体的变大,蜂巢也不断扩大。因为存在世代重叠现象,一个巢内可能有几个蜂王,蜂窝也硕大无比,并有多层包被(图11.22)。人畜偶尔触到它们,大批蜇人的胡蜂会发起猛力的自卫反击战,即使水牛那样的大型动物,也会中毒、休克甚至丧命。2015年澳大利亚发行了一套有毒动物邮票,专门介绍了欧洲胡蜂和牛头犬蚁,在副票中有文字说明(图11.23):它们的毒液能致人死亡,不仅是蜜蜂的天敌,而且威胁人命。

图11.22

图11.23

胡蜂捕捉蜜蜂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在蜂箱附近盘旋,伺机抓捕飞进飞出的工蜂;有的在蜂箱门口行凶,当场咬杀蜜蜂;有的胡蜂还直接攻入蜂巢,迫使蜜蜂弃巢逃离。 近年来,有国外媒体报道,来自东方的“杀人胡蜂”已经扩散到欧洲,并开始入侵英国,一只胡蜂每天要杀死50多只蜜蜂,成为英国蜜蜂的一个新威胁。在法国还有多人被胡蜂刺伤,休克而死。这和当年媒体报道非洲“杀人蜂”有相似之处,不过这种胡蜂究竟属哪个种?它们来自哪里?媒体都没有详细报道。

(1)非洲蜾蠃

非洲蜾蠃(Belonogaster juncea),是原始的社会性昆虫。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广大地区,在南亚和西亚也能见到。它的胸部黑褐色,头、腹褐色,腹部前端的细柄红棕色。足细长,飞行时腹部上翘,细足下垂。所有雌蜂都能产卵,它们还担任工蜂的职务,包括捕捉猎物、修建蜂巢、守卫家园和为蜂群供水等。筑巢时常常多头雌蜂同时参与。老雌蜂离去或死亡时,会有几头年轻雌蜂出来争夺“王位”,一时群龙无首,一片混乱,导致雌蜂停止产卵,蜂量减少。在1983年冈比亚发行的“有害昆虫”邮票中,有一头非洲蜾蠃,它停息在长着毛发的肌体上,螫刺就是瞬间的事(图11.24)。

(2)狭腹胡蜂

狭腹胡蜂(Eustenogaster calyptodoma),是马来半岛上特有的种,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它具有很多蜂类的原始特征。一个蜂群有1~2头雌蜂。雄蜂比例很高,大多“一夫一妻”。蜂群中没有分工明显的工蜂,雌蜂即使年龄较老,还要带领年轻的雌蜂去搜捕猎物。有的雌蜂羽化不久就会离开老巢去建新家,因此蜂群结构很不稳定。在1991年马来西亚的蜂类邮票上,有这种胡蜂,并配有专门的宣传邮戳(图11.25)。

图11.24

图11.25

(3)黄边胡蜂

黄边胡蜂(Vespa crabro),又称大胡蜂或欧洲胡蜂。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特别在亚洲较多。雌蜂长25~35 mm,雄蜂和工蜂较为细巧。它的复眼像腰豆,翅橙红色,腹部褐色,有黄色斑纹。平时喜欢捕捉鳞翅目幼虫,在食物缺乏时,经常盗猎蜂蜜巢里的蜂仔,甚至捕捉工蜂,是蜜蜂可怕的天敌。用嚼碎的树皮纤维在树上筑巢,喜欢吸食流出的树汁,破坏树木生长,也爱取食葡萄、苹果等多种果实。近年来种群数量有下降趋势,在德国已被列为保护物种。有人猎杀黄边胡蜂和它的蜂巢,会被罚款。

图11.26

图11.27

在1954年匈牙利的邮票上,一头黄边胡蜂正在取食葡萄(图11.26)。2005年阿塞拜疆的蜂类邮票上,有一头巨大的黄边胡蜂,使人望而生畏(图11.27)。

2001年几内亚比绍发行厚纸豪华小型张,邮票上有黄边胡蜂外形,还可透视内部毒腺分布情况(图11.28);还有胡蜂筑巢的情景(图11.29):它先筑保护性包皮的基部,接着就建筑内部巢脾,这种纤维质巢的材料比较单薄,使用的年限不长。巢的包皮和巢脾几乎同时增大,最后包皮全部封闭,只在底部留一个不大的出入口,有工蜂把守,防止捕食者闯入。邮票上还有胡蜂螫人的镜头(图11.30)。全套邮票的画面重复出现在6枚小型张的邮票上和边纸上,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2012年几内亚比绍又发行蜂类邮票小型张,再次出现黄边胡蜂,弥补了11年前没有拉丁学名的缺憾(图11.31)

(4)黄腰胡蜂

黄腰胡蜂(Vespa affinis),又称虎头蜂。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等地。体长中等,雌蜂长30 mm。体色以黑色为主,胸腹部多呈黄色或棕黄色。大多生活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山间。在土穴里、石洞中、屋檐下,树杈上或草丛中营巢。巢径可达60 cm。在我国香港,每年4—11月是雌蜂的活动季节。春秋两季可捕捉的昆虫很多,它们大量繁殖工蜂,扩大群体。在地下构筑一层又一层的巢脾。巢的四周有植物纤维构成的鳞片状外壳,下方有一个小口,供工蜂们自由进出。每年天气转冷,最后一批雌蜂和雄蜂羽化,经过交配的雌蜂,在树洞或向阳处抱团越冬,其他个体全部死亡。气候炎热的新加坡,终年都能繁殖,常常在海滨寻找死去的贝类,捕捉腐生在其中的蝇蛆,喂养它们的幼蜂。也猎杀别的蜂类作幼蜂的食料。成虫喜欢采集椰子树的花蜜,在1991 年马来西亚的邮票上,有形象鲜明的黄腰胡蜂(图11.32)。

(5)金环胡蜂

图11.28

图11.29

图11.30

图11.31

图11.32

图11.33

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也称虎头蜂,是世界上体形最大、性情最凶的胡蜂。分布在亚洲的温暖地区。雌蜂体长45 mm,头宽4 mm。体色变化较多,一般暗棕色,常有黄色条纹,尾端也呈黄色。每年春季,它们在土洞或树洞里筑巢产卵。一旦繁育出第一批工蜂,雌蜂就专职产卵,蜂群迅速扩大。夏天,老蜂王死去,新生的蜂王继位。一年发生3代。它们的飞速极快,经常猎杀蜜蜂,有时5~7头胡蜂联合杀入蜂巢,先消灭守卫的工蜂和雄蜂,使得蜂巢内外蜂尸成堆。接着掳走幼蜂,蜂房被洗劫一空,惨不忍睹。有人用摄像头记录过30只金环胡蜂,扑杀上万头蜜蜂的惨剧。金环胡蜂不但个体硕大,而且体壁坚硬,大颚尖利,普通蜜蜂根本不是它的对手。唯有东方蜜蜂有奇招,它们能召集众多的工蜂,聚成一个蜂球,将来犯者团团围住,让蜂球内产生出高温,热死金环胡蜂。金环胡蜂也吃含糖多的水果,如桃、梨、葡萄和苹果等,给果园带来重大损失。果农如果上山不小心,踩到暗藏在地下的蜂窝,像踩到地雷一般,躲在地下的杀手蜂拥而上,后果不堪设想。

在2009年朝鲜的邮票上,有凶恶的金环胡蜂(图11.33)。

(6)东方胡蜂

东方胡蜂(Vespa orientalis)和金环胡蜂容易混淆,主要分布在南亚次大陆,在马达加斯加也有发现。近年来,通过人为因素,已经扩展到美国和墨西哥。雌蜂体长25~35 mm,雄蜂和工蜂略小一些。2012年以色列和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它的棕褐色身体中,腹部有两节是黄色的,表皮下面的黄嘌呤能吸收太阳能,激活体内的代谢酶,为胡蜂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它与一般胡蜂不同,不在清晨活动,而在阳光下特别活跃。因为身上提供能量的“光伏电池”,需要吸收光能。

在2012年布隆迪的蜂类邮票上,有一头东方胡蜂,展翅伸肢,形象完整而且优美,腹节上黄色的“光伏电池”,清晰可见(图11.34)。

(7)普通胡蜂

普通胡蜂(Vespa vulgaris),广泛分布在亚欧大陆,在我国也有分布,后来被引进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雌蜂体长20 mm,有红黄两色组成的警戒色,和德国胡蜂很相似,常在庭院中用木材纤维的混合物筑巢。巢柄周围有特殊的化学物质,不但牢固,而且能驱赶蚂蚁。春天,雌蜂在产卵之前,先建20~30个六角形的巢房,接着就在巢房中产卵,雌蜂靠自己捕捉昆虫来饲育幼虫。等幼虫临近老熟,便封住巢房。大批羽化出来的工蜂,积极参与蜂巢建设,巢脾的层次不断增加,外面还有厚厚的保护壳。蜂群中数量能达5 000~10 000头。在新西兰的榉树林中,普通胡蜂的数量非常惊人,按重量计算,超过林中的鸟儿。普通胡蜂的螫刺与蜜蜂不同,没有倒刺,所以能连续多次螫人。

在1986年尼日利亚发行的邮票上,有普通蜜蜂,它正在为筑巢选择合适的地方(图11.35)。

图11.34

图11.35

(8)双金环胡蜂

双金环胡蜂(Vespula ducalis),即双金环虎头蜂,分布在我国海峡两岸的低海拔山区。前胸背板黑褐色,腹部前端有黄色环纹,后端呈黑色,因此又称黑尾胡蜂。在土穴、石洞或树洞中筑巢,成虫取食花蜜,有时捕食蜜蜂或其他蜂类的幼虫和蛹。

在2012年我国台湾发行的蜂类邮票中,有这种双金环胡蜂(图11.36)。

(9)德国胡蜂

德国胡蜂(Vespula germanica),个体较大。头胸部黑色,腹部黄色,每节都有黑斑。主要分布在欧洲,在亚洲也能见到。

在2012年布隆迪的蜂类邮票中,有一头典型的德国胡蜂(图11.37)。

图11.36

图11.37

(10)造纸马蜂

造纸马蜂(Polistes dominula),也叫欧洲马蜂,广泛分布在南欧、北非和亚洲的温暖地区。在我国,因经常捕杀柞蚕,所以人们称它为柞蚕马蜂。它是典型的社会性蜂类。1968年开始进入美国,至20世纪80年代已经遍布北美各地,并且取代了当地原有的马蜂,后来又扩散到南美,成为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很受美国和加拿大社会与民众的关注。雌蜂每年独自构筑新巢,春天产卵,繁殖后代。它会主动吃掉不够格的卵,还会摇摆腹部,敲击蜂巢,发出声响或气味,抑制工蜂的卵巢发育,让它们放弃生育,专事各项后勤工作,如筑巢、捕捉猎物、哺育幼蜂。原先的雌蜂有时会主动离去,让第二号雌蜂来统率蜂群。从中可以看到分蜂的雏形,更能看出它进化的痕迹。

在2010 年几内亚比绍发行的蜂类小全张上,有造纸马蜂和它们的蜂巢(图11.38、图11.39)。

图11.38

图11.39

图11.40

图11.41

(11)黑马蜂

黑马蜂(Polistes fuscatus),又称中美洲胡蜂,主要分布在美洲中部。虫体比较细长,体色有的偏黄,有的偏黑,腹部黄黑相间,有明显的环纹。

在1989年英属阿森松群岛的昆虫邮票中,有这种体长180 mm的黑马蜂,还有六角形结构的蜂窝(图11.40)。在1992年蒙特塞拉特岛发行的昆虫邮票上,也有黑马蜂,2只雌蜂正在照看巢房内的幼蜂(图11.41)。

(12)约马蜂

约马蜂(Polistes jokahamae),体黄色到红棕色。分布范围很广,从我国的华东到西南地区,从东南亚到南太平洋岛国,都能见到它们,能适应多种气候条件。习性和一般马蜂相同。

2013年新西兰的库克群岛(图11.42)和英属皮特凯恩群岛(图11.43)都发行了约马蜂邮票,有趣的是两者体色差异很大。后者正在构筑蜂巢。

图11.42

图11.43

图11.44

图11.45

图11.46

(13)法国马蜂

法国马蜂(Polistes gallicus)和造纸马蜂的形态相似,在欧洲十分常见,过去文章中经常将它们混为一谈。1971年比利时的昆虫邮票上有其头部的特写镜头,放大的复眼和触角,形象十分威武(图11.44)。1984年科特迪瓦的邮票上,有法国马蜂的整体形象(图11.45)。

(14)中华马蜂

中华马蜂(Polistes chinensis),分布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主要生活在温暖地区,据说曾经在1979年入侵新西兰。有趋光性,喜欢取食成熟的浆果或昆虫尸体,最喜欢捕食鳞翅目幼虫。它是许多棉花害虫的天敌,有时也猎杀蜜蜂和柞蚕,因此也是一种害虫。2010年北京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发行的个性化邮票中,有一头中华马蜂,正在用上颚撕咬一头菜青虫(图11.46)。

6.掠蜜劫巢的蚂蚁

蚂蚁虽然和蜜蜂同属膜翅目,而且也过严密的社会生活,但它们一般没有翅膀,在地下筑巢,在地面活动,食性很杂,不断派出工蚁四处搜寻食物。在蜂箱周围,只要有一只蚂蚁刺探到蜂巢的情报,就会招来大批蚂蚁,它们闯入蜂箱,狂吃蜂蜜,还啃毁蜂箱,甚至在蜂箱内建造巢穴,安营扎寨。蜜蜂受到蚂蚁的侵袭和骚扰,变得性情暴躁,容易螫人,情况严重时会出现蜂群弃巢逃逸的局面,所以蜂箱中出现蚂蚁是蜂蜜的灾难,也是养蜂人的大忌。

(1)牛头犬蚁

牛头犬蚁(Myrmecia gulosa),又称红牛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因为有独特的吸贮蜜汁的本事,所以又称“蜜蚁”。1770年,英国博物学家班克斯(Joseph Banks,1743—1820) (图11.47)收集和鉴定了牛头犬蚁,使它成为在澳大利亚被收藏的第一头昆虫标本,后来成了澳大利亚动物学和昆虫学的标志。牛头犬蚁体长15~30 mm。头部和胸部红棕色。腹部一半黑色,一半黄棕色。成虫上颚细长发达,上面有锋利的锯齿。腹部有螫刺,被蜇一次会剧痛几天。和大多数蚂蚁不同,它们的视力比较发达,在2 m之外就能发现入侵者。在系统进化方面比较原始,大多过低级的社会生活,极富攻击性。有些单蚁独居,工蚁间很少相互合作,但能和雄蚁交配,并能繁殖后代。在地下建巢,周围有错综复杂的通道。

牛头犬蚁捕食昆虫和蜘蛛,有时蜜蜂和其他蚂蚁都会被它们猎杀,但咀嚼能力较差,只会吸食汁液。常用果汁喂食幼蚁。喜欢在无脉相思树上护养蚜虫,取食蜜汁,如同养牛挤奶一样,所以是名副其实的蜜蚁。工蚁嗉囊贮存大量蜜汁,使腹部体积增大几倍,形同一个圆球,整整齐齐地倒挂在蚁巢顶上,能保持几个月不动。当蚁巢内缺粮时,它们就开始排出蜜汁,反哺其他个体。在面临饥饿的紧急关头,它们还会舍弃不育卵,用来喂养蚁后和幼蚁。

在2001年几内亚的邮票中,有这种牛头犬蚁(图11.48)。在2012年津巴布韦发行的“蚁蚂与白蚁”邮票上,一头蜜蚁正在舔食蚜虫腹部的蜜露(图11.49)。

图11.47

图11.48

图11.49

澳大利亚昆虫学会以牛头犬蚁为标识。1972年在堪培拉召开第14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会标就是这种蚂蚁。2004年在布里斯班召开第22届大会,同样用牛头犬蚁作会标,这次蜜蚁的肚子已经吃胀大成圆球了。两次大会都有特别的宣传邮戳,也是大会的标志。通过两个会标,可以看到牛头犬蚁的行为和功能,更能看出它们在澳大利亚人心中的地位(图11.50、图11.51)。

图11.50

图11.51

(2)小黑蚁

小黑蚁(Monomorium minimum),是最常见的蚂蚁,同属有300多种,分布在旧大陆各地。个体较小,体黑有光泽。蚁后长4~5 mm,工蚁体长1~2 mm。小黑蚁实行一夫多妻。巢内往往有几头蚁后,几千头工蚁。工蚁是大自然的清道夫,从鸟粪到昆虫尸体都能成为它们的食物。但更喜欢在田间寻找蚜虫,舔吃它们的蜜露。巢大多筑在石头下、草地里或墙缝下。据实验室观察,蚁后只有一年寿命,工蚁只能生活4个月。仲夏季节出现有翅的成虫,飞入空中交配,雄蚁交配后就很快死去,雌蚁脱下翅膀,回到地下巢中,构建自己的新窝,不断生产工蚁,建立新的蚁群。它们特别喜欢甜食,常常成为我们厨房、餐厅的不速之客,因此被人排斥,甚至遭到杀灭。但欧洲人喜欢小黑蚁,邮票上经常有它们的身影。在1998年马里的邮票中,有一头棕色小黑蚁(图11.52)。在2007年塞内加尔的邮票上,也有小黑蚁(图11.53)。在2002年密克罗尼西亚发行的昆虫小版张,上有小黑蚁和它的蚁巢纵剖面(图10.54)。

图11.52

图11.53

图11.54

(3)普通黑蚁

普通黑蚁(Lasius niger),分布在全欧和亚洲以及北美的部分地区。体色棕褐色或黑色。虫体比小黑蚁略大,蚁后体长7~9 mm,工蚁体长3~5 mm。一个蚁群有4 000~7 000头工蚁。蚁后寿命能达12年。每年夏秋季节,刚羽化的具翅蚁,就开始婚飞交配。雌蚁在交配以后,翅膀脱落,同时降解失去功能的飞行肌,作为营养,准备过冬。来年蚁后在石头下或泥土中,选择洞穴筑巢,或在枯树朽木的洞中筑巢。有的不造新巢,只将老的蚁窝作一番修整。蚁巢有许多通道,蚁后居住在通道尽头、空间较大的土室中。婚后就封闭居室的出入口,集中全力产卵。卵白色,肾状形。大量幼蚁孵化以后,由蚁后亲自喂养。蚁后在饥饿时会吃掉一些卵作补充营养。幼虫老熟时吐丝结茧。羽化出来的新工蚁,外出四处觅食。有了充足的食物,蚁群就不断壮大,个体也变得日益强壮。它们取食小动物尸体、残羹剩饭和种子果实,最喜欢取食的是草莓一类的地面浆果。

在1996年扎伊尔的邮票上,有普通黑蚁(图11.55)。1997年多哥为童子军90周年发行的昆虫邮票上,也有一头普通黑蚁(图11.56)。

图11.55

图11.56

(4)红林蚁

红林蚁(Formica rufa),原产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在美洲北部也有分布。在我国有红林蚁属的一些近缘种。红林蚁栖歇在阔叶和针叶的混交林中,许多公园中都有它们的足迹。虫体腹部黑色,其余黄色,头部背面有黑斑。体长4.5~9 mm。上颚较大,腹部能喷射蚁酸。1671年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Ray J. ,1627—1705)(图11.57),采集到大量的红林蚁,用蒸馏法分离出一种化合物——甲酸,这是人类得到的第一种有机化合物。因为它来自蚂蚁,所以也称它为蚁酸。早期被误认为是信息素,实际上是蚂蚁们用它作为防卫的化学武器。红林蚁的蚁巢大多筑在砍伐过的林地内,或林中腐朽的树桩旁,特别喜欢能见阳光的草地。蚁巢口形成明显的土丘,有数米宽和高。红林蚁有很强的领地观念,有时会对邻近的蚁群发动疯狂的边界战争。即使有蛇窜入它们的领地,也会遭到猛烈的攻击,最后入侵者往往寡不敌众,惨死于群蚁之口。蚁群中通常有上百头蚁后,有10万~40万头工蚁。 已经产卵的蚁后,会再次婚飞交配,不断扩充蚁巢。有的蚁后会抢夺别种林蚁的巢穴,赶走老蚁后,取而代之。工蚁一般取食蚜虫的蜜露,同时,它们也吃其他昆虫、蜘蛛和动物腐尸。它们是森林中的清道夫,保洁范围达100多米。

红林蚁邮票最早出现于1961年的波兰昆虫邮票中(图10.58)。1962年民主德国邮票上有具翅的蚁后和正在搬蚁茧的工蚁,从背景中可以看到树林中高高隆起的蚁冢(图11.59)。

1992年保加利亚发行过有红林蚁的普票(图11.60)。2002年白俄罗斯发行过红林蚁邮票和小本票与小型张(图11.61、图11.62),全面反映了它们的形态、栖息地、蚁巢口的土丘和内部结构。在小型张的边纸上,有冷杉林中的蚁冢。邮票中有卵、幼蚁、蛹和茧,以及有翅成蚁。

在2009年联合国保护濒危动物的邮票上,红林蚁也在保护之列(图11.63)。各种林红蚁的邮票,帮助我们了解红林蚁多姿多彩的形态和生活。

图11.57

图11.58

图11.59

图11.60

图11.61

图11.63

图11.62

(5)棕褐沙林蚁

棕褐沙林蚁(Formica rufibarbis),在亚欧大陆洲各地多有分布,从西伯利亚西部到葡萄牙都能见到。它的头部红色,背板多毛。红色的并胸节上,有许多鳞片。蚁后体长9~11 mm,工蚁长4~8 mm。在沙堤下300 mm处筑巢,蚁巢仅一个进出口,不易被人发现。外出觅食的工蚁,也是单独行动,行为拘谨。它们回巢能力很强,百年之前有人认为是它特别发达的视觉,后来才知道是多种信息素引导了它们。一个蚁群有1~3只蚁后,早春开始产卵,到6—7月新一代羽化,有翅蚁就进入婚飞交配期。

图11.64

早在1851年,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蚂蚁学家史密斯(Smith F.,1805—1879)就提到过这种棕褐沙林蚁;1881年埃夫百里勋爵(Lord Avebury ,1834—1913)(又称卢伯克爵士)给它定了名;1927年有人在英国出版专著,谈论这种不显眼的蚂蚁,可是到了20世纪末,这种司空见惯的蚂蚁,在英国却成稀有物种,被列为濒危物种而进入红皮书。英国在2011年发行的“濒危昆虫”邮票,票中有10种昆虫,棕褐沙林蚁就在其中,这对养蜂来说是个福音(图11.64)。

(6)热带火蚁

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rata),原产美国南部到圭亚那一带,与红火蚁亲缘关系很近,两者常常被混淆。它们都是险恶的入侵昆虫。现已扩展到南美许多地方,并入侵我国台湾、香港、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等地。

热带火蚁有红、黑两型,红型栖歇在阳光充足的开阔地区,黑型栖歇在郁闭的林地。热带火蚁在地下筑巢,地面有隆起的土丘,洞口有少数兵蚁把守。巢内有成千上万的工蚁,经常有侦察蚁在周围搜捕猎物,它们的食物不仅有昆虫、蜘蛛、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体形不大的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也抵挡不住成群工蚁的袭击,最后只能葬身蚁腹。有的还能上树,捕捉昆虫,或舔食蚜虫身上蜜露。热带火蚁一年婚飞交配几次,时期不定。那时候工蚁们在蚁巢门口助威,促进雄蚁和雌蚁完成终身大事。

已经交配的蚂蚁,可能趁着婚飞,随风四处扩散,落地以后就建立新巢,逐步拓展地盘。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搭便车和便船的火蚁,迅速在各地安营扎寨。火蚁入侵,不仅给当地生物多样性带来灾难,而且由于它们疯狂繁殖,螫刺人畜,使受害者皮肤肿疼、发泡,甚至中毒死亡,成为严重的公害。农民在田间劳作时,误踩蚁巢,工蚁们会立即群起攻之,往往酿成大祸。幸运的也免不了腿脚受螫,红肿起泡,痛痒几天。火蚁还会啃食电缆,破坏电力设施和通信设备,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

在1998年马里的邮票上,有它的红型工蚁(图11.65)。

图11.65

7.无处不在的其他害虫

蜜蜂生活中经常遇到多种昆虫造成的麻烦,工蜂的自卫武器螫针,大多就是用来对付那些捕食性昆虫的。

(1)蜻蜓和螳螂

当工蜂外出采蜜时,在飞行途中会遭到蜻蜓的猎杀,在花丛里时常有螳螂在守候,它们一旦挥动大刀般的前足,勤劳的工蜂就会同澳大利亚邮票上的豆娘一样(图11.66),很难逃脱,就无声无息地惨死在花朵上。

(2)食虫虻

食虫虻也是蜜蜂的敌人,腹部细长,黑色身体带着白色环纹(图11.67),忙忙碌碌的蜜蜂常常误认它是同类,而惨遭杀戮。食虫虻多在夏秋季节捕捉蜜蜂,当它们在空中逮住蜜蜂时,会亲密地拥抱蜜蜂,然后伸出口针刺入蜜蜂颈部,吸食蜜蜂的血液和蜜囊中的花蜜,直至将蜜蜂置于死地才放手。在马达加斯加邮票上,可以看到食虫虻捕食蝗虫的状态;在西南非洲邮票上,盖着一枚蜜蜂邮戳,就像一盘端给食虫虻的美味大餐(图11.68)。雄性食虫虻会将它转手送给雌虫,作为交配前的彩礼。

图11.66

图11.67

图11.68

(3)郭公虫和鬼脸天蛾

盗蜜的昆虫大多是造假高手,如2007年列支敦士登邮票上的郭公虫,正在蜂箱外边搜索(图11.69),它们不但能模拟蜜蜂的样子,翅上有红黑相间的横条纹,还能散发和蜜蜂一样的气味,骗过蜜蜂的警卫,进入蜂箱里面去偷蜜,甚至猎杀蜜蜂的幼虫。饕餮成性的鬼脸天蛾,也靠这种化学拟态法混进蜂巢,对贮藏蜂蜜的蜂房进行逐个搜索,用它长长的口吻,把蜂蜜吸得干干净净,而众多的蜜蜂竟然对这种失窃一般都毫无觉察,最终造成巨大的损失。从卡塔尔的邮票中,可以看到鬼脸天蛾成虫和幼虫的样子(图11.70)。

图11.69

图11.70

(4)蜂巢小甲虫

在美国、澳大利亚和非洲南部,生活着一种蜂巢小甲虫(Aethina tumida),它的体长只有5 mm左右,全身黑褐色,虽然前翅较短,但并不妨碍它的飞行。进入蜂巢以后,能快速爬行,不停地取食花粉、蜂蜜和巢脾,并在蜂巢中产下白色香蕉形的卵粒,10多天后孵出大量幼虫,同样在蜂巢中取食花粉与蜂蜜,给蜂巢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小甲虫的幼虫老熟后,便潜入土中化蛹。它们繁殖快,扩散能力强,数量巨大的成虫和幼虫会把整个蜂箱糟蹋得破败不堪。2010年几内亚比绍发行的蜂巢小甲虫邮票和小型张,介绍了它们的形态和危害状,以及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图11.71、图11.72)。从中可以看出蜂巢小甲虫已经遍及三大洲,对我国的养蜂业威胁很大,对外检疫部门把它列为重要的检疫对象,希望通过法规防治手段把它们挡在国门之外。

图11.71

图11.72

(5)蜘蛛

蜘蛛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它们有4对足,大多数有8个单眼。蜘蛛虽然没有翅膀,但有捕捉昆虫的特技,张网是常用的一招,当蜜蜂落入网中,它们会吐丝将其缠得严严实实,吸干它的汁液,或者贮存起来。在马来西亚和圣维森特的格林纳丁斯邮票上,有喜欢扑杀蜜蜂的落新妇蜘蛛和金蛛蜘蛛(图11.73,图11.74)。还有胡蜂蜘蛛,它已经捕捉成功,将蜜蜂缠绕成茧子一样(图11.75)。

图11.73

图11.74

图11.75

(6)蜂螨

蜂螨是蜜蜂的大敌。它们属蛛形纲,虫体长不到1 mm,肉眼难以发现。世界各地有80多种寄生螨(图11.76),它们主要寄生在意大利蜂身上,被寄生的蜜蜂,变得性情烦躁,体质下降,寿命缩短。在我国常见的有大蜂螨和小蜂螨两种。它们不但吸蜜蜂的血,而且是多种病毒的传播者。严重的螨害,会给蜂群带来灭顶之灾。第8届国际蜱螨大会上,认真研究了蜂螨的药剂防治问题,主办国捷克发行了纪念邮戳(图11.77)。

图11.76

图11.77

(7)病害

蜜蜂的幼虫腐臭病、囊状幼虫病、白垩病、螺原体病、微孢子病等都严重威胁蜂业生产,所以世界各地养蜂人对蜂病防治极为重视。在2001年乌拉圭的邮票上,养蜂专家正在现场研究蜂病防治(图17.78)。

8.环境恶化的危害

蜜蜂对农药十分敏感。当环境中受到农药污染时,无论在农田或花圃,接触农药的蜜蜂都会大批死亡。几乎所有害虫在遭遇杀虫剂时,死亡的是敏感个体,留存的是抗性个体,因此,在农药面前害虫会变得越来越顽强。但蜜蜂在喷药的环境里,死去的总是不会生育的工蜂,它们即使获得抗药性也无法遗传后代。在生产中,尽管养蜂人千方百计让蜜蜂远离农药,但蜜蜂中毒死亡的事故还是常有发生。我们从邮票上可以看到,为了消灭农田害虫,铺天盖地的农药不仅污染开花的植物(图11.79、图11.80),同时也会污染水源,让蜜蜂、蝴蝶,甚至鸟类都无法回避。一旦蜜蜂中毒死亡,总是大批的,损失十分惨重(图11.81)。不良的生态环境,使蜜蜂深受其害。在土耳其的蜜蜂小型张上(图11.82)可以看到,美丽乡村,茂密林木,花朵盛开,让蜜蜂忙忙碌碌,愉快地生活;气候恶化,大地干裂,树木枯萎,胁迫蜜蜂倒地而死。

图11.78

图11.79

图11.80

图11.81

图11.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