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历史上的高颎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的高颎是怎么来的?

时间:2022-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独孤伽罗已经为人妇,却不失女强人的豪爽干练,她对高颎既有敬佩,又有感激,郑重地将他推荐给她的丈夫随国公杨坚。在尉迟迥等人起兵,前方战场有哗变危险之时,高颎毛遂自荐,到前线安抚人心,并在战争中起到了军师作用。不久,又有人告高颎谋反。杨坚连忙派人去调查这一次“谋反”,调查人员回来汇报说,曾有和尚对高颎说“皇帝活不过开皇十九年”。

历史上,开国君主与开国功臣间的关系一向微妙。没有掌握政权之时,一方对有才之士倾心结纳,得到人才犹如得到连城珍宝,爱重之情溢于言表;另一方自陈得遇明主,推心置腹誓死效忠。一方极力展现自己的爱才、大度,一方则拼命表达忠诚、能干,为共同的目标努力,一心希望将来共富贵,同生死。

待到大局已定,开国君主身登大宝,必然会感激患难与共的老伙伴,赐予高官厚禄,君臣推杯换盏,忆往昔峥嵘岁月,看着彼此有说不尽的感慨。此时独有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放下酒杯对为他打下天下的武将说:“我最近总做噩梦,梦到你们的部下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武将心知肚明,交出兵权,换来的是皇帝赏赐的大量金银。赵匡胤看似“过河拆桥”,可多数朝代的开国大臣们却没有这等幸运。

例如隋朝的开国大臣。(www.guayunfan.com)

高颎是隋朝开国后的头号大臣,这一点无人有异议。隋文帝笼络了无数才人,这些人对高颎或推重或妒忌,却都承认高颎文武双全。很受杨坚器重的元善就曾对杨坚说:“我看满朝大臣,只有高颎有宰相的素质。杨素为人粗疏,苏威太过怯懦,元胄、元旻这些人,简直是什么都听不懂的鸭子!”杨坚深以为然。时隔二十年,杨坚罢免了高颎的官职,再也不怀念他的宰相素质,政治才干,劳苦功高。高颎知道杨坚猜疑,只能老老实实地隐居家中,避免招人耳目。

闲来无事,高颎想起年幼时,家门口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棵柳树不知有多少年历史,枝干参天,附近的老人看到这棵树纷纷说:“高家要出贵人!”他翻着手中的书本,也曾想过这个“贵人”是否就是自己。他少时好学,为人友爱仁善,很受长辈喜欢,也渐渐有了名气,十七岁,就被北周齐王宇文宪看中,成为宇文宪的属官。

身在复杂的北周政坛,高颎逐渐累积着成绩,同时不失昔日的正直。他的父亲高宾是独孤信的老部下,等到他长大,独孤信被杀,独孤家败落,他顾念昔日恩情,经常看望独孤家的后代,特别是独孤信最宠爱的女儿独孤伽罗。独孤伽罗已经为人妇,却不失女强人的豪爽干练,她对高颎既有敬佩,又有感激,郑重地将他推荐给她的丈夫随国公杨坚。

那时杨坚正以外戚身份独揽北周大权,高家本在北齐为官,后来到了北周,受到独孤信器重,本就是独孤信一派。如今高颎帮助独孤伽罗的丈夫,也是情理之中。而随国公杨坚志向远大,又有深谋远虑,也让高颎愿意为他效力。在尉迟迥等人起兵,前方战场有哗变危险之时,高颎毛遂自荐,到前线安抚人心,并在战争中起到了军师作用。

为了篡权,杨坚到处拉拢人心,但他对这些人并不特别信任。因为高颎是独孤皇后亲自推荐的“自家人”,又曾在危机之时主动出面化解,可谓临危受命,患难与共,杨坚对高颎自然和对旁人不同。隋朝建国,功劳并非最大的高颎却占据了最高的官位:尚书左仆射。

高颎没有辜负杨坚的期望,隋朝治国大政,条条都有高颎的辛苦,平陈伐突厥,最重要的战场都由高颎在指挥。更让杨坚佩服的是,高颎不是嫉贤妒能的人,他一心为朝廷寻找人才,不少文臣武将就是因为高颎的提拔,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开皇时期的各项成就,需要一大批人才,这其中,不知有多少人曾得到过高颎的教诲。

杨坚和高颎称得上志同道合,杨坚本人是个工作狂,不喜娱乐,只爱工作,高颎比杨坚还要努力,每天做梦的时候,都会想着治国大计。他睡觉时总将一个粉盆放在床边,一想到什么好主意,就用手指蘸粉记在地上,第二天到朝中讨论。这对君臣就像车长和驾驶员,全力开动大隋这辆巨型列车

人的位置越高,越容易得罪他人,高颎自然也得罪了不少人,这些人总想找机会除掉高颎。高颎刚刚指挥完平陈战役,就有人对杨坚告密说高颎手握几十万重兵,准备在江南造反。杨坚毕竟是个帝王,对有兵权的大臣颇为顾忌,就派人偷偷调查,结果发现高颎正井井有条地处理陈朝投降事宜,很快就要带兵还朝。杨坚把造谣的人推出去斩首,并对凯旋的高颎说:“有人说你想造反,朕已经把他们斩首,你我的关系,岂容小人离间?”

杨坚说到做到,后来,不断有人造谣高颎有异心,造谣者里不乏庞晃、卢贲这样的老熟人,杨坚一概不信。就连外出巡行,也安心地把京城交给高颎。得到这样的信任,高颎十分感激,更加拼命工作,以报答杨坚。

高颎一直是朝廷地位最高的大臣,杨坚时不时就要赏赐他。一天,高颎想到自己位高权重,又想起幼时那棵高大的柳树,心情大好,却见老母面色严肃,一脸担忧,连忙问母亲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母亲看着儿子,语重心长地说:“你现在富贵已极,就差被砍头了。”高颎瞬间就听出了弦外之音,从此,高颎牢记母亲的嘱托,任何时候都保持低调。

在工作上,他虽然有诸多成绩,却都归在杨坚身上,这让杨坚更加喜爱他;在与同僚相处时,他时时谨慎,避免与人结怨,从不以自己的身份压人。有一次,杨坚问他:“平陈攻劳,你和贺若弼谁更大?”高颎正色说:“当然是贺若弼!”

这种谦虚,让高颎躲过了很多危险。但在杨坚改立太子的过程中,他终于因为帮助杨勇而失去了杨坚的信任,又因旁人的诬陷丢掉了官职。杨坚甚至对其他大臣说:“真奇怪,以前我把高颎看得比儿子还亲,就算他不在我身边,我也时时想着他。自从他罢官后,我根本想不起他,就像他根本没存在过,可见大臣万万不可以为自己功劳高就要挟君主。”

这番话自然有人传到高颎耳边,高颎默默无语。忠心为主的结果是被猜疑,一心治国的结果是被冷落,曾在险峰之上如履平地,如今虎落平阳,倒也没有一味伤心。而杨坚和高颎的仇敌们都不肯放过已经退出朝廷的高颎。不久,又有人告高颎谋反。罪名同样荒诞不经,说高颎的儿子劝高颎如司马懿那样在家装病,今后也有取天下的可能。

这么多年,杨坚对高颎不是不忌惮,高颎给朝廷推荐了太多人,遍布朝廷上上下下,这些人多对他存着一份感激,也因他受到的待遇心有不平。杨坚连忙派人去调查这一次“谋反”,调查人员回来汇报说,曾有和尚对高颎说“皇帝活不过开皇十九年”。杨坚想要的不是真相,而是这样一个罪名,他当即说:“帝王的位置是求来的吗?孔子是大贤人,还不能得天下,高颎能和孔子比吗?”

杨坚本来也想除掉高颎,但想到高颎多年劳苦,又想到元老大臣们已经不剩几个,心一软,只是剥夺了高颎的爵位,降为庶民。高颎死里逃生,从此消失在隋朝政坛。高颎对此甚至有一些开心,他年事已高,早就看透了那些繁华富贵,只希望自己能平安终老。

但是,高颎毕竟心怀朝政,放不下这个他一砖一瓦缔造的帝国。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他见新皇帝虽有雄才,但奢侈放纵,好大喜功,不由对国事担忧起来,上书劝谏。杨广还牢记着当年高颎反对自己当太子,哪里肯听这些意见。后来,杨广巡视边境时接见启民可汗,高颎 又担心启民可汗对隋朝的虚实太过了解,将来也许成为后患。看到朝中纲纪涣散,他也忧心忡忡。听到高颎对政事的评论,杨广终于不再忍耐,以“诽谤朝政”为罪名杀死了高颎。

唐代历史学家,《通典》的作者杜佑曾评论:“周之太公,齐之管仲,魏之李悝,秦之商鞅,后周苏绰,隋氏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高颎死之前,却将自己记有治国谋略的文件全部销毁,让后世再也不能看到他当年的宏伟构想,这是历史的遗憾。一生心血付之一炬,包含着怎样的凄凉绝望,只有高颎自己明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