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双版纳亚洲象的生存状况

西双版纳亚洲象的生存状况

时间:2022-02-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分布区重叠,人与野象共同拥有生存空间,使人象冲突的发生成为必然。道路的建设将亚洲象的栖息地进行条块切割,栖息地的完整性进一步受到破坏。这种“人进象退”的生存空间的竞争,成为人象冲突的主要根源之一。
生境状况_中国人象冲突研究

6.1 生境状况

6.1.1 人、象空间分布重叠使双方冲突成为必然

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三个有亚洲象分布的地区,同时还生活着大量的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亚洲象的生存和繁衍,也会给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分布区重叠,人与野象共同拥有生存空间,使人象冲突的发生成为必然。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2011年全州常住人口达110多万,他们分布在全州各个地区,有许多居住在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与亚洲象的分布区相重叠(图6-1)。从最近人象冲突的空间分布来看,2010年度冲突的分布与西双版纳地区的亚洲象分布是一致的,但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不尽一致,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人象冲突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东西两片的接合部发生较多,但保护区核心区内却发生较少。原因是亚洲象在两片区之间每年均有迁移行为,而在这两片区接合部有许多居民点,种植着大量的农作物、经济作物。还有老213国道和思小高速公路也在此间穿行,南北走向的大量车流和人流与亚洲象东西走向的迁移路线形成十字交叉。虽然高速公路设计和建设时预留了很多的高架桥和隧道,但亚洲象并不完全按照设计的通道穿行,还常在高速公路上横穿,与日渐增加的车流相遇的概率越来越高。如我们在2010年8月15日观察到8头野象从思小高速公路上横穿,造成近1小时的堵车。而在老213国道上,亚洲象迁移时与过往的车辆和行人相遇的机会一直就很多,往往造成潜在的人象冲突,如2010年8月22日,在野象谷景区附近的213国道上,1名守工棚的当地民工夜间被象群包围,天亮后骑摩托车离开工棚,刚出门不到300m就被路边蹿出的大公象狂追,摩托摔倒后他拼命挣脱才最终侥幸脱险。在尚勇子保护区,人象冲突均发生在保护区外及保护区周边,而很少有发生在保护区内的人象冲突,原因是保护区内没有村寨的分布,如果在保护区内发生人象冲突,必然有人进入到保护区内活动,与生活在区内的亚洲象有近距离的接触。在勐腊子保护区,冲突主要发生在勐腊片区和勐伴片区,原因是这几个片区内分布有大量的村寨,当亚洲象重返这里生活时,必然与这里的居民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而在南贡山片区,区内虽然也有村寨的分布,但没有亚洲象分布,因而也就不存在人象冲突。

img201

图6-1 西双版纳州村寨分布示意图(陈明勇制)

6.1.2 生境质量变劣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

(1)亚洲象栖息地急剧缩小

在目前亚洲象仅存的几个分布区,历史上大部分地区都有亚洲象活动的痕迹,表明这些地区曾经都是亚洲象理想的栖息地。但这些区域逐步被人类所占据,栖息地面积被一步步地压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陆续建立了大量的村寨及居民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州(市)府、县(市)城、乡(镇)、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等居民点首先将亚洲象栖息地分隔开来。

②生产生活的需要促进了公路网的建设与发展。道路的建设将亚洲象的栖息地进行条块切割,栖息地的完整性进一步受到破坏。

③毁林开垦加速了栖息地的破碎化进程。在亚洲象的分布区,生长力的快速发展,在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地外,大部分天然森林都开垦种植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这些区域迅速被人类所占据,亚洲象可利用的栖息地面积日益缩减。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尽管已经建立了几个自然保护区,但保护区之间的地区均已被开垦利用,已不能作为亚洲象的有效栖息地,它们被隔离在几个自然保护区内。

这种“人进象退”的生存空间的竞争,成为人象冲突的主要根源之一。并且,许多区域虽然还有天然森林存在,但面积太小,不能满足亚洲象的生存需要,例如,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仑子保护区,虽然它位于有亚洲象分布的勐养子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和尚勇子保护区的中间(图6-2),但由于面积太小,并且周边被几个城镇所包围,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大,亚洲象只能路过此地作短暂的停留,不能在此长期生存。因此,对于亚洲象这样的大型野生动物而言,许多面积太小的天然森林不能作为它们的永久栖息地。还有许多地区,例如,正在建设的西双版纳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虽然面积较大,森林保护也较好,但与亚洲象分布区之间有大量居民区相隔,现存的亚洲象无法到达和利用这些区域,因此只能作为理论上的栖息地,而不能作为亚洲象的有效栖息地。

img202

图6-2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野生动物分布示意图(引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5~2015》)

(2)亚洲象栖息地破碎化加剧

①大规模胶、茶种植加速了亚洲象栖息地破碎化进程

在亚洲象分布区的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等地区,近20~30年来,橡胶茶叶的发展规模是空前的。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这种变化尤其显著。根据近年来对亚洲象生境的研究结果,经济作物种植的快速发展,显著改变了西双版纳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以自然组分为主的景观格局正不断向由人工组分组成为主的景观格局演变,并且热带森林被大量砍伐,导致森林破碎化日趋严重。许多研究均证明了这一观点,如刘文俊等(2006)对西双版纳勐仑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的景观格局定量分析表明,勐仑地区的自然组分在景观中的优势已为人工组分取代,橡胶园等人工种植园地的扩张使得有林地严重破碎化。Li等(2007)对西双版纳27年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橡胶园的扩张主要来源于对热带季节雨林的砍伐,并导致了山地雨林成为面积减少最快的类型,导致了有林地面积不断减少与破碎化。此外,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外的山地雨林、热带季节雨林的覆盖率下降,而灌木林与橡胶园的覆盖率则升高,这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李增加等,2008)。

亚洲象分布区,在已建立的各个保护区之间,以及同一保护区的各个片区之间,由于周边橡胶、茶叶种植大规模扩张,天然森林急剧减少,亚洲象生境“破碎化”、“孤岛化”越来越明显,亚洲象种群形成日益明显的地理隔离,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孤岛效应”的威胁(图6-3)。

②大型工程建设,如高速公路、电网、通信网络等进一步切割亚洲象栖息地,加剧了生境的破碎化。

img203

图6-3 西双版纳州2006年卫星影像图(杨正斌制)

(3)亚洲象生境管理出现新的问题

在亚洲象分布区,国家为了保护亚洲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58年建立)、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1年建立)、南滚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0年建立)、菜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建立)、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建立),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保护管理工作,主要有资源保护、护林防火、宣传教育等。但这些保护区建立初期的理念主要是“抢救性保护”,推行的是“区内的一草一木都不能动”的严格保护和管理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保护管理理念,在建立初期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余年,沧源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余年的历史回顾,区内的天然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良好的保护,证明了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最有效的措施。

但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却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野生动物生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传统的严格保护管理的理念正在受到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问题。原因是,受到长期保护良好的森林,植被从草本——灌木——木本的自然演替,随着盖度的增加,林下植物多样性反而减少,很多原来亚洲象可采食的植物长势减弱,甚至无法在林下生存,因而亚洲象可采食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反而减少,亚洲象只能将其作为隐蔽场所而不能获得食物。这样,又出现了自然保护区内虽植被受到良好保护,而亚洲象的食物来源却在减少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