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展就地保护

开展就地保护

时间:2022-02-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就地保护拯救生物多样性,有多种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就地保护。就地保护就是把物种保存在它世世代代生活的环境中。就地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是自然保护区。贮备物种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蔽护所。第二类是野生生物类,保护的是珍稀的野生动植物。
开展就地保护_拯救生物多样性

开展就地保护

拯救生物多样性,有多种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就地保护。就地保护就是把物种保存在它世世代代生活的环境中。这种保护手段的最大优点在于物种能继续不停地进化,因而能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条件(如图)。

img257

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是自然保护区。

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划出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加以保护的地区。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泛称,实际上,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

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发展。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保护自然本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贮备物种

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蔽护所。

开辟科研、教育基地

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

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

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国外自然保护区

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是在1862年建立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迈山谷保护区,保护对象是裸子植物红杉树。接着是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怀俄明州的黄石公园。此后,世界各国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相继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保护区。但在那个时代,自然保护区的作用还没有涉及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问题,而仅仅保护自然界的名胜、罕见的自然景观以及面临灭绝的动植物。直到1972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讨论计划时,才专门研究自然保护区问题。从此,自然保护区问题就成了自然保护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国际上还常以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明的尺度。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建成了各类自然保护区共8490多个,面积达77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土地面积5.2%。

世界各地的保护区各有特点。北美洲以保护天然景观的国家公园为主,面积大、数量多、管理好,公园内还设有野营地、饭店、宾馆,交通方便。这些优点是其他地区所不及的。其中的黄石公园面积达55万公顷以上,园内有喷泉、温泉、热水池,又有大峡谷和瀑布以及北美最高的黄石湖,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欧洲因天然植被较少,所以多为次生的植被类型基础上人工保护而成,保护区的面积也较小,但数量较多。保护区的类型各异,有完全禁止利用、排除任何人工干扰的保护区,也有可以利用甚至准许开矿和建筑的保护区,所以有相当数量的保护区是不符合联合国的统计标准的。特别是西欧,因为人口稠密,工业发展早,自然环境经历了数百年的人为干扰,生物种类少,自然景观也差,大多数国家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建立国家公园或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非洲有很多名副其实的大型国家公园,主要是保护野生动物,所以面积大到百万公顷以上。参观者必须坐游览车才能进入,而且大多向全世界开放。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部、西北部。

从世界各国保护区的数量和占本国国土面积比例来说,数量最多的是澳大利亚,其次是新西兰。占国土面积20%以上的国家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坦桑尼亚等国,英国、美国和德国约占10%,一般国家都在4%左右。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概况

起步晚,但发展快

与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工作起步较晚,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到了1958年,相继在黑龙江、内蒙古、云南、湖南和福建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当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都是森林生态系统。在1976年以后,我国自然保护区工作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已建立100多处,20世纪80年代末建立了600多处。截至目前,自然保护区的总数已到1000多处,总面积为90万平方千米,加上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总面积约有100万平方千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别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生态系统类,保护的是典型地带的生态系统。例如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甘肃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沙生植物群落;吉林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湖泊生态系统。

第二类是野生生物类,保护的是珍稀的野生动植物。例如,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保护以丹顶鹤为主的珍贵水禽;福建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文昌鱼;广西上岳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金花茶

第三类是自然遗迹类,主要保护的是有科研、教育或旅游价值的化石和孢粉产地、火山口、岩溶地貌、地质剖面等。例如,山东的山旺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生物化石产地;湖南张家界森林公园,保护对象是砂岩峰林风景区;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火山地质地貌。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方式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应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因此,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内部大多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3个部分。

核心区是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或者是虽然遭受过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又是取得自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而且还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价的来源地。核心区内严禁一切人为干扰。

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它是试验性和生产性的科研基地,如饲养、繁殖和发展本地特有生物;是对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进行研究的地区;也是保护区的主要设施基地和教育基地。

外围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除了开展与缓冲区相类似的工作外,还包括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还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上述保护区内分区的做法,不仅保护了生物资源,而且又成为教育、科研、生产、旅游等多种目的相结合,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