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棚岗诗显梁佩兰

马棚岗诗显梁佩兰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仙湖街中的梁佩兰故居今已难寻觅,倒是由马棚岗之名想到梁佩兰的《养马诗》,令人怀念这位关心百姓疾苦的诗坛大家。当时年仅20岁的梁佩兰愤而写下《养马行》这首古体长诗,表达百姓愤怒的心声。梁佩兰敢以诗触犯执政者,这是非常勇敢的。回广州后寄情于诗书画,扶掖后进,成为岭南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屈大均、陈恭尹并称岭南三大家。此可见其诗社盛况。
马棚岗诗显梁佩兰_广州越秀古街巷.第3集

十年闭户常寡出,自筑仙湖一茅室。

这是清初广东诗坛著名诗家梁佩兰居于广州仙湖街(今越秀区大南路北面的长街)时所写的一句诗。仙湖街中的梁佩兰故居今已难寻觅,倒是由马棚岗之名想到梁佩兰的《养马诗》,令人怀念这位关心百姓疾苦的诗坛大家。

在中山二路北面、中山大学医学院之东,有条长而弯的巷叫“马棚岗”,此巷之北的小巷名“马棚北街”。这“马棚”的得名,源于清初清军养马的马圈。顺治七年(1650),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领清兵攻占广州后,战马有一万多匹。这么多的战马怎样养?只有到城外四处圈地作为牧马的场地。马棚岗所在地位于广州城大东门外,既离城不远,又有青青牧草,故成为马圈首选之地,被平南王部选中;靖南王部则选了西郊的西山一带(今西华路一带,今仍有马王通津、马王坊等街名)。两王占据这些地方养马后,规定百姓不得在此耕种,致田园荒芜,百姓进城也得绕道。当时年仅20岁的梁佩兰愤而写下《养马行》这首古体长诗,表达百姓愤怒的心声。此诗有小序说:“庚寅(1650)冬,耿、尚二王入粤,广州城居民流离窜徙于乡,城内外三十里所有庐舍坟墓,悉令官军筑厩养马。梁子见而哀焉,作《养马行》。”诗云:

梁佩兰像

贤王爱马如爱人,人与马并分王仁。王乐养马忘苦辛,供给王马王之民。马日龁水草百斤,大麦小麦十斗匀。小豆大豆驿递频,马夜龁豆仍数巡。马肥王喜王不嗔,马瘠王怒王扑人。东山较场地广阔,筑厩养马凡千群。北城马厩先鬼坟,马厩养马王官军。城南马厩近大海,马爱饮水海水清。西关马厩在城下,城下放马马散行。城下空地多草生,马头食草马尾横。王谕养马要得马性情,马来自边塞马不轻。人有齿马,服以上刑!白马王络以珠勒,黑马王络以紫缨,紫骝马以桃花名,斑马缀玉缫,红马缀金铃。王日数马,点养马丁。一马不见,王心不宁。百姓乞为王马,王不应。

此诗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评为“前无所承,后无所继”,“独开生面”。此诗从字面上看,似为赞颂藩王的“仁政”,可以蒙骗不懂诗的官爷,但实际上是对官府养马作强烈的讽刺。梁佩兰敢以诗触犯执政者,这是非常勇敢的。从形式上看,此诗类古体但亦有破格,倒有点“新诗”长短不拘之形。苏东坡写词敢破格,梁佩兰年轻时写古体诗也敢破格,真有一代宗师的气概。梁佩兰的《采珠歌》、《采茶歌》等,亦批判了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下层百姓的心声。虽然,他晚年诗风有变,这却与生存环境变化有关。

梁佩兰(1630—1705),字芝五,号药亭,广东南海捕属(今属广州市)人,是清初有全国性影响的著名诗人。他多次北上,广交朱彝尊、王士祯、查慎行等诗界名流。康熙年间在北京结诗社,与朱彝尊等同主诗坛,更使他蜚声海内。朝中宰辅纳兰明珠之子、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也邀他共同选编词集。他虽考取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却官运不畅。回广州后寄情于诗书画,扶掖后进,成为岭南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屈大均、陈恭尹并称岭南三大家。

白云山梁佩兰墓

梁佩兰在广州居住过城西(今荔湾区),也居住过仙湖街(今越秀区)。当初在城西组织过白莲诗社,后来在法性寺(今光孝寺)重组白莲诗社。《清史列传·韩海传》记:“是时岭海文社数百人,推梁佩兰执牛耳。”此可见其诗社盛况

梁佩兰论诗主张自抒性情、讲真话、不分门户派别;论文反对刻意模仿古人,主张师法古今、师法自然、师法社会、师法百家,化为胸中学问而发为文章。这在今天来看,是仍有现实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