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布倾诉纺织娘的心声

土布倾诉纺织娘的心声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崇明土布,织物之美自那时起,棉花收摘以后,纺织娘便开始在纺车和土布机跟前忙前忙后,最可观的场景要数“经布”了。此后400多年,崇明一跃成为全国纺织大县,产品远销海外。看到这些带字的布,人们仿佛看到当时崇明纺织娘热火朝天忙织布的场景。土布,也是当年崇明纺织娘的拿手好戏、看家本领,个个都会做。2016年3月初,崇明土布纺织技艺项目成功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布倾诉纺织娘的心声_东海瀛洲

如今,人们穿着的时尚服饰,比起童年的土布衣,看起来仿佛要华丽得多;然而,却代替不了崇明土布肌肤亲和力强、柔软舒适的质感。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崇明土布,作为一种工艺,在当今社会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消费潮流中,依然散发着那古朴醇香的味道,犹如乡间汩汩流淌的田园小诗,韵味弥久,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经纬间怀旧的老故事。

崇明土布始于元末明初。这与崇明棉区的日益扩大有关。而有系统的纺织技术普及则在明嘉靖年间。1553年,广西临桂举人唐一岑来崇明任知县,其妻随同来岛。这位唐夫人有德有才,把自己娴熟的织布技巧传授给了崇明的黎民百姓。

崇明土布,织物之美

自那时起,棉花收摘以后,纺织娘便开始在纺车和土布机跟前忙前忙后,最可观的场景要数“经布”了。“经布”实际上是“经纱”,那几十丈的纱攀了一场心,“哗啦、哗啦”地牵过来,又“哗啦、哗啦”地牵过去,那扇形的缕缕棉纱,红的、绿的、蓝的、白的,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

在江南三民文化村崇明土布馆里,这些土布不仅蕴涵着浓浓的乡情,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每一匹土布,都记载了一段崇明人家的故事

每当夜幕降临,乡村那些悦目怡人的色彩全都消失在浓浓的黑暗里时,崇明农家的宅宅院院里,鸡鸣狗吠声,孩童嬉闹声,和着“咔嚓、咔嚓”的布机声,此起彼伏,仿佛在倾诉着纺织娘的心声,悠长而深远。那是纺织娘谱写的奏鸣曲,而曲调的雄壮、古朴、高亢,能让人听到坚韧的劳动力量。

此后400多年,崇明一跃成为全国纺织大县,产品远销海外。民国初,崇明拥有布机10万架,年产量高达250万匹,年收入100余万银元,成为崇明农耕时期的支柱产业,享有“衣被天下”的美誉。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不少崇明土布上都是有字的。除了白底红字的“双喜”外,还有一些“中国”“美丽”“青春”之类的字样。看到这些带字的布,人们仿佛看到当时崇明纺织娘热火朝天忙织布的场景。这种布需用特有的16个踏脚板织布机织出来,织女必须同时驾驭这些踏脚板,手上还要使飞梭,脑子里还要想配色、构图。即使是最寻常的“满天星”布(图案像满天繁星),配色、纱线粗细不同,织出来的效果也都不一样。纺织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配色定花型,所以每匹布都独一无二。勤劳的崇明纺织娘用纯天然的棉花,经过70多道琐碎的程序手工编织成的土布,冬暖夏凉,透气性好。以前城里布票供给不上的时候,乡下人到城里走亲戚,送上几匹土布作礼物,是很体面的。

崇明土布制作的包包也时尚

直到20世纪90年代,崇明人织土布还是常事。以前崇明农户家里,尤其是有将要出嫁的女孩家里,哪怕再穷,也会藏着几匹土布——这是女孩最好的嫁妆。

土布,也是当年崇明纺织娘的拿手好戏、看家本领,个个都会做。乡间有句俗话,叫做“一瓤棉花做到头”,即从擀棉花条起,直到纺纱、浆纱、织布、做衣等全套功夫。这是乡村考量纺织娘能干会做、聪明灵巧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在乡间,女孩从十三四岁起,就会跟着大人学纺纱、织布,一直到二十多岁,都能织上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布缎。姑娘出嫁时,谁织的布缎多、布纹花色多,就能表明谁家富足,谁家姑娘心灵手巧、勤快,土布嫁妆成为新嫁娘贤能的象征。

崇明乡下许多人家至今仍然收藏着老织布机,多有被一代又一代纺织娘的手臂打磨得光亮顺滑的机身。从这里,仿佛依然可以看到,那个被烛光映在墙上的身影,将生活的光亮一点点织进了密密匝匝的布匹,而将自己的秀发青丝织成了满头银发,然后一家人的贫乏岁月,就在那嘤嘤如歌的机杼声中,谱写成了柔和的岁月小曲……

崇明农妇织土布

土布给了一个时代人太多的记忆。2016年3月初,崇明土布纺织技艺项目成功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崇明江南三民文化村的土布博物馆,收集了崇明万余批珍贵土布,并将其发展历史全部清晰地呈现出来。

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崇明土布已被现代工艺“唤醒”。有关权威人士称,上海将要开发土布产业,推陈出新。比如,八页综的土布,也称芦苇花布,一纵一横,立体感忒强,毫不逊色于牛仔;又如,一件粗布衬衫,经过脱脂后变得滑溜起来,其价格不菲,达1000多元……

目睹“洋气”起来的崇明土布,人们发自内心的感慨和喜爱便会油然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