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洛阳纸贵《三都赋》,左思宏作震华夏

洛阳纸贵《三都赋》,左思宏作震华夏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都赋》是西晋左思的惊世之作,分别是《吴都赋》《魏都赋》《蜀都赋》。“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竞相抄写《三都赋》,而造成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的情景。如上一节所提及的,左思的《三都赋》是历来咏诵洛阳古都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赋作。左思的《三都赋》具有以下艺术特征。近人王辉于1984年著文《洛阳纸贵,未必佳作——论左思〈三都赋〉》[2],认为左思的《三都赋》应当重新评价,认为它是一篇失败之作。
洛阳纸贵《三都赋》,左思宏作震华夏_名都记:洛阳

《三都赋》是西晋左思的惊世之作,分别是《吴都赋》《魏都赋》《蜀都赋》。这些赋实际上不只是写三个都城,而是写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概况。“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竞相抄写《三都赋》,而造成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的情景。

如上一节所提及的,左思的《三都赋》是历来咏诵洛阳古都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赋作。《三都赋》的写作手法及风格与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十分相似。但作为中华赋坛上用词最为艳丽、涵盖最为广泛、体现了诗人多重创新思想的这一作品,除了本身的富丽文采及当时文坛重赋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包含了当时朝野上下关注的内容:进军东吴、统一全国。左思的《三都赋》的思想主题并不是传统的“劝百讽一”,而是咏史、写实,言之有物,气吞山河。因此《三都赋》在汉魏和两晋后期的大赋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当时的影响更为巨大。

为了写《三都赋》,左思游历了魏蜀吴昔日的三国旧都,搜集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并对这些实证性和传闻性资料进行了反复考察。所以他的这三篇赋作的写实性特征突出,在《三都赋》中,尤其是《蜀都赋》《吴都赋》,左思紧紧围绕着吴蜀不同于中原的地域特征展开了有据有理的描写和陈述。

左思的《三都赋》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第一,内容丰富,详尽细致地描写了蜀吴魏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如赋中提到的“两树对生,一树枯则一树生,如是岁更,终不俱生俱枯”的交让树;生长在川西沃野中,能让人免受饥荒之苦的名为“蹲鸥”的大芋头;“灌色江波”的蜀锦,“流味于番禺之乡”的药酱,“传节于大夏之国”的邓杖,以及桃榔面、木绵布等,让人感受这个地域中的奇观异景。再比如《蜀都赋》中所写的“于是乎邓竹缘岭,菌桂临崖,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葵葵,结朱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凋,常哗哗以猜椅。孔翠群翔,犀象竞驰,白雄朝榷,猩猩夜啼,金马骋光而绝景,碧鸡倏忽而唯仪”。这些是当时蜀中特有的果木与禽兽。又如“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这是对蜀中神奇的天然气资源的记录。在描写和对比三国都城的特色时写道:“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不以边陲为襟也。”这说明魏都的正统地位。而“剑阁虽险,凭之者蹶,非所以深根固蒂也。洞庭虽濬负之者北,非所以爱人治国也。彼桑榆之末光,逾长庚之初辉。况河冀之爽垲,与江介之湫湄。故将语子以神州之略,赤县之畿。魏都之卓荦,六合之枢机”,言下之意,魏国为正统,剑阁再险峻,洞庭再修浚,也比不上“居正位的中原大地”。

第二,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华丽。汉大赋的辞藻都是繁缛华丽、恣肆铺陈的。对某一对象以繁缛华丽的辞藻从多个角度进行铺陈。如《魏都赋》在描述魏都洛阳之优势时,先说魏国地理位置的优势:“且魏地者,毕昴(二十八星宿之一)之所应,虞夏之馀人。先王之桑梓,列圣之遗尘。”再说其山川气候之优势:“考之四隈,则八埏之中;测之寒暑,则霜露所均。卜偃前识而赏其隆,吴札听歌而美其风。”继而再叙述其疆域之广:“旁极齐秦,结凑冀道。开胸殷卫,跨蹑燕赵。山林幽岟,川泽回缭。……北临漳滏,则冬夏异沼。”正因为有以上诸多优势,所以能够“乾坤交泰而絪缊,嘉祥徽显而豫作。是以兆朕振古,萌柢畴昔。藏气谶纬,閟象竹帛。迥时世而渊默,应期运而光赫”。

第三,以求实的精神去创作。左思在处理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时,基本按照“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长者,莫非其旧”的原则来描绘魏、蜀、吴三都。比如描写吴王狩猎的场面:“钓饵纵横,网署接绪。术兼詹公,巧倾任父。签施姗,鲡鳄盆,罩两鱿,翼鳞绍。乘宣霭笼,同咒共罗。沉虎潜鹿,肇能束。微鲸辈中于群辖,搀抢幕出而相属。虽复临河而钓鲤,无异射麟于井谷。结轻舟而竞逐,迎潮水而振昏。”说明吴地的物产丰富多样,是中原地区闻所未闻的,也因此,吴王的狩猎场面也是魏国人难以想象的。再比如描写蜀国国君刘宗治理蜀国方略时说:“刘宗委驭,巽其神器。闚玉策於金縢,案图於石室。考历数之所在,察五德之所莅。量寸旬,涓吉日。陟中坛,即帝位。改正朔,易服色。继绝世,脩废职。徽帜以变,器械以革。显仁翌明,藏用玄默。菲言厚行,陶化染学。雠校篆籀,篇章毕觌。优贤著於扬历,匪孽形於亲戚。本枝别干,蕃屏皇家。勇若任城,才若东阿。”也是对偏安一方的蜀国的肯定。

左思在创作《三都赋》过程中,借鉴了《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二京赋》等汉赋名篇,但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有所创新。他注重创作写实,符合了当时人们的阅读需要。但也正是由于他过分重于写实,也使他的《三都赋》缺乏必要的想象力。

近人王辉于1984年著文《洛阳纸贵,未必佳作——论左思〈三都赋〉》[2],认为左思的《三都赋》应当重新评价,认为它是一篇失败之作。其理由是:从左思的三篇赋作中可以看出,左思的政治倾向通过赞扬曹魏政权为晋王朝夺取政权寻找理论根据。《三都赋》的篇幅安排前长后短,都是为了贬低吴蜀,赞扬魏都的建设和曹魏的政治措施。强调曹操是受命于天,甚至提出了唯心主义的“五德终始”学说(即“算祀有纪,天禄有终。传业禅祚,高谢万邦。皇恩绰矣,帝德冲矣。让其天下,臣至公矣。荣操行之独得,超百王之庸庸”)。作为曹魏代汉的理论根据。左思主张,作赋要求内容绝对真实可靠。这种主张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为,他主张的描写真实的手段不是实地考察,而是“稽之地图,验之方志”。但前人留下的地图方志本身不都是真实的。因此,他的描写也有不少荒谬之处。另一方面,他的主张混淆了文学与科学的界限。

王辉先生的这一评论应当说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亦不能过分苛求处于那一时代的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