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唐明君李世民,贞观之治留英名

大唐明君李世民,贞观之治留英名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义军窦建德见李世民的唐军将夺取胜利成果,率10万大军,沿黄河水陆并进,援攻洛阳,在经过盛高时,却被李世民伏兵一举歼灭,窦建德及其将帅被囚在洛阳城下杀害。李世民攻克洛阳之后,首先发布命令“分守市肆,禁止侵夺”。李世民为政期间,三次来洛,处理内政和对外事务,在洛阳度过了将近两年时间。
大唐明君李世民,贞观之治留英名_名都记:洛阳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东征西伐,劳民伤财开凿运河,大修扬州行宫,引起社会动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危机重重。由翟让和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瓦岗寨成了各地义军向往的中心。由于李密权欲熏心,于617年十一月将与他一起发动反隋起义的首领翟让杀害,造成了起义队伍的分裂。自从他擅杀主帅翟让之后,颇自骄矜。而在东都洛阳,王世充当上太尉,独揽了朝政,继而以“言相国当代隋为天下”,把隋恭帝废为潞国公。义宁二年四月,王世充当上皇帝,国号为“郑,”改元“开明,”仍以洛阳为都城,但是毫无政治和社会基础。就在这时,太原留守李渊也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王世充没有李世民那样的雄才大略,其所建的郑国不到两年时间就被李唐所吞掉了。

一、伏兵歼灭窦建德,攻克洛阳发号令

在洛阳城被李世民围困之时,王世充竟然把洛阳变成了一座大监狱。其结果只能是杀人越多,叛逃越众。据《资治通鉴》卷188“唐纪”4载:秦王李世民围攻洛阳宫城,“城中守御甚严,大炮飞石重50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幅,镞如巨斧,射500步,世民四面攻之,昼夜不息,旬余不克”。尽管如此,王世充已感到自己陷入绝境。河北义军窦建德见李世民的唐军将夺取胜利成果,率10万大军,沿黄河水陆并进,援攻洛阳,在经过盛高时,却被李世民伏兵一举歼灭,窦建德及其将帅被囚在洛阳城下杀害。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王世充举城投降。李世民攻克洛阳之后,首先发布命令“分守市肆,禁止侵夺”。命记室房玄龄到中书省、门下省整理隋朝文书档案,命萧瑀、窦轨封闭府库,把其中的金帛赏给将士。同时把王世充党羽斩于洛水之中。他看到隋炀帝的骄奢淫逸,于是下令拆掉端门楼,焚毁乾阳宫,毁掉则天门及其门阙。

二、定都长安寄居洛,集结军力征高丽

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首屈一指的“贞观之治”,为千秋称道。他能够耐心听取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做到政治清明。李世民为政期间,三次来洛,处理内政和对外事务,在洛阳度过了将近两年时间。637年七月,他第一次来洛期间,看到滂沱大雨,谷水、洛水暴涨,洛阳宫城和一些官府、民舍被冲毁,溺死百姓达6000多人,他就下诏赈济民众,并说:“洛阳宫为隋所毁者,稍加修缮,馋令可居,自外众材,给城中坏庐舍者。……废明德宫及飞山宫之玄圃院,给遭水者。”[5]飞山宫本是隋炀帝修成的新宫,考虑到民众的疾苦,李世民把圃田与宫室给老百姓耕种和居住,这对一个开国皇帝来讲实属可贵。

645年(贞观十九年),李世民最后一次来到洛阳,主要是为了进攻高句丽做准备。他先在长安和洛阳招募勇士3000名,集结大军数万;又命炜挺自洛阳启程,沿运河备运粟米船600余艘。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唐太宗亲自率军,从洛阳向高句丽挺进。由此可见,在唐代初期,洛阳仍储存有较多的粮食,以备作战之用。

三、贞观之后大发展,规模宏伟更空前

所谓“贞观之治”,指的是玄武门之变后不久,高祖退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之故。历史对贞观之治评价很高的原因,可以概括如下。

(1)由于李世民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他任用贤良,虚怀纳谏,疏缓刑罚,文德治国。

(2)他努力使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在经济政策方面,效仿汉朝初期由张良、萧何提倡的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重视农业生产,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

(3)在选拔和任用人才的制度方面,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完备科举考试制度,用人唯才,唯才是举,使人才选拔制度逐步完善。

(4)正确处理了民族关系,实行友好交往政策。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和亲政策。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出使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对有些少数民族,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从而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新的地方制度。唐太宗还对西北有些少数民族首领及他们的后嗣给予册封。

唐太宗李世民塑像

(5)对外关系方面,唐太宗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国家并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此时的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6)选官不避亲仇(如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如房玄龄多谋略,杜如晦善判断),善用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等。

(7)文化、法律政策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实行文德治国政策,崇儒尊孔。完善科举考试制度,进士科人才济济。

以上这些政策和谋略及治国的实践说明,李世民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有善于把握统治策略、制定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同时又能虚心纳谏,听取不同意见和反对的意见。

四、注重立法明赏罚,“德本刑用”倡廉洁

唐太宗从治国理念到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立法和执法的经验。

(一)通过法律对国家实施有效管理

李世民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在此基础上经过大臣的完善形成了《唐律疏议》,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唐律》,后来经不断修订完善在整个唐朝都得以实施。从一定意义上讲,《唐律》具有封建法典的典型特征,和《罗马法》《拿破仑民法典》是并驾齐驱的三部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法典。《唐律》的产生标志着中华法制文明走向成熟,也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

(二)抓住法制的根本,坚持从严治吏

李世民多次强调,官吏违法犯罪,不能有所姑息,而应“一断于律”,如果违法就应坚决给予制裁。他的叔叔曾有贪污行为,被按律削爵,贬为庶民。《唐律》虽不严苛,但较为严密,对官员有很强的威慑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强调民本思想,注重通过法律来促进民生

李世民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东西,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则以衣食为根本,而生产衣食又以不丧失农时为根本。他设立了死刑复奏制度,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复奏,在各州要三复奏。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他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他还推行了很多发展经济的措施:例如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等,从而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

(四)强调“德本刑用”,重视发挥道德的约束作用

李世民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他注重用本阶级的伦理道德来约束统治集团成员,特别是上层。他善于把对官员进行反贪教育与严格执行《唐律》结合起来,有效地遏止了官员腐败之风,减少了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他不顾自己的“老寒腿”,在即位之初坚持居住在隋朝留下的旧宫殿里。至于官吏们的奢侈浪费他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风尚,涌现出了戴胄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模范廉俭大臣”。

五、全力推崇王羲之,草书屏风示群臣

唐太宗全力推崇王羲之,把王羲之提到千古一人的境地。唐太宗大肆收集王羲之真迹,又是搞陪葬又是集王圣教,导致后世之人群起鼓噪。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自书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其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他曾对手下的大臣说,书法是小小的学问,初学时且忌急于求成。天天都坚持用心学习练笔,尤其胜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世上各行各艺,你不用心去学习是一点收获也得不到的,关键在于你要全力以赴地去精心研究。唐太宗又说,我临摹古人,并不特意去效仿每个字的形体结构,而将功夫用在摸透它的笔力风骨上面。笔力风骨你吃透了,形体结构自然而然地就把握了。

说到唐太宗爱好书法,下面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唐太宗经常召集三品以上的臣属们聚宴。太宗亲自执笔作飞白草书,诸位大臣们借着酒兴,都纷纷从太宗手中拿过笔来,相比着挥毫书写。散骑常侍刘洎,爬到皇帝休息的龙床上,从太宗手中将笔夺过来。没有抢到笔的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说刘洎爬上龙床,是超越了君臣的礼度,当处死罪,一致要求依照唐朝的法律处办他。唐太宗笑着说:“诸位爱卿不要这么讲!过去曾经听说过汉时有个叫班婕妤的女官,她甘愿退居东宫而不去陪伴君王。今天,我朝出了个登上龙床,从君王手中抢笔书写的刘洎刘常侍嘛!”

总而言之,如曾巩在《唐论》一文中所说:“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诎而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知事任官。以才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并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以善行,离于未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用今天的话说,虽然唐太宗是个拥有最高地位的皇帝,但他治国安民的这一套方略,按今天的标准看来也是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