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教育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教育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教育一、晚清时期的教育晚清时期中国东北由于受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日俄等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加剧和原有清政权封建统治的存在,使得东北长白山地区的教育呈现出旧学与新学、民族教育与殖民教育并存的局面,在此影响下长白山地区的教育发生了时代性的巨变。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教育_中国长白山文化

第六节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教育

一、晚清时期的教育

晚清时期中国东北由于受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日俄等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加剧和原有清政权封建统治的存在,使得东北长白山地区的教育呈现出旧学与新学、民族教育与殖民教育并存的局面,在此影响下长白山地区的教育发生了时代性的巨变。

(一)旧学的逐渐没落。此时期出于维护清王朝统治、抵御外国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需要,从1840年以后朝廷、地方政府对东北官学十分关注,如光绪七年(1881)经吉林将军铭安奏准,每名官学各增补满文教习三人,加强满文学习。作为半官方性质的“义”学,由于地方官员和士绅的捐建,在东北有了一定的发展。“伊通州义学,在书院西北隅,知州官员启章捐建”。又“宾州万义学光绪十一年署同知毓斌在城内设立”。[1]但是随着晚清东北地方政权统治能力的下降,此时期的官学、义学形同虚设,尤其是旗学几乎名存实亡。同时期的私学由于关内汉族人口因中原战乱饥荒等所迫,流入东北者日众,书院和私学反倒有所发展。虽然当时大多数的私塾的授课内容仍然是传统的儒家经典,教学内容陈旧,但私学的存在与发展对长白山地区的教育还是起到了推动作用。据统计,“戊戌变法”前,东北共有30处入学,10余处义学和社学,私塾300多处。

与长白山地区教育有关的近代书院如下:

(二)新学的兴起。戊戌政变以后,东北地方新兴学校开始出现,1902年秋东北地区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奉天大学堂”正式开学,1903年初改名为盛京省立大学堂,设正学额200名,由中西教员分门授课。随后东北地区新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开始建立,“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始遵部章于省城设立学务处,是为吉林教育行政之始”。[2] 1905年奉天、黑龙江二省均遵光绪“上谕”设立学务处作为省的教育行政机构,1906年改学务处为提学使司,并以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1907年东北设省后,各省会均设立主管教育的学务公所,并在下属府、厅、州县分设劝学所,层层管理。新的教学管理体制的确立对长白山地区的新式教育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时期东北地方政府还多次选派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等国。仅光绪三十二年就派出300多人次到日本,所学大多为政法、师范、军事、商业、科技等急需专业。留日学生回到东北后大多是办教育办实业,这些对长白山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出现了帝国主义分子出于侵略目的而创办的新式学堂,其中以日、俄所办学校最多,类型最全。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九一八事变之前)

1916年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开始统治东北三省,张氏父子大力兴办了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以巩固其政权,由此东北地区遂建成了包括大中小学在内的初步完备的教育体系,使得长白山地区的教育得以在清末新式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同时由于日、俄、英等帝国主义对东北文化的侵略为长白山地区的教育打上了殖民主义的烙印。

(一)初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对私塾的改造。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率先提出为达到教育普及,必从改造私塾开始。民国伊始,东北各省成立教育厅,加强了改造私塾的力度。东北地区改造取缔私塾的进度和深度不同,但经过多年努力,有相当数量的私塾改变成私立小学,东北地区延续了二百多年的私塾教育在东北初等教育的结构中已不再占有重要地位。

新式小学的快速发展。清末东北始有小学,奉系军阀时期视小学为“教育之基本”,小学教育有了很大发展。1929年与1926年相比,东北地区小学大增,以辽宁增长最快,该省1929年比1912年“小学校增加1.3倍,学生与初等教育经费均增加四倍多”[4],与此同时,小学包括公立小学、私立小学,而张学良创办的新民小学为东北小学发展树立了典范。新民小学由张学良直接领导,共建32所,由张学良个人出资解决常年经费,教学条件优越,其中位于长白山地区的安东一校在各县的新民小学中较为著名。

(二)中等学校发展

民国初年东北中学教育的发展一度停滞,至奉系军阀时期则有了较大发展。“1929年,东北地区的中学教育,发展特别迅速,辽宁居然一跃居于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广东省”[7],中学包括公立中学和私立中学。该时期私人办学盛行,后经不断整顿使其步入正轨。张学良创立的回泽中学成为东北中学发展的样板。位于长白山腹地的吉林市毓文中学也是当时一所著名的中学,长白山地区的众多学子纷纷到此求学,朝鲜革命领袖金日成年轻时曾在此就读。

此一时期,长白山地区的师范教育有了较大发展,据1929年统计,辽宁省内的长白山地区诸县共有师范学校、师范教育讲习所33所,长白山地区的职业教育在农工商医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长白山地区的各类职业学校已达32所。

(三)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奉系军阀统治时期有了很大发展,东北共有公立和私立大学专科院校13所,在学科设置上较为完善、门类较为齐全。其中与长白山地区相关的大学有:东北大学、东北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农业专科学校、吉林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东北大学,1923年建于沈阳,是东北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其规模、设施、办学质量均可与国内重点大学相媲美。九一八事变之前输送过三届毕业生,为长白山地区的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奉系军阀特别注重创建军事院校,先后创建了东北讲武堂、东北海军学校、东三省航空学校等军事院校,后来陆海空军事院校统一到东北讲武堂,成为东北军事院校的最高学府。

日、俄等帝国主义也在东北设立了一些高等学校。日本帝国主义把文化侵略看成对东北侵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立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南满地区,日本在东北办学始于1905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所办的大学和专科学校总共有五所,旅顺工科大学、南满医科大学最为著名。沙俄在东北所办的学校主要位于中东铁路沿线和北满地区,1922年建立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最为著名,英、法、美、丹麦等国在东北也办有学校,英国教会组织于1912年2月所办的盛京医科大学最为著名。

三、长白山沦陷十四年的教育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三个月内日本侵略军完全占据了东北地区,从此东北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随后溥仪于1932年3月9日在日本关东军一手策划下就任伪满执政。伪满洲国宣告成立,成了日本侵略者统治东北人民的傀儡工具,伪满洲的国文教实权由日本人担任的文教部总务司长行使,在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也相应设立了推行奴化教育的专门部门,把在东北实行奴化教育作为基本的方针政策,日本关东军1932年5月21日公布的《对满蒙方案(第四次)》中规定:“必须彻底普及‘王道主义’、民族协和的‘建国精神’和日满融合之观念,倾注日本文化。排挤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镇压‘赤化侵略’,教育应首先完成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要遵循实科主义。”[9]

为贯彻这一奴化教育方针,全面确立殖民主义的教育制度,日伪在学制和学校设置,教学内容对东北地区原有的教育进行野蛮的破坏。首先在学制上,日伪于1938年正式实行所谓的“新学制”,把学习年限缩短,从小学到大学毕业13年就完成。同时将以前的普通中学一律改为职业性中学,分为农工商水产和商船等五类实行,以利于培养适合殖民统治需要的低级技工。大学教育也“以养成实用人才”为中心,使得尚留在东北的奉天医学专门学校、吉林大学、东北农业专门学校、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等近30所院校全部封闭。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培养忠诚于殖民统治的高级奴才,除了恢复了奉天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外,陆续成立了“建国大学”、龙井开拓医学院等高校。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废除了中国原有的教育秩序、教学内容和教材,代之以殖民主义系统教育所允许的课程设置和教材。1935年伪满新编各类学校的教材都已陆续投入使用,日语被列入主科,又单设了一门“建国精神课”宣扬日满一心一德等精神毒药,以此代替了原有的地理、历史课。因此,由于殖民教育的建立及日本刻意限制东北地区教育的发展,使得具有了相当基础的东北长白山教育遭到极大的破坏,变成了典型的殖民地奴化教育。1944年据统计,延边五县小学557所,学生9686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50%左右,中学18所,多为简易的职业性学校,学生6700人,还有一所医学院,学生只有65人,在青壮年中文盲占有80%。

日伪的奴化教育政策并没有使长白山地区的人民屈服,长白山地区延边五县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33年至1936年间,根据东满抗日游击队建立的抗日民主政府的《小学义务教育法》,先后创办了近30所学校,成为与日伪奴化教育截然相反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萌芽。

四、解放区的长白山教育(1945年8月—1949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后,中共中央派遣了三分之一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率领两万名干部和十万大军挺进东北,迅速消灭日伪的残余势力,建立了各级地方民主政府,然而随着东北战局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东北局根据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在1945年12月底把战略重心由独占东北转向“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建立东满、南满、北满、西满四个解放区。到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作为东北解放区一部分的长白山地区的教育事业也正是在适应这一时期军事、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下而兴起和发展。

(一)长白山地区教育总方针的确立及思想改造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开辟东北解放区时,把教育工作列为建设解放区的五大任务之一,给予高度重视,派了大批有教育经验的干部到东北领导教育工作,相继成立了东北政委会教育委员会和各省教育厅。1946年9月24日在东北政委会第五次委员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改造学校教育和开展教学运动的指示》,对东北解放区的教育方针作了规定,即“进一步肃清敌伪奴化教育和蒋介石封建法西斯教育的遗毒和影响,建立民族的、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使教育服务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斗争,服务于东北人民的和平民主建设事业”。

当时东北解放区的知识青年由于久受日伪奴化教育、蒋介石国民党“党化”教育的毒害与欺骗,头脑中存在着对蒋介石政府的盲目幻想和崇拜,而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革命表现出无知和不理解,从而形成了盲目的正统观念。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和东北政委会在1947年8月9日在哈尔滨召开的东北解放军第一次教育会议上明确指出,“今后东北解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争取和培养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来为战争和建设服务,教育工作的重心应放在青年知识分子集中的中学,当前中学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开展以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教育为中心内容的、以肃清盲目正统观念为主要目标的思想改造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改造措施和教育实践活动,到东北解放区第三次教育会议召开前夕,整个东北地区已有两万名中学生战斗在生产、政权、文化等岗位上,对各次革命工作起了积极作用,思想改造教育取得了重大胜利,思想改造教育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广大中学生身上,而且充分体现在中学教师队伍上,经过日常教育工作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及寒暑假的集中政治学习,使得广大中学教师的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在思想上划清了敌我界限,逐渐能够承担起人民教师的职责。

(二)长白山地区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随着东北解放区的不断扩大,政治军事形势的好转;新民主主义教育总方针的确立;思想改造工作的顺利完成;学制、学科、教材的制定和编写的完成;处于解放区中的长白山地区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有了快速发展。

1.幼儿教育

东北解放区的幼儿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创办的,与长白山地区相关的幼儿学校有安东省保育院、长春市保育院、沈阳市保育院、大连市育才幼儿园等。其中长白山区的和龙县是1945年解放的老区,广大妇女参加生产、支援前线,为了使她们安心生产,有些村屯就办起了托儿所和幼儿园,这些托幼机构对于发展生产、支援革命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2.初等教育

由于东北局对初等教育实行着重改造和普及的方针,借鉴老解放区民办公助的办学形式,课程设置较为合理,初小课程有国语、常识(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算术(包括珠算)、音乐、体育游戏、工艺与农艺。使得长白山地区的初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到东北解放区第四次教育会议召开之前,据不完全统计,处于长白山腹地的延边五县到1949年小学达647所,民办学校561所,学生129828人,其中朝鲜族学生97127人。

3.长白山地区的中等教育

由于当时东北解放区急需革命干部、技工人员及发展初等教育的客观形势,1946年9月24日东北政委会确立中等教育发展重点,在《关于改造学校教育与开展教学运动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在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应该是师范教育占第一位,职业教育占第二位,普通中学教育占末位。”

师范教育宗旨主要以培养小学师资为主,办学形式和类型比较灵活,除了专门的师范学校外,普遍在中学中设有师范班,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时事政治、文化课、业务课,学制既有四年,又有两年,甚至出现过一年、半年的情况。其次,东北全境解放以前的职业教育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基本上带有短期训练班的性质,学制最高为两年,最少几个月。学校专业设置大多在工农财卫交通五个方面,直到1948年冬东北全境解放后才在数量与质量上有了迅速发展。

普通中学教育主要是派党的领导干部接管学校,党政军领导干部兼课,以加强师资队伍,发展学生中的进步力量,除了教授自然科学知识外,还加强了思想政治的学习。当时的普通中学设有师范班、地干班和各种职教班。

总之,在解放区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下,长白山区腹地的中等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延边五县有中学31所,民办21所,学生13797人,朝鲜族12659人,民族师范学校1所,学生达736人。职业学校有安东工科高级职业学校、吉林工科高级职业学校、辽东熊岳农专等。

4.长白山地区高等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此一时期,由于受东北战局的影响,中共建立的一批高等院校纷纷暂驻长白山地区。对长白山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如1945年10月12日“抗日红军大学”总校奉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迁校东北,于1946年2月进驻通化,改称“东北军政大学”,到1947年4月已设有东满、西满、南满四个分校,其中东满分校专门培养长白山区的朝鲜族干部。又如东北大学,早在抗日战争结束不久中共中央即决定从延安大学抽调一大批干部到东北筹建东北大学,1946年3月,东北大学在本溪市成立,以后又转移到安东、通化、佳木斯、长春。其次,党在长白山地区创建了一批高等院校,为长白山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建国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45年12月在延边龙井建立了龙井军政大学,次年十月,改称为东北军政大学吉东分校。1946年9月在延边成立了吉林民主学院,同月在接管日伪时期的龙井开拓医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龙井医科大学,1948年改称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分校。1948年10月又成立了延边医科专门学校。1948年冬东北全境解放后,经东北局批准,于1949年2月成立了我国第一所少数民族的综合性大学——延边大学。同时将吉林民主学院、延边医学专门学校并入延边大学。至此,长白山腹地的高等教育集中于延边大学一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