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村俗文化的合理利用研究

国内村俗文化的合理利用研究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关于村俗文化合理利用的研究、讨论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传统节庆以及文化旅游等3大方面。高楠总结我国民俗旅游的5种开发模式为:博物馆式、民俗旅游村、歌舞节庆式、城市民俗步行街、民俗文化创意园,并提出民俗文化创意园用创新的形式和设计理念对民俗文化加以整合,为实现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保护工作的同步协调发展及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30]。
国内村俗文化的合理利用研究_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

国内关于村俗文化合理利用的研究、讨论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传统节庆以及文化旅游等3大方面。

在文化产业方面,沈晨仕(2009)以安吉章村为案例作实证研究,分析了章村的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特征,提出了章村乡村旅游产品的功能要求、产品体系与营销策略[28]。姜长宝(2010)论述了民俗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的相互关系,强调民俗文化产业能够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强化乡村旅游的特色,乡村旅游能为民俗文化产业提供市场空间和文化传播渠道,探讨了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提出了实现民俗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的对策[29]。高楠(2009)总结我国民俗旅游的5种开发模式为:博物馆式、民俗旅游村、歌舞节庆式、城市民俗步行街、民俗文化创意园,并提出民俗文化创意园用创新的形式和设计理念对民俗文化加以整合,为实现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保护工作的同步协调发展及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30]。卢学爽、毛金凤(2011)指出广西旅游的发展需要以自身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源,并总结了广西靖西县在加强旅游创意产业与民俗文化结合上的许多成功的经验[31]。钱丹青(2012)主要从利用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以特色文化优势发展文化创意精品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可行性,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32]。石尚江(2013)通过讨论大力挖掘侗族民俗、民风,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杠杆撬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就乡村旅游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和总结文化创意产业对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促进作用[33]

在传统节庆方面,李乃琼、李志清、石健东(2007)通过对灵山县农村节庆民俗活动和篮球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变化所进行的实地研究,认为应该充分利用两者的互动作用挖掘、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和发展农村篮球运动,并以篮球运动为突破口发展农村体育[34]。伍广津(2008)以宾阳炮龙节为例,认为应挖掘舞炮龙文化的经济价值,着力利用舞炮龙狂欢节,形成地方文化品牌与产业链[35]。刘扬、石培基、夏冰(2010)通过对现阶段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分析,将民俗节庆分为现代民俗节庆和传统民俗节庆,对两者不同的节庆类型的供需情况进行研究,以青岛民俗节庆旅游自身资源条件分析为例,设计出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分析的框架[36]

在生态旅游方面,魏美仙(2002)认为,旅游开发可以作为村俗文化合理利用的一个途径[37]。胡道生(2002)对黟县古村落文化资源进行研究,指出古村落的利用目标是可持续性旅游,并提出在古村落旅游发展中应利用其特有的文化资源[38]。赵健(2005)在其所著的《西南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中提出了静态、动态、商品等三种模式[39]。周文丽(2007)在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分法的同时,构建了民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及模型[40]。鲍丽丽、方艳(2008)指出民俗文化保护应从政策扶持、专业人才培养、技能过硬的传承人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等方面保护[41]。杨永丰、罗仕伟、王昕(2008)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使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结合对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进行评价[42]。吕琼艺(2010)则提出了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模式,通过对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的分析,总结其文化特色,并依此对漳州乡村民俗旅游精品进行了设计,提出了“区域文化特色——乡村民俗旅游精品”的区域乡村民俗旅游精品发展[43]。黄欣伟(2013)将贵州兴义乡村地域内的民俗旅游资源分为饮食民俗、民居民俗、服饰民俗、节庆民俗、游艺民俗5大类型,并对其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论证这5类民俗资源的旅游可能性[44]

总结而言,对于古村落文化,首先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不能剥离保护与利用之间的辩证关系,要通过协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对村俗文化加以利用,以达到传承村俗文化的效果。其次借助旅游的手段,将村俗文化内涵转变成为古村落可利用的文化资源,而归根结底,对文化的利用就是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再次,文化的保护要与现代化的发展相互融合,既要体现乡村传统的文化特征,也要在文化的利用中满足不断变化的现代人生活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