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扬子东南缘构造属性及新元古代地层对比

扬子东南缘构造属性及新元古代地层对比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上扬子东南缘构造属性在我国长江以南,从桂北、黔东南,经湘西北、赣北、皖南至浙江,出露一长条状晚前寒武系,黄汲清第一次从整体上加以描述,称之为“江南古陆”,“雪峰古陆”为其西南段。但对其形成时期和大地构造归属仍有不同意见。丘元禧等通过对雪峰山的地质构造及其演化作研究认为,雪峰山地区的地质构造以具有多期、多层次的层滑构造为主要特色。图6-1 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对比表
扬子东南缘构造属性及新元古代地层对比_中南地区大地构造

(一)上扬子东南缘构造属性

在我国长江以南,从桂北、黔东南,经湘西北、赣北、皖南至浙江,出露一长条状晚前寒武系,黄汲清第一次从整体上加以描述,称之为“江南古陆”,“雪峰古陆”为其西南段。 但对其形成时期和大地构造归属仍有不同意见。 黄汲清等(1977)认为它是扬子准地台边缘一个长期活动的隆起带。 朱夏等(1982)认为其南段的“雪峰古陆”是加里东运动的结果,郭令智等(1986)则称它为江南元古代岛弧褶皱带。 许靖华(1987、1989)提出江南隆起之上的板溪群不是褶皱基底,而是巨型推覆体(“飞来峰”和“构造混杂体”),是华夏、扬子二板块(地体)碰撞时从江绍断裂碰撞带推出。 丘元禧等(1998)通过对雪峰山的地质构造及其演化作研究认为,雪峰山地区的地质构造以具有多期、多层次的层滑构造为主要特色。

综合现有资料表明,江南隆起存在多期次和多层次的推覆构造,本次工作认为扬子东南缘经晋宁运动发生弧陆碰撞,并褶皱隆起形成了“雪峰古陆”的雏形,晚青白口世—南华纪的裂解活动使其再次接受了板溪期至奥陶纪晚期的沉积,随着武夷-云开弧盆系和扬子陆块的碰撞拼合,“雪峰古陆”再次隆起遭受剥蚀,为北西侧志留系提供物源。 晚古生代的裂解未越过“雪峰古陆”,海水仅从其相对低洼的益阳常德一线进入湘鄂西和鄂东南地区,形成陆表海沉积序列。 印支运动使得“雪峰古陆”全面隆起,之后的燕山运动主要表现为推覆和滑脱,构造和地貌形态基本定位

(二)青白口纪地层对比

青白口纪的变质岩系大部分都经受了绿片岩相的变质,原岩以浅海-半深海碎屑岩系为主,夹少量火山岩或火山沉积碎屑岩,该套岩石组合在湖南称为冷家溪群、板溪群,桂北称四堡群、丹洲群,黔东南称梵净山群、下江群,赣北称落可崠群、登山群,浙西为从双溪坞群、上墅组。

20世纪80年代,广西区调二分队开展1∶5万宝坛地区区调,发现四堡群文通组科马提岩,并获得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值1667±247Ma,认为它形成于与离散环境有关的陆缘裂陷槽。 王剑在他的专著《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中,列举了大量新元古界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年龄:桂北四堡群火山岩Sm-Nd2219±111Ma(毛景文,1990)、云南昆阳群火山岩全岩Rb-Sr1122Ma(刘鸿允,1991)、湖南刘阳冷家溪变基性熔岩全岩Sm-Nd1262.77±111Ma(唐晓珊,1995)、江西戈阳周潭群斜长角闪岩锆石U-Pb1190±19Ma(余达淦,1999)。 大量测年数据认定四堡群地质年龄大于1000Ma。 李献华博士从Nd模式出发,限定了四堡群的沉积下限应等于或小于1800Ma。 围绕Rodinia超大陆研究课题(大多认为该大陆是在1000Ma前聚合,约800Ma左右裂解),人们对四堡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做了大量精确测年。 江西双桥山群斜长岩锆石SHRIMP年龄为968Ma(李献华,1994)、湖南冷家溪群凝灰岩锆石SHRIMP年龄829Ma(高林志,2011),采自四堡群、冷家溪群、梵净山群砂岩,用La-ICP-MS法测得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分别是867±3.9Ma、860Ma、870Ma,因此全国地层委员会将四堡群等定为青白口系下部(全国地层表征求意见稿2011年)。

1958年湖南省地质局413队在沅陵官庄、桃源兴隆街、茶庵铺一带发现“板溪群”内部存在角度不整合,创名“武陵运动”,将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从原“板溪群”中划出,命名为冷家溪群。 同年南京大学王鹤年在桃源、安化亦发现该不整合而命名“东安运动”,并于1961年将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命名为彭家群,归属元古界。 湖南区调队在1∶20万大庸、沅陵、安化、常德等图幅的区调过程中,查明这个不整合面分布较为广泛,以较丰富的实际资料支持了将不整合面上、下两套浅变质岩系分别称为板溪群和冷家溪群的划分方案。 唐晓珊等(2004)将湖南省内冷家溪群自下而上划分为雷神庙组、黄浒洞组、小木坪组和坪原组,各组间均为整合接触。在湖南省地质志修编过程中,孙海清等(2009、2011)依据岩石地层划分的基本原则,结合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将冷家溪群进行了重新划分,共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将原雷神庙组解体为易家桥组、潘家冲组、雷神庙组;上部划分为黄浒洞组、小木坪组、大药菇组,废除“坪原组”。 并对易家桥组下部沉积凝灰岩进行了锆石U-Pb SHRIMP测年,获得862±11Ma的年龄数据,结合岩浆岩以及相关层位的年龄数据,指出湖南省冷家溪群沉积时限介于862~820Ma之间。

板溪群的时代归属一直是众多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 甘晓春等(1993)对沧水铺组安山集块岩和五强溪角斑质凝灰岩中的锆石进行测年,得到的结果分别为933.2±2.1Ma和736±2.3Ma,并以此作为板溪群的底界年龄和顶界年龄。 唐晓珊等(1994)通过对前寒武纪地层系统的同位素测年工作,认为板溪群的沉积时限为(950±50)~800Ma。 郝杰等(2004)以板溪群及其相当的地层为基础提出“扬子系”的概念,其时限为900~750Ma。 汪正江(2008)认为板溪群或与这相当的高涧群、丹洲群等代表的一套楔状地层是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沉积充填楔状体,并将与板溪群沉积相当的时间段作为“板溪纪”,时限定为850~740Ma。 2010年11月在长沙召开的“江南古陆元古宙地层野外现场考察与专题讨论会”上,地学工作者们结合近几年的地质调查和研究进展围绕820Ma前构造热事件的性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是介于820~780Ma之间的一套微变质地层。 高林志(2011)对湖南岳阳地区板溪群张家湾组中的斑脱岩锆石进行了系统的测年,结果显示其年龄为802± 7.6Ma,这组年龄限定了板溪群不整合覆盖的冷家溪群沉积的年龄上限,同时也限定了武陵运动的上限。

根据野外调查和年龄数据,本次研究采用的新元古界划分对比方案与高林志等(2010)一致,具体如图6-1所示。

图6-1 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对比表(据高林志等,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