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扬子东南缘-湘桂盆地

扬子东南缘-湘桂盆地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华纪中晚期,扬子陆块南缘的裂谷演化基本结束,进入整体沉降阶段,之上广泛接受中南华世之后的“裂谷盖”沉积。扬子陆块主体在南华纪早期为陆地,古陆内部或边缘发育了山地冰川、大陆冰川、河流等沉积,东南侧的黔北—湘鄂和下扬子地区为海陆过渡至潮坪沉积环境,发育大陆冰川、冰水、滨岸潮坪碎屑岩沉积。从震旦纪开始,扬子东南缘至湘桂地区构造背景由裂谷盆地向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转化。
扬子东南缘-湘桂盆地_中南地区大地构造

武陵运动后,扬子陆块东南缘进入碰撞后演化,开始裂解,形成以北东东向为主体的伸展构造带,如梵净山(北)-花垣-大庸-临湘大断裂、湘黔大断裂等。 形成北高南低的断阶式陆坡环境,并在伸展初期形成益阳宝林冲、梵净山板溪群底部火山岩。 海水由南向北、向北东海侵,在不同的盆地部位接受了代表不同环境意义的板溪群(黔北、湘北)、高涧群(湘中南)、下江群(黔东南)、丹洲群(桂北)陆缘火山-碎屑沉积,构成了区域上的南北岩相分带和三维空间上的楔状地层体。 从区域岩相分析,板溪期末,扬子东南缘在深部地质作用下进一步伸展,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向及北西向的构造格局,完成盆地演化初期的伸展过程。 并沿北北东向伸展构造带形成通道-隘口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带。

扬子陆块东南缘,南华纪早中期基本继承了板溪期的古地理格局,只是裂解规模逐渐下降、火山活动停止,此时裂谷中央带可能位于桂北龙胜—湘中零陵一带,往两侧沉积厚度迅速变薄。 南华纪中晚期,扬子陆块南缘的裂谷演化基本结束,进入整体沉降阶段,之上广泛接受中南华世之后的“裂谷盖”沉积。 扬子陆块主体在南华纪早期为陆地,古陆内部或边缘发育了山地冰川、大陆冰川、河流等沉积,东南侧的黔北—湘鄂和下扬子地区为海陆过渡至潮坪沉积环境,发育大陆冰川、冰水、滨岸潮坪碎屑岩沉积。 南华纪晚期以湖北峡东为标准剖面,堆积了南沱组大陆冰川的暗-灰绿色夹紫红色冰积泥砾岩,构成了结晶基底之上的第一个比较稳定的沉积盖层。

从震旦纪开始,扬子东南缘至湘桂地区构造背景由裂谷盆地向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转化。寒武纪继震旦纪末小幅抬升海退之后再次沉降,并基本继承震旦纪海底地形北西高、南东低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大致以凤凰-大庸-岳阳及雪峰山东缘断裂带为界,为鄂西南-湘西北台地相区、雪峰山斜坡相区及湘桂粤盆地相区3个沉积区,各区之间具过渡特征。 奥陶纪构造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大体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大地构造背景由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其前渊环境由南东向北西推进。 奥陶纪末—志留纪初,武夷-云开弧盆系与扬子陆块拼合,扬子东南缘(江南造山带)再次抬升而遭受剥蚀,造山带以北为沉积海域,水体自南东向北西逐渐变浅,沉积志留系前陆盆地碎屑岩建造组合。 早古生代末期扬子陆块与武夷-云开弧盆系发生碰撞(广西运动),华南残留洋消失,普遍伴随同碰撞的壳源“S”型花岗岩侵入,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以及和构造变形,最后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