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壤物理质量参数分级阈值的物理意义

土壤物理质量参数分级阈值的物理意义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图7-3 土壤物理质量参数S=0.050时土壤水分特征曲线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m不同取值对应的土壤容重状况由表7-4可知,S=0.035时的土壤田间持水量与S=0.050时的土壤毛管断裂含水量非常接近。表7-5 土壤物理质量参数S=0.035时不同m取值对应的土壤容重、饱和持水量(θs)、通气临界点、田间持水量(θFC)
土壤物理质量参数分级阈值的物理意义_土壤水分常数与土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

根据第一节的内容,土壤物理质量参数(S)可以由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残余含水量进行推算。而且,残余含水量取值为0.00 g·g-1。因此,式(7.4)变形为

式中,m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van Genuchten(1980)的模型参数;wMC为毛管持水量(g·g-1);ws为饱和持水量(g·g-1)。

如果土壤毛管持水量与饱和持水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式中,k为经验常数。那么,联合式(7.6)、式(7.7)得:

因此,m为固定值,即对于某一土壤而言,其土壤水分特征曲线van Genuchten(1980)模型参数m不随土壤容重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土壤物理质量参数S与饱和持水量的关系为

式中,β为常数,其表达式为

同理,m为常数,残余含水量为0.00 g·g-1,则联合式(7.1)和式(7.5)得:

式中,FCw为田间持水量(g·g-1);sw为饱和持水量(g·g-1)。λ的表达式为

土壤毛管断裂含水量的表达式为

同理,其也可变形为

式中,ε的表达式为

由式(7.11)可知,在S分别等于0.05和0.035时,土壤田间持水量(FCw)分别等于0.05λ和0.035λ,即土壤在S=0.035时的田间持水量为S=0.05时田间持水量的70%。另外,由式(7.5)和式(7.14)可得:

式中,γ为常数,其变化范围一般为0.60~0.80,其平均值为0.70。据此,本章提出第一个假设(假设I):土壤在S=0.035时的田间持水量等于S=0.05时毛管断裂含水量。

另外,根据第四章的内容,土壤无限制水分区间(NLWR)的上限为土壤通气临界点(θAFP)或容积田间持水量(θFC)。在土壤容重较小时,θAFP>θFC,当土壤容重逐渐增大时,应存在一个临界点使得θAFP等于θFC。在此,本章提出第二个假设(假设II):土壤在S=0.035时,θAFP等于θFC

另外,当NLWR=0.00时,土壤物理性质极差。这与S=0.020时的土壤物理质量相同。因此,本章提出第三个假设(假设Ⅲ):当土壤NLWR=0.00时,S=0.020。

二、理论与假设验证

1. 毛管持水量与饱和持水量的关系

由图7-2可知,毛管持水量与饱和持水量二者间存在极显著(P< 0.01)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认为式(7.7)是正确的。因此,土壤水分特征曲线van Genuchten(1980)模型参数m不随土壤容重的变化而变化。

图7-2 土壤毛管持水量与饱和持水量的关系

注:图中数据引自常征和徐海铁《应用数学在土壤毛管持水量计算中的应用》,2009。

2. 假设I验证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参数van Genuchten(1980)模型参数m不随土壤容重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对于不同的土壤,当S相等时,m和土壤容重可能不相同。例如,当S=0.05时,根据式(7.1)可以计算得到不同的m和ws。而土壤容重(Db)和土壤饱和持水量(ws)的关系为

式中,ws为饱和持水量(g·g-1);Db为土壤容重(g·cm-3);Dp为土粒密度(g·cm-3),此处取2.65 g·cm-3。因此,在不同的S取值情况下,m与Db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当S=0.05时,m与Db之间的关系见图7-3。由图7-3可知,当m取值范围为0.1~0.5时,土壤容重对应的变化区间为1.0~2.0 g·cm-3。一般情况下,当土壤容重超过1.50 g·cm-3时,土壤物理性质变得较差。因此本章仅假定S=0.050时,容重的变化区间为1.00~1.50 g·cm-3。在此情况下,不同容重对应的m变化情况见表7-4。同时,计算得到的饱和持水量(sw)、田间持水量(FCw)和毛管断裂含水量(RCw)也列于表7-4。而对于m的取值,其对应的S=0.035和S=0.020时的饱和持水量(sw)、田间持水量(FCw)和毛管断裂含水量(RCw)也列于表7-4。

图7-3 土壤物理质量参数S=0.050时土壤水分特征曲线van Genuchten(1980)模型参数m不同取值对应的土壤容重状况

由表7-4可知,S=0.035时的土壤田间持水量(FCw)与S=0.050时的土壤毛管断裂含水量(RCw)非常接近。二者间的线性关系如图7-4所示。二者的线性方程式为

理论上,如果二者完全相等,则其斜率应该为1.00,决定系数R2应为1.00。在式(7.18)中,其斜率为0.940 3,非常接近1.00,决定系数为0.996 9。因此,可以认为S=0.035时的土壤田间持水量(FCw)等于S=0.050时的土壤毛管断裂含水量(RCw)。因此,本章提出的假设I是正确的。

图7-4 土壤S=0.050时毛管断裂含水量与S=0.035时田间持水量的关系

3. 假设Ⅱ的验证

根据表7-4可以计算S=0.035时不同m对应的土壤通气临界点(θAFP)和容积田间持水量(θFC)。其中,土壤通气临界点(θAFP)的计算公式为式中,θs为土壤孔隙度或容积饱和持水量(g·g-1),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Db为土壤容重(g·cm-3);Dp为土粒密度(g·cm-3),本书中取2.65 g·cm-3。容积含水量与质量含水量的函数公式为

式中,θ为容积含水量(cm·cm-3);w为质量含水量(g·g-1)。

根据表7-4计算得到的S=0.035时不同m取值对应的土壤通气临界点(θAFP)和容积田间持水量(θFC)列于表7-5。由表7-5可知,尽管土壤通气临界点(θAFP)略高于容积田间持水量(θFC),但二者之间相差很小,二者之差为0.013 9~0.018 8 cm3·cm-3。而且,计算通气临界点(θAFP)时,10%的通气孔隙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其取值可在10%~20% 之间变动。据此,如果将式(7.19)中的0.10略微调整为0.116 7,则计算的通气临界点(θAFP)与容积田间持水量(θFC)几乎完全相等。二者的线性关系如图7-5所示。

表7-5 土壤物理质量参数S=0.035时不同m取值对应的土壤容重(Db)、饱和持水量(θs)、通气临界点(θAFP)、田间持水量(θFC)和(θAFP–θFC

图7-5 土壤S=0.035时通气临界点(θAFPs–0.116 7)与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关系

另外,采用232份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van Genuchten(1980)模型的参数,计算土壤物理质量参数(S)和通气孔隙度(AP)。其中,通气孔隙度(AP)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θs为土壤孔隙度或容积饱和持水量(cm3·cm-3);θFC为容积田间持水量(cm3·cm-3)。

土壤通气孔隙度(AP)与土壤物理质量参数(S)的关系见图7-6。二者间的非线性回归方程为

当S=0.035时,式(7.22)的计算结果为

联合式(7.19)、式(7.21)和式(7.24)计算可得:

因此,本章提出的假设Ⅱ是正确的。

图7-6 土壤通气孔隙度与土壤物理质量参数的关系

4. 假设Ⅲ的验证

土壤无限制水分区间(NLWR)根据田间持水量(θFC)和通气临界点(θAFP)的关系进行计算:

① 当θFC >θAFP时,

② 当θFC <θAFP时,

根据式(7.26)和式(7.27),对232份土壤的NLWR进行计算。NLWR与S的关系如图7-7所示。二者间存在极显著(R2=0.700,P< 0.001)的非线性回归关系。其关系方程为

由式(7.28)进行计算,当S=0.020时,NLWR=0.031 0 cm3· cm-3。该土壤无限制水分区间数值非常接近0.00 cm3·cm-3。因此,在定性分析时,可以认为当土壤物理质量参数S=0.020时,土壤无限制水分区间NLWR=0.00 cm3·cm-3。因此,本章提出的假设Ⅲ是正确的。

图7-7 土壤物理质量参数与无限制水分区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使用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残余含水量推算土壤物理质量参数(S)的方法。其中,使用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残余含水量推算S的方法可以称为毛管持水量方法;使用田间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残余含水量推算S的方法可以称为田间持水量方法。两种方法推算的S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方法计算的S非常接近。因此,这两种推算S的方法是可行的。

影响S推算准确性的因素可能是残余含水量的估算值。对于毛管持水量方法而言,残余含水量对S的准确性的影响很小,在实践应用中,可以直接取0.00 g·g-1。对于田间持水量方法而言,残余持水量的取值对S的准确性的影响相对较大,但当残余持水量取值在0.00~0.05 g·g-1之间时,其影响很小。因此,在实践应用中,残余含水量可以取为0.00 g·g-1

本章的研究结果还证明了S分级阈值的物理意义:① 土壤在S=0.035时的田间持水量等于S=0.05时的毛管断裂含水量;② 土壤在S=0.035时的通气临界点(θAFP)等于容积田间持水量(θFC),即此时土壤无限制水分区间(NLWR)的上限由通气临界点(θAFP)变为容积田间持水量(θFC);③ 当土壤S=0.02时,其NLWR=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