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贫困流移途中的艰辛生活

贫困流移途中的艰辛生活

时间:2022-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贫困流移途中的艰辛生活关于流移人口在流移途中的情况,乾隆县令张志超曾作《紫阳县赋》一首,这样形容流移进山:“乃有人远千里,程计五旬,萍踪偶契,鱼贯相因,依瓜葛而叙旧,借水火以比邻。梦里乡关,悲故园之渐冷;山中流寓,乐异地之逢春……”严如熤《棚民叹》则反映了流移进入秦巴山区之初的状况。实乃当年秦巴山区流移艰苦生活的生动写照。
贫困流移途中的艰辛生活_明清长江流域山区

(三)贫困流移途中的艰辛生活

关于流移人口在流移途中的情况,乾隆县令张志超曾作《紫阳县赋》一首,这样形容流移进山:“乃有人远千里,程计五旬,萍踪偶契,鱼贯相因,依瓜葛而叙旧,借水火以比邻。梦里乡关,悲故园之渐冷;山中流寓,乐异地之逢春……”(77)乾隆年间的名臣、监察御史钱澧曾根据自己的亲见有所记述,《钱南园遗集·赴随州》云:

仲冬凛凛宵何长,欲鸣不鸣鸡冻僵;

起驱羸马不识路,募人为导心怅惶;

……              

蹭蹬觉及二十里,渐有来人啾道旁;

或负或担步或坐,或持儿女扶爷娘;

东南回首觊出日,晨风吹破单衣裳;

心怪不敢前致讯,后来益众辞何伤;

江湖本自有家业,男躬耕稼妻蚕桑;

不关官吏有驱迫,不关水旱为灾殃;

百年生息人渐满,土毛不复供填肠;

闻溯襄郧上沔汉,广谷呀豁山昂藏;

……              

编篷作居地无税,高下随力堪垦荒;

疏引水泉拒雀鼠,一亩数斛黄赤粱;

人生所愿适乐土,终然惜汝轻去乡;

祖宗坟墓寄谁所,谁供麦饭酬椒浆;

况彼水土既未习;疾病医药求谁良;

谁为相保谁相爱,相恤寇盗周婚丧;

……              

云色渐低碎雪落,饥火内发烧难当;

嗟汝昨夕止何所,蓐食岂辨茶与汤;

至此时腹岂犹果,岂皆血气如我强;

观汝菜色无老少,沾襟血泪倾淋浪;

且得无作沟中瘠,后日生事堪徐商;

……              

钱澧途中所遇,显然皆为在本籍失去生计的贫民。“百年生息人渐满,土毛不复供填肠”之语尤其发人深思,尽管“不关官吏有驱迫,不关水旱为灾殃”不无为当时政治开脱之嫌,但人口的急剧增长是导致大量流移产生的重要因素却无可否认,乾隆以后更是这样。我们相信,进入山区的流移,大多数属于这种状况,即迫于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历尽千难万苦,奔向他们希望中的“乐土”。他们心目中的秦巴山区,“广谷呀豁山昂藏”也好,“编篷作居地无税”也好,“高下随力堪垦荒”也好,与我们前面分析的秦巴山区之吸引力是基本一致的。

严如熤《棚民叹》则反映了流移进入秦巴山区之初的状况。严氏叹云:

终南古陆海,千里望苍茫。板屋几土著,结棚满山梁。

扶老携释弱,鹑结无完裳。画烦支礁石,夜宿依空桑。

远从楚黔蜀,来垦老林荒。……

冲寒砍棘树,夜烧连从篁。雨水才过节,伛偻挥锄忙。

春深挑野菜,续命糁米汤。指望收成好,满篝歌穰穰。

谁知山地薄,涂泥壤非黄。年深叶成土,一年肥于肪。

三载五载后,硗确刀芒。况复近岁来,低山尽村庄。

沟岔无余土,但剩老青冈。

实乃当年秦巴山区流移艰苦生活的生动写照。

正是由于生计困难是清代人口流移的主要原因,有关文献中常见迁移者靠乞讨完成迁移的记载。商州马家坪蒿蓬沟阮氏始祖阮久润、阮久清、阮久济三兄弟乾隆十四年(1748年)由湖北武昌府兴国州迁居陕南,便是沿途乞讨而来。商州毛坪曾氏、白阳关李氏分别自安徽、陕西迁居,亦是靠乞讨入陕的。(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