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巴格达学派

巴格达学派

时间:2022-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829年在巴格达建立了天文台,在这里工作过的著名天文学家有法干尼等人。巴格达学派的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是波斯天文学家、数学家阿布·瓦法。阿布·瓦法是10世纪阿拉伯天文学巴格达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巴格达天文台任职,并在当地建造了第一座观测天体的象限仪,对黄赤交角和分至点进行过测定,为托勒密的《至大论》写过简编本。
巴格达学派_天文学史一部人

阿拔斯王朝(750—1258,中国史称黑衣大食)于公元762年在巴格达建都以后,继承了古巴比伦和波斯的天文学遗产,又积极延揽人才,翻译希腊和印度的天文学著作。公元829年在巴格达建立了天文台,在这里工作过的著名天文学家有法干尼(Al Farghani,死于公元861年之后)等人。法干尼最重要的著作是写于公元833到857年之间的《天文学基础》一书,该书对托勒密学说作了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概述,全书没有用到繁难的数学知识。此书有几个拉丁文版本流传,于12到17世纪之间在欧洲被广泛阅读。法干尼还有两种有关星盘的论著流传于世。

法尔·阿布·马舍尔(Ja'far AbūMa'shar,787-886,亦以al-Falaki、Albumasar和Ibn Balkhī知名)是一位波斯数学家、天文学家、星占学家,他的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在中世纪欧洲的星占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中间广为流传。他的《星占学巨引》一书是1486年德国奥格斯堡第一批印刷的书籍之一。马舍尔提出过一种行星运动模型,一些学者还认为这是一个日心模型,但这本论述行星运动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

塔比·伊本·库拉(Al-Sābi'Thābit ibn Qurra al-Harrānī,836-901)出生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哈兰(Harran,今土耳其东南部),曾在巴格达的智慧宫学习。他研习多种学问,包括数学、天文、星占、力学、医学和哲学。他的母语是叙利亚语,也精通希腊语。他把阿波罗尼乌斯、阿基米德、欧几里德和托勒密的著作翻译成叙利亚语。

塔比发现岁差常数比托勒密提出的每百年春分点退行1°要大,而黄赤交角则从托勒密时的23°51′减小到了23°35′。他把这两个现象结合起来,提出了颤动理论(the theory of trepidation)[1],认为黄道和赤道的交点除了沿黄道西移以外,还以四度为半径,以四千年为周期,作一小圆运动。为了解释这个运动,他又在托勒密的八重天(日、月、五星和恒星)之上加了第九重。按照哥白尼的说法,塔比确定一恒星年的长度为365天6小时9分12秒(比精确值只长了2秒)。哥白尼依据的是塔比著作的拉丁文版本,他的原著只有很少几种流传至今。

阿尔巴塔尼(AbuAbdullah Muhammad Ibn Jabir Al-Battani,约858—929,拉丁化的名字为Albategnius、Albategni或Albatenius)与他的前辈塔比一样也出生在哈兰,他是一位天文仪器制造者的儿子,被称为穆斯林中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伊斯兰天文学中的重要贡献,大多是属于他的。他广为人知的一项天文学成就是确定了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天5小时46分24秒,他父亲给他制造了更好的仪器,超过了希腊人所用的,因而获得了更为精确的回归年长度。

希腊天文学经托勒密的综合,由阿拉伯人保存下来,之后便无多大进展,而仅有的较小发展是阿尔巴塔尼做出的。阿尔巴塔尼仔细检查了托勒密的计算,做了少量改进。他发现太阳的远地点已不再位于托勒密所说的原来位置。由此,他推断远地点是在缓慢移动的,并相当准确地求出该移动值为每年54.5″。他还将二分点的时间确定在误差小于1~2小时之间,从而得出地轴与其公转平面的精确倾角值为23°35′。但他采用了一个均匀的岁差常数,没有接受塔比的颤动理论,尽管该理论为穆斯林天文学家们广为接受。

阿尔巴塔尼最重要的著作是一部57卷的《历算书》(al-Zīj al-Sābī),该书由意大利数学家柏拉图·迪布蒂努斯(Plato Tiburtinus)在1116年翻译成拉丁文,取名为《论星的科学》(De Motu Stellarum),哥白尼、第谷、开普勒等欧洲伟大的天文学家都受到过该书的影响。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多次引用阿尔巴塔尼的工作。

阿尔巴塔尼还第一个在天文计算中引入了正弦函数,完善了球面三角学计算方法,这是阿拉伯人在天文学上最大的贡献之一。

图5.1 苏菲所绘制的人马座

比阿尔巴塔尼稍晚的波斯天文学家苏菲(Abd al-Rahman al-Sufi,903-986)所著《恒星之书》(Book of Fixed Stars,公元964年出版)一书,被认为是伊斯兰实测天文学的三大杰作之一。苏菲根据自己的观测,在书中绘制了精美的星图,给出恒星的位置、星等和颜色。苏菲在书中对每一个星座绘制两幅图,一幅画成从天球外面看到的样子,一幅绘制成从地球上看到的情形。现在世界通用的许多星名,如Altair(西名天鹰座α,中名牛郎星)、Aldebaran(西名金牛座α,中名毕宿五)、Deneb(西名天鹅座α,中名天津四)等,都是苏菲定下的。

苏菲还确认了大麦哲伦云,在也门能够观测到这一天体。欧洲人要直到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时才观测到这一天体。他还在964年最早报告了对仙女座星系的观测,他把它描述为一朵“小云”。

巴格达学派的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是波斯天文学家、数学家阿布·瓦法(Abü al-Wafā,940-998)。阿布·瓦法是10世纪阿拉伯天文学巴格达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巴格达天文台任职,并在当地建造了第一座观测天体的象限仪,对黄赤交角和分至点进行过测定,为托勒密的《至大论》写过简编本。他研究过月球的运动,有人把月球二均差的发现归功于他,但也有人认为这项发现还是应该归功于第谷。他在天文计算中运用了正切和余切这两种三角函数,计算了步长为15′的正切函数表。并提出了正割和余割函数,证明了球面三角学中正弦定理的普遍性,设计了计算正弦函数表的新方法,给出了步长为15′的正弦函数表。他还翻译并注释了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和丢番图的著作。他另有两部数学著作传世,一为《办事人员和官员必读之算书》(Book on what Is necessary from the science of arithmetic for scribes and businessmen),书中用很大篇幅来讲述分数计算,也有面积计算问题。另一部为《几何作图工匠必读》(A book on those geometric constructions which are necessary for a craftsman),其中有平面图形、多边形的作图方法。

阿布·瓦法以后,至阿拔斯王朝灭亡的160多年中,巴格达学派再无重大发展。1258年蒙古军队灭亡阿拔斯王朝,建立伊尔汗国。1259年,伊尔汗国开始动工建造马拉盖天文台(今伊朗西北部),并任命担任首相职务的天文学家纳西尔丁·图西主持天文台工作。这个天文台拥有来自中国和西班牙的学者,他们通力合作,用了12年时间,完成了一部《伊尔汗历数书》(西方称《伊尔汗天文表》)。《伊尔汗历数书》中测定的岁差常数为每年51″,相当准确。一百多年后,帖木儿的孙子乌鲁伯格又在撒马尔罕建立一座天文台。乌鲁伯格所用的象限仪,半径长达40米。他对一千多颗恒星进行了长时间的位置观测,据此编成的《乌鲁伯格星表》是托勒密以后第一种独立的星表,达到16世纪以前的最高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