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吠陀时期的天文学

吠陀时期的天文学

时间:2023-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印度古代天文学的源流一般可以追溯到印度最早的经典《吠陀》中。[1]公元前400年左右以前的印度古代天文学内容主要保存在《犁俱吠陀》[2]等四吠陀中,它们构成最为本土化的印度天文学,因此这个时期的天文学又被称为“吠陀天文学”。吠陀时期天文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星宿体系。[3]由于反应吠陀时期印度本土天文学的文献非常有限,为了了解印度本土天文学的概貌,有时不得不借助后出的文献,如佛教经典。
吠陀时期的天文学_天文学史一部人

印度古代天文学的源流一般可以追溯到印度最早的经典《吠陀》(veda)中。《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圣典,“吠陀”即“明”,引申为“知识”的意思。婆罗门教认为这是古代圣人受神的启示而写出来的。《吠陀》共有四种,即《梨俱吠陀》(R·gveda)、《耶柔吠陀》(Yajurveda)、《裟摩吠陀》(Sāmaveda)和《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的赞歌和祷告文;《耶柔吠陀》是祭祀时所用的圣典,增加了许多《犁俱吠陀》中没有的独创祭词;《裟摩吠陀》是由苏摩(Soma)祭时歌咏者所唱的赞歌加以编辑而成,也是一种仪式书;《阿达婆吠陀》意即“禳灾吠陀”,是印度古代一部巫术咒语诗集。[1]

公元前400年左右以前的印度古代天文学内容主要保存在《犁俱吠陀》[2]等四吠陀中,它们构成最为本土化的印度天文学,因此这个时期的天文学又被称为“吠陀天文学”。吠陀天文学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对各种各样的时间周期的认识。这种周期被称为yuga,有年(sam·vatsara)、半年(ayana)、季节(r·tu)、月(māsa)、闰月(adhimāsa)、半月(paks·a)等等。这些周期概念出现的场合几乎都与确定宗教祭祀的时刻有关。

吠陀时期天文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星宿体系(或称月站体系,naks·atras)。星宿在印度古代的含义是月亮每晚停留之处。一些学者认为,在公元前500年以前,印度不大可能已经出现了描述天体现象的数学方法。[3]

由于反应吠陀时期印度本土天文学的文献非常有限,为了了解印度本土天文学的概貌,有时不得不借助后出的文献,如佛教经典。下面同时借助汉译佛经作为文献来源之一,对印度本土天文学中的时节安排和星宿体系等,做一番简要介绍——印度古代的宇宙学则见第十一章中的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