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吠陀时期的天文学

吠陀时期的天文学

时间:2022-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印度古代天文学的源流一般可以追溯到印度最早的经典《吠陀》中。[1]公元前400年左右以前的印度古代天文学内容主要保存在《犁俱吠陀》[2]等四吠陀中,它们构成最为本土化的印度天文学,因此这个时期的天文学又被称为“吠陀天文学”。吠陀时期天文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星宿体系。[3]由于反应吠陀时期印度本土天文学的文献非常有限,为了了解印度本土天文学的概貌,有时不得不借助后出的文献,如佛教经典。
吠陀时期的天文学_天文学史一部人

印度古代天文学的源流一般可以追溯到印度最早的经典《吠陀》(veda)中。《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圣典,“吠陀”即“明”,引申为“知识”的意思。婆罗门教认为这是古代圣人受神的启示而写出来的。《吠陀》共有四种,即《梨俱吠陀》(R·gveda)、《耶柔吠陀》(Yajurveda)、《裟摩吠陀》(Sāmaveda)和《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的赞歌和祷告文;《耶柔吠陀》是祭祀时所用的圣典,增加了许多《犁俱吠陀》中没有的独创祭词;《裟摩吠陀》是由苏摩(Soma)祭时歌咏者所唱的赞歌加以编辑而成,也是一种仪式书;《阿达婆吠陀》意即“禳灾吠陀”,是印度古代一部巫术咒语诗集。[1]

公元前400年左右以前的印度古代天文学内容主要保存在《犁俱吠陀》[2]等四吠陀中,它们构成最为本土化的印度天文学,因此这个时期的天文学又被称为“吠陀天文学”。吠陀天文学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对各种各样的时间周期的认识。这种周期被称为yuga,有年(sam·vatsara)、半年(ayana)、季节(r·tu)、月(māsa)、闰月(adhimāsa)、半月(paks·a)等等。这些周期概念出现的场合几乎都与确定宗教祭祀的时刻有关。

吠陀时期天文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星宿体系(或称月站体系,naks·atras)。星宿在印度古代的含义是月亮每晚停留之处。一些学者认为,在公元前500年以前,印度不大可能已经出现了描述天体现象的数学方法。[3]

由于反应吠陀时期印度本土天文学的文献非常有限,为了了解印度本土天文学的概貌,有时不得不借助后出的文献,如佛教经典。下面同时借助汉译佛经作为文献来源之一,对印度本土天文学中的时节安排和星宿体系等,做一番简要介绍——印度古代的宇宙学则见第十一章中的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