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二华夹槽叩问巨灵

二华夹槽叩问巨灵

时间:2022-0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 二华夹槽叩问巨灵“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蹠,以流河曲,厥迹犹存。”然而,近50年来,特别是2003年渭河水灾以来,太华山与少华山被日趋严重的“二华夹槽”困住了!“二华夹槽”引发了“2003·9”震动全国的洪水灾难。华县、华阴“二华夹槽”地区被淹面积约2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2米,最深处达4米以上,淹没区前后滞留洪水达52亿立方米。
二华夹槽叩问巨灵_天宝物华

3 二华夹槽叩问巨灵

“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蹠,以流河曲,厥迹犹存。”(张衡《西京赋》)其中“二华”指太华山与少华山。太华山与少华山均为秦岭名山,尤其太华山,自古为西岳圣山,灵性深存,闻名海内。然而,近50年来,特别是2003年渭河水灾以来,太华山与少华山被日趋严重的“二华夹槽”困住了!

华山地貌类型复杂,按照成因和形态分类原则,可分为剥蚀断块中山、山前洪积扇裙、黄土台塬与渭河冲积平原四大地貌类型。

(1)剥蚀断块中山地貌。剥蚀断块中山地貌,北以山前深大断裂为界,南至秦岭主脊,西起瓮峪在岸分水岭,东至杜峪和黄甫峪上游的右岸分水岭。地势南高北低。秦岭山脉呈东西延展,区内发育着垂直于山脉走向的河流,较大的河流有瓮峪、仙峪、华山峪和黄甫峪等,都注入渭河。山地因经过漫长的地质史,构造运动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强烈,断层剧烈,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活跃,使华山形成了以花岗岩、变质岩为基础的中山地貌。塑造地貌的外营力有流水、块体运动和风化作用等,尤以流水作用最强。河流从发源地向下游随流量和流速的加大,流水的垂直下切、溯源侵蚀与搬运能力不断增大,华山因又处于降水高值区,故各条河流下游侵蚀能力很强,都形成了窄深的峡谷地貌。沿山前断层崖(>600)受垂向沟谷的侵蚀,形成了许多非常壮观的断层三角面。花岗岩和演变岩,岩性坚硬,节理发育,受流水的下切作用,由秦岭主脊到山前断层崖,河间高地,地形陡峻,层峦叠嶂,大部分山峰都在1 000米以上,构成了华山的中山地貌。

(2)山前洪积扇裙地貌。华山的山前高耸的断层崖,其北侧地形突然开阔,每遇洪水时,流水携带大量泥沙、砾石,通过山地峡谷之后,不受地形的约束,间流分散,流速减缓,搬运能力减弱,水流挟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因此各条河流峪口,都形成了扇形堆积体,这些大小洪积扇相连,便成为山前洪积扇裙,宽约2~3公里。

洪积扇堆积的物质,从山口向外,其粒度有着明显的纵向变化规律,愈接近山口,堆积物粒径愈粗大,距山口越远,沉积物逐渐变细。每当枯水季节,流水经过扇形地顶部颗粒堆积区,因孔隙大,大流发生渗漏,潜入地下,形成暗河(或称断流河),在扇前溢出带,以泉水形式出露,又成为明流。洪积扇因堆积物的数量从山口向外不断递减,故地形具有显著纵向坡度变化,顶部坡度4~80,中部3~50,前缘小于30。洪积扇水流搬运物质堆积迅速,粗细混杂,故分选性差。洪积扇水流不稳定,往往由于洪流堆积物淤堵,河流经常改道。洪积扇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流域面积和水沙的条件。

(3)黄土台塬地貌。华山景区山前沉陷区,没有黄土台塬地貌,仅在旅游区东端观北乡东侧有局部黄土台塬,属于孟塬西部边缘部分。黄土台塬底部是早更新世的三门组,上覆黄土层,厚约80~120米。台塬地面平坦,沟谷深切,谷坡稳定性差,块体运动活跃。

(4)渭河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是在山前凹陷地带,由渭河的河漫滩、第一、二级阶地构成,南与山前洪积扇堆积物质犬牙交错相接,渭河自由曲流发育。从1960年起因受三门峡大坝蓄水影响,库区回水倒灌,河床与河漫滩不断淤高,河漫滩堆积已叠加在一级阶地之上,目前仅能以防洪大堤分辨出原来河漫滩与第一级阶地的界线。第一阶地,冲积物质时代是全新世早期,以砂质粘土、粉砂和砾石为主。阶地前缘自然堤发育,堤背向南倾斜,形成了南高北仰中间洼的“二华夹槽”,长40公里,宽2~3公里。第二级阶地,堆积物质时代是晚更新世(Q32),由冲积黄土、黄土状砂质黏土和砂砾组成,阶地沉积物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

img83

太华山

华山由于崩塌非常发育,沟谷堆积着大量积物,加之河床地形陡峻,又是降水高值区,成为水石流产生的方便条件。水石流搬运的物质,以砾石为主,粗粒物质约占85%~95%,粉砂粘土约占5%~15%。这些粗大物质,多以滚动滑移方式向前搬运。水石流往往爆发突然,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常造成严重灾害。自1556年华县地震发生之后,水石流就进入活跃期,特大灾害性水石流曾多次发生。如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华山峪搬运的巨大砾石“鱼石”,长约24米,宽近19米,高9米多,体积4 011立方米,实属罕见。400余年以来,水石流已把大量砾石堆积在山口洪积扇顶部,形成了新的加积扇。玉泉院就建在加积扇之上,它曾经多次遭受灾害破坏,现院内外到处都有巨大漂石可见,如山荪亭下的块石直径达12米。水石流洪水在第二级阶地的前缘与入汇渭河的河口处,因受地形变化和干流影响,形成了较小规模的扇形堆积体,构成了串珠形的洪积扇。水石流的洪水与平原河段,因淤积旺盛,河床不断抬高。尤其是1960年以来,受渭河淤积影响,都变成了地上河;每当洪水时,发生决堤泛滥,淹没二华夹槽,造成严重水患。

“二华夹槽”引发了“2003·9”震动全国的洪水灾难。受渭河“2003·9”洪水的影响,陕西省渭河下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洪涝灾害。一是防洪工程水毁严重。渭河干支流堤防先后共发生管涌、裂缝、坍塌等险情825处,其中较大险情371处,渭河下游堤防共发生决口8处。二是淹没面积大,洪涝灾害并发。渭河12条秦岭北麓支流全部严重倒灌,最长达7公里;秦岭72峪中的罗纹河、方山河、石堤河等支堤相继决口。华县、华阴“二华夹槽”地区被淹面积约2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2米,最深处达4米以上,淹没区前后滞留洪水达52亿立方米。三是受灾人口多,损失惨重。“今年渭河流域发生了严重水灾,据陕西省委、省政府统计,陕西全省有1 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绝收,受灾人口5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2.9亿元,是渭河流域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灾害。”(2003年11月1日《华商报》与央视新闻)

造成渭河“2003·9”“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一,受大气环流影响,强降雨次数多、历时长,这是直接原因。50天内连续出现了6次大范围、高强度的降雨过程,累计降雨32天,雨区笼罩了西起陇东天水、庆阳地区,东到潼关的整个渭河流域。其二,由于泾、洛、渭河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下游河床泥沙淤积严重,使渭河变成“悬河”,这是长期原因。其三,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使黄河潼关高程抬高,在渭河入黄口形成拦门沙,“悬河+出口淤塞”这是根本原因。三门峡水库横在黄河上已经有43个年头了,是黄河上最老的一个水利枢纽工程。可是最近,它却遭到国内资历最老的一位水利专家,9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张光斗的质疑。和他持同样观点的,还有8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前水利部部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他们共同呼吁,三门峡水利枢纽应该尽快放弃发电,停止蓄水。今年渭河洪峰最高流量3 700立方米/秒,只相当于五年一遇的洪水,却形成了50年不遇的洪灾。小水酿大灾!三门峡水库所造成的严重泥沙淤积,使受灾的渭河下游地区,被水利地学界称之为“二华夹槽”。“二华”指渭河右岸的陕西华县和华阴市。“夹槽”指,“二华”以南的秦岭及山前洪积扇,与以北的已成悬河的渭河,皆高于农村平原地带,形成东西走向低、南北两边高的地形,沿渭河以南的形状如同一个长方形槽子一样,形成了“渭河秦岭夹击,出口泥沙淤堵”的“二华夹槽”地貌。毋庸置疑,三门峡水库乃“二华夹槽”特殊地貌的始作俑者。

围绕渭河“2003·9”洪水灾害,又引发出了关于三门峡水库的反思。三门峡水库1960年10月建成蓄水,40多年来为下游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和发电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泥沙大量淤积在库尾,渭河、北洛河等河口形成拦门沙,抬高水位,悬河迭出,犹剑悬首,对河流两岸的广大地区乃至西安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与巨大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目前影响已发展到咸阳市陇海铁路桥位置。三门峡水库使渭河入黄高程抬升了5米左右。渭河成为黄河之后,中国大地上的第二条“悬河”;过去10个小时可以通过的洪峰,现在需要的时间是50多个小时。洪水滞河,决口频仍,倒灌严重。此即渭河“2003·9”“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主要原因与背景。抛开历史环境、制度缺陷不论,仅从技术角度而言,黄河三门峡水库修建动议之初,就有水利专家黄万里力排众议,直斥其弊。今天,其弊端错谬,庶为共识,被视为世界上两大“恶坝”之一——包括水利专家张光斗、水利部长钱正英均坦言其错误与恶果。

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个辉煌日出,即大禹治水。大禹的父亲叫做鲧,治水主“堵”,失败被“殛鲧於羽山”。大禹治水则主“导”,成功,继帝位,写下文明的辉煌篇章。华山与黄河的地理关系,从大禹治水的历史文明到巨灵劈山的神话传奇,皆敞露让水下山、倾注东海的思想方法与深沉眼光。今天,黄河淤积空前,三门峡水库使渭河入黄高程抬高了5米之多,黄河倒灌渭河,渭河倒灌南山支流。“二华夹槽”,悬河迭出,水滞山前,让人想起大禹治水的文明故事与历史经典。“二华夹槽”,现在是指东西向的华县与华阴县低槽区域。黄河三门峡水库自有其功,但以其为象征的中国当代水利思维,确有根深蒂固的水库大坝情结,诸如泥沙淤积、水源枯竭、成库废置且不论,其思维方法诚然与大禹治水、巨灵擘山的文明教化经典分庭抗礼,扞格不通,背道而驰。“一个猛然的彻底转身,你才能看见泪流满面的乡村”(王琪);2003年的惨重水灾,就表象而言,尚是泥沙淤积严重,黄河倒灌渭河,为东西渭河流向的“二华(县)夹槽”,已经损失惨重,影响巨大。“二华”在张衡《西京赋》,本是与河神巨灵并出的圣山名称,在而今的“二华夹槽”中,百姓遭难,名山蒙哀,文明受困。人无完美,知错即改,乃人类社会进步的通则。如果仅以“小利”而失“大义”,或者利义的天平失衡,继续发生“小水酿大灾”,那就是国家社会的不幸与悲剧。现在的情况是,如果渭河的河床继续抬高,势必要进一步倒灌太华山、少华山诸秦岭北麓峪口,与渭河流向垂直性的南北向的“二华(山)夹槽”将如影随形,缘熟登场,问题才更为可怵。

img84

少华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