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网络监督机制的构成及运行过程

现代网络监督机制的构成及运行过程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运行是以网络舆论的形成为基础的。如果网络舆论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议论中或“舆论场”内,它所产生的作用是有限的。当该议题引起的舆论压力导致决策层采取符合民意的行动,或者是被网民关注却被传统媒体过滤掉而逐渐淡化,或者是具有典型性、敏感性、争议性的新事件发生,使网民转向新议题时,原来的舆论场便会逐渐冷却并最终沉寂。
现代网络监督机制的构成及运行过程_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研究

(一)构成要素

1.监督主体

现代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网民。近些年来,我国网民数量发展很快,已形成为一个极大的群体。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普及率达到42.1%,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0]一般来看,网民参与网络讨论受到年龄、学历、收入、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从年龄上看,年轻人群是互联网上的活跃群体;从学历来看,拥有较高学历的人网络参与度更高;从收入上看,收入较高的群体参与网络讨论比例较高;从职业背景来看,学生群体、在职群体、体制内群体的网络参与度较高。[31]

2.监督客体

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就是实施舆论监督的主体所指向的目标、舆论批评与督察的对象。考虑到现代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广泛性,并且网民结构层次分布的不同,网络作为信息集散地,传递与接收着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可谓是无所不包。因此,现代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也十分广泛,高等教育领域的诸多事务都是网民关心的话题。但相对而言,网民更关心的还是那些直接可感的对象,如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状态、高等教育质量运行情况等。在这一点上与街谈巷议的舆论监督相近,而与传统媒体作为一种有组织的舆论监督,主要关注高等教育的宏观方向性问题和重大质量问题不同。

3.监督媒介

现代网络舆论监督的媒介就是互联网,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通信网。[32]作为监督媒介的互联网既像报纸一样,保存性、选择性强,又像广播、电视一样,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此外,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大众媒介,也是一种人际传播的重要工具。人们使用电子邮件、及时讯息、万维网等获得信息,同时也通过留言板或论坛提供评论或反馈信息,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发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看法或意见,并通过交流、参与互动。

4.监督受众

网民既是舆论监督主体又是受众,这是现代网络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不同的地方之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积极参与者和反馈源。他们通过网络来接收、浏览或发布信息,表达自己的意见,自主性、选择性和参与互动性较强。在网络上,受众是相对自由的,没有社会身份的约束,在匿名的保护下,易产生宣泄心理。这种心理行为表现为在个体交流的网络媒介上倾诉或发泄。[33]网络媒介使得网络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面对丰富的网络新闻,受众获得了主动权,在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倾向于发表和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运行过程

现代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运行是以网络舆论的形成为基础的。“舆论的形成因不同的社会环境、公众心理以及舆论客体的差异,很难有一个标准化的公式”[34],网络舆论的形成亦是如此。网络舆论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网络环境开放程度的扩大、民众表达意愿的加强、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互动性的增强等都会影响网络舆论的形成。其形成过程如图5-3所示。

图5-3 现代网络监督机制运行示意图

网络舆论议题的产生。高等教育质量事件的发生或者共同话题出现在网络上,可能首先出自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报道,再经过网络媒体传播,但更多的时候是传统媒体的沉默而导致了网民个人在网络上发表相关信息以及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操纵设置的议题。现代网络舆论监督中,网络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特殊的传递方式,通过大众化的传播渠道,如网络论坛、网络新闻及评论、博客、网络视频网站等传递给网民,网民兼具“信息受众”和“信息发布者”的双重身份,网络信息以交互的网状形式进行传播。

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某一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或事件,众多个人意见在网络上发表并经过复杂的交流、融会、取舍和整合,最终达到倾向性的多数一致意见,这时舆论也就形成了。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参与质量讨论的网民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社会地位不尽相同,他们的意见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只有被大家认同的才能形成网上的舆论。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的形成中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意见领袖通常是网民中的活跃者,他们一般有着较高的威望,他们对事件的意见更易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收。例如,方舟子在“新语丝”网站揭露了多起科学界、教育界等领域的腐败现象,常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最终形成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的立体传播。如果网络舆论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议论中或“舆论场”内,它所产生的作用是有限的。网络舆论要最终产生作用和影响,往往需要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相结合。因为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具有放大镜的功能,当传统媒体把网络上对于某一高等教育质量事件的讨论进行集中报道后,就会产生巨大的放大作用,形成网络舆论的立体传播,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迫使高校或高等教育相关部门采取行动,这时社会舆论也就产生实际的监督效果了。

网络舆论的衰减与消解。网络舆论中的热点议题持续一段时期后,会逐渐衰减与消解。当该议题引起的舆论压力导致决策层采取符合民意的行动,或者是被网民关注却被传统媒体过滤掉而逐渐淡化,或者是具有典型性、敏感性、争议性的新事件发生,使网民转向新议题时,原来的舆论场便会逐渐冷却并最终沉寂。当然,某些影响深远、关系重大的事件可能是阶段性消解,一旦有关联性事件发生,对网民产生刺激,极有可能诱发网民旧事重提,使该议题再度成为网络舆论的热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