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措施建议

创新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措施建议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使工程技术人员统计工作进入常态化。以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大力推动高校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与此同时,应重视人才能力和水平评价的国际化,通过国际化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流程的建立,推动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走向世界。以国家职业框架体系为基础,以建立同行认可体系为目标,实质性地推动工程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社会化。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措施建议_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研究与探索

创新体系、法制化和国际化应当成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目标。

1.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促进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管理模式,努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规范人才选拔、使用方法,建立人才开发、接力、职业生涯设计等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努力构建包括培养、吸引、使用、评价、考核、激励、退出和保全等内容的制度环境。

注重发展和培养一批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科学家、科技管理专家,对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实行统一的支持鼓励政策。积极探索有效的资源共享体制机制,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制定各类人才资源共享的标准规范。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力资源特点,采用多样的共享模式和机制,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

遵循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规律,为其发展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肯定工程技术人员通过自身和科研群体的付出及取得的成果,鼓励竞争,以促进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建立国家级功勋奖励制度,对创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并在成果转化中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给予激励。坚持绩效优先,兼顾公平,重实绩、重贡献,支持政策要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建立国家重大项目人才的长期激励政策,改革现行分配管理制度,推行以人才价格指导线为主的宏观调控制度。

瞄准未来全球科技革命的方向,做好顶层设计,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健全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储备与开发利用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资源共享。

2.推进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人才成长提供保障

打造一个从人才培养、人才资源管理、产业联盟、公共资源共享、就业输送渠道开拓、市场信誉监管为一体的人才服务体系。包括人才服务公众网、E-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企业化实训平台、人才测评平台、人才中介服务平台、决策分析及运营管理门户。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对外发布各种资讯:企业介绍及服务、培训机构介绍及服务、培训信息及招聘信息等。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公益性、服务性、导向性和示范性于一体的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工程技术人员专业门户。建立人才、培训机构、企业、院校的公共信息交流及共享的平台,解决人才、培训机构、用人企业、院校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等情况,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平台。

建立科学的工程技术人员资源指标体系,提高人才资源的分析、预测和统计水平,为促进工程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和人才的优化配置,有效选拔、使用人才创造条件,并将其纳入行业统计指标体系。使工程技术人员统计工作进入常态化。同时根据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适时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删除那些过时的指标,增加形势所需的新指标,为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提供依据。

以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大力推动高校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与此同时,应重视人才能力和水平评价的国际化,通过国际化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流程的建立,推动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走向世界。

以国家职业框架体系为基础,以建立同行认可体系为目标,实质性地推动工程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社会化。针对不同的工程行业特点、不同的职位和职业要求,制定出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序列,使各层次工程技术人员都有发展的空间。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3.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建立终身学习体系

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教育培养体系,发展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各类学校应有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加快对院校的教育结构、学科设置调整。改变“计划教育”模式,将工程教育从科学教育的方式下解脱出来,以适应工业转型与发展的需要。促进院校与企业合作,吸引拥有真正意义上工程背景的技术人员加入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中高校与企业合作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鼓励合作模式的创新和多样化,鼓励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工程教育带动企业科研能力,通过企业生产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通过立法,确定继续教育改革目标和任务,并推动贯彻实施,建立相应的机构进行管理,使继续教育在国家的法制监督下健康地发展,形成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教育体系。

【注释】

[1]吴岩《意义重大 责任重大》,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网站,2013年8月21日,http://www.ceeaa.org.cn/main!newsView.action?menu ID=01010401&ID=1000000652。

[2]张大良《卓越计划:重在协同培养》,教育部网站,2014年10月28日,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1410/177365.html。

[3]深圳前瞻咨询股份有限公司,《2013—2017中国企业大学建设运营与典型案例分析报告》,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ecea0c5b14a843b2.html。

[4]《中国企业大学数量已超2 000所(学院关注)》,《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1日第8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