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待岗农民工自主择业的生存窘境

待岗农民工自主择业的生存窘境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演变,农村土地的减少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工。可以说,农民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冲击下诞生的,也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然而农民工思想与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思想一脉相承,因此必须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推动农民工进一步解放思想,使农民工自身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待岗农民工自主择业的生存窘境_工运事业改革创新与民生工会建设

中国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演变,农村土地的减少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工。可以说,工会扶助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农民工待遇和地位的必由之路,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两会”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促进就业,使职业教育成为真正的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教育的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我国当今4.8亿农村劳动力中,有1.5亿从事种植业,1.6亿在当地从事非农产业,还有200万专门从事林、牧、渔业,如此看来,农村尚有1.5亿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仍新增劳动力600多万。由此,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业已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并迅速壮大。据全国总工会和国家统计局开展的第五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表明: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亿人,他们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演绎为一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且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有关调研资料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5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少数。可见,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状况与社会市场的需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大批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源源不断地加入产业工人队伍。同时,中国的产业结构在科技进步中渐趋优化升级,农民工队伍的职业能力越来越不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工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核心问题,因此,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可以说,农民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冲击下诞生的,也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然而农民工思想与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思想一脉相承,因此必须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推动农民工进一步解放思想,使农民工自身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通过有目的的培训,打破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武装农民的头脑,帮助农民正确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工向技术强的行业发展,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接商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乡村农民工培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言之:

首先,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工大多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思想束缚,视野颇为狭窄,缺乏长远性、开拓性、进取心。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又使其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情绪。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又由于其在城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因而对城市也怀有一定的戒备和恐惧心理。

其次,政府各职能部门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农民工培训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虽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工培训问题,但财政支出中没有农民工培训经费的项目,使得政府在经费投入上捉襟见肘。

再次,保障农民工培训教育的常规机制不够健全。当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政府没有足够的农民工培训保障体系,许多企业也不愿培训。农民工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其中不少企业认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产就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使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简单低级的体力工种。最后,农民工专门培训机构的质量参差不齐。培训农民工技能缺乏针对性,缺乏农民工培训系统教材和统一的考级标准,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仍有差距,导致培训后的农民工仍找不到合适工作且难以纳入正常的社会工作体系。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农民工”逐渐成为新兴的产业大军和“市民、农民、农民工”三元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并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无数事实表明,中国乡村蕴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建设以及实现小康目标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基因。可以说,农民工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实现就业的过程也是其融入一个新环境、开始一种新生活的生命过程,自然有可能发生传统思想理念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因此,落实农民工掌握特定的“生存性”技能的同时,也须关注其城市综合适应能力的养成。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城市生活常识、法律知识、环境意识、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方面内容的综合教育培训,引导他们培养起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突破“城市里的村庄”和“城市里的老乡”交往圈的限制,增强主动适应社会变革以及调整与先进社会文化发展关系矛盾的能力,促使他们从工作技能到文化理念、生活理念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调谐融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