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东省农技推广体系存在问题考察

山东省农技推广体系存在问题考察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东省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单一型、垂直结构式的服务体系。山东省农技推广体系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乏力,科研、生产“两张皮”;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薄弱,经费缺、待遇差、人员少、素质低、服务功能弱;社会化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经营不规范、组织规模小、缺乏自我发展机制与动力,跨地区合作少、覆盖面窄、带动力弱。农业形态变化对山东省农技推广提出新挑战。
山东省农技推广体系存在问题考察_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研究

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科技服务不仅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修正科技创新目标,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山东省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单一型、垂直结构式服务体系。农技推广通过政府行政指令进行安排,以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共同参与完成。主要采取项目推广、项目示范辐射、技术承包、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经营服务、技术转让、公司加农户、民间组织加农户等主要服务模式。除了传统的农业推广系统外,层次不同、目标和功能各异的农技推广组织形式不断涌现。

山东省农技推广体系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乏力,科研、生产“两张皮”;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薄弱,经费缺、待遇差、人员少、素质低、服务功能弱;社会化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经营不规范、组织规模小、缺乏自我发展机制与动力,跨地区合作少、覆盖面窄、带动力弱。

山东省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农技推广机构不够健全

农技推广机制不灵,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技推广体系仍然带有计划经济色彩,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一些地方的干部不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与科技人员利益不挂钩,无指标、无任务、无责任的工作定式,使推广部门和服务人员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在名、优、特、新产品的深度开发增值方面,缺乏必要的技术和信息服务。

农业科技产学研结合较差。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农户的经济社会条件缺乏一致性,针对性不强。农业研发在盯紧市场、瞄准需求方面做得不够,科技成果供需严重脱节,科技成果转化度较低。

(二)农技推广形式单一

农技推广形式比较单一,农技推广内容和领域需要拓展。农业、供销部门要把过去单一的生产服务功能转变为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功能性服务,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要把服务范围从过去单一的生产服务转变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

农技推广的需求主体与供应主体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原来基本类同的生产经营农户,逐渐发生了从业分离,专业分化,农民对农业科技和服务呈现出个性化、综合化需求。过去的农技部门都是单一的行政服务体系,技术推广机构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网络式的、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农民对技术和信息多样化的需求。

(三)农技推广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基层科技服务力量薄弱。投入不足与任务繁重的矛盾突出,致使农业技术推广多数架在乡里,空在村里,落实不到农户手里。严重缺乏专项农技推广经费。这样的情况不能为广大农民提供满意需求。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十分薄弱。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而我国只有大约0.3%左右,经费匮乏直接导致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困难,难以吸引到高学历人才。

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政府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环境差,手段落后,经费短缺。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手段基本没有什么改观,服务方式和手段一成不变。“上山下乡两条腿,服务依靠一张嘴”。农技推广人员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不仅工作条件较差,而且职称评聘困难,工资待遇低,服务积极性与热情受到压抑,导致大批农技推广人员不安于现状,改行、“跳槽”,队伍极不稳定。人才流失,致使无专业知识人员占据农技推广岗位,严重影响农技推广效果。

(四)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尤其是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技能偏低。乡、镇级农技推广人员未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高学历农业科技人员大多数未进入乡、镇级农技推广区域。该区域农技推广主要依靠中专学历人员。

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基层农科服务人员知识老化问题尤为突出。区、乡、镇级农科服务人员长期得不到应有技术培训,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大多数科技服务人员的多数工作时间从事非专业活动,无法向农民提供急需技术、信息服务。

服务人员专业结构极不协调,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知识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发展生产需要。长期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造成专业服务人员结构不合理,农学专业人员占到总人员一半以上,而急需的农产品加工、营销专业人员十分匮乏。乡、镇一级尤为突出。

同时,农民存在能力与能动性不足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民文化素质低,制约科技推广效果。随着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人员外出流动,增加了输出地农技推广难度。一类人才考大学,二类人才去当兵,三类人才去打工是农村人口分类外流的写照。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精英大量流失,低素质人群传统耕作观念和种植习惯根深蒂固,市场化观念淡薄,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

(五)农技推广网络相对落后,村级网络还未完善

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面有限。我国农技推广缺乏一个传输快捷、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网络支撑,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地传递到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不完善,局限于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传播,忽视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传播。

此外,还存在着非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组织尚处于自由式发展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起步时期;科研院校大多以科研教学为主,没有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主要以盈利为主,对新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和开发力度较小等问题。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单一政府农技推广组织已不适应农民生产经营活动需求。如何通过创新农技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山东农业科技资源丰富,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布局与结构、农业组织形态和生产技术形态等发生深刻变化,手段设施化、经营产业化、产业高效化已成为传统农业向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特征。

农业形态变化对山东省农技推广提出新挑战。主要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政府单一主导并包办建立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方式简单、手段落后、内容单一、覆盖面窄的现状,面对农民对科技的多样化和一体化需求,正处于分化、整合、转型、探索与重新定位阶段。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方兴未艾;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引领农业产业化;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富民工程”、“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科技特派员和大学生村官制度建立,为科技服务注入了新的生机。目前,山东省农技推广呈现形式多样化、体系多元化格局。总体上看,仍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资源分散、协合力不强、运作机制僵化等问题。特别是缺乏综合性主流服务平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导致山东省农技推广依然处于低效、短效状态,与农民对科技的期盼和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建立一个符合山东实际、具有山东特点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和运作平台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