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及其地位

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及其地位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和要素的集聚及扩散与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强化。如此“双向发展”的结果,既提高了中心城市的功能及其地位,也将促进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区域的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中心城市通过其自身和临近地域的功能调整,逐渐走向专门化,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更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中,形成以中心城市服务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圈。二是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是区域一体化的动力源泉。
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及其地位_科学发展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一、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及其地位

都市圈经济发展与研究源于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学对区域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强调服务业的主导作用。二是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强调区域中心的核心作用。

1.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强化

(1)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来看,第三产业(服务业)将在区域发展中占据最主要地位。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指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20世纪50年代,科林·克拉克就此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由于第二和第三次产业的收入较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便发生了新的趋势性变动。这就是第二次产业无论从劳动力还是从占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来看,在一个区域内都呈下降趋势。产业结构变动的新格局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和占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则保持上升的势头。

因此,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一般规律来看,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活动以单一的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农业劳动力在就业总数中占绝对优势;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第二次产业大规模发展;第三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而第三次产业(服务业)的地位持续上升,服务业在一个区域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2)新经济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布局。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经济产业逐渐成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新经济产业主要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二是金融、保险、咨询等高级服务业;三是基础产业,其中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现代交通与通讯。而新经济产业兴起与发展的基础则是经济的高度专业化和分工细化,因此在强调区域经济协作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为了有效地规避或降低交易成本以及获取信息的成本,新经济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性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并趋向大城市布局,以寻求空间集聚和经营活动的同步。所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当代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最高阶段,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也进一步为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为交通、通讯等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规模经济的门槛,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3)企业和要素的集聚及扩散与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强化。从区域产业微观组成实体企业来看,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必然趋向成本最低、市场机会最大的地区布局,即在全区域乃至全国、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区位,各种生产要素也将因此得以在各地区间顺畅(自由)流动。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是在社会化分工协作体系渐趋完善的同时,也引起企业功能的分化及其空间转移趋势的增强,企业与生产要素在全国各地区集聚扩散的作用初显雏形。一方面,部分大型企业的总部(或R&D功能、销售功能)陆续迁到中心城市,并将其原创地作为生产加工基地,在其原创地与中心城市之间开始形成企业空间分工体系;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的企业也纷纷跨出中心城市,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寻求最佳区位。如此“双向发展”的结果,既提高了中心城市的功能及其地位,也将促进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区域的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功能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体系(即企业的中枢管理功能集聚于大城市,生产加工功能分布在中小城市)的形成与完善,推动着城市功能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成为城市体系形成、城市经济圈联动发展的重要支撑。

2.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服务功能和地位

随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区域从经济的二元化结构演变为职能的二元化结构,核心区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控制等高级功能单位所在地,成为科技、金融、信息扩散中心,中心城市主要通过现代服务业的扩散,促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1)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从表11-8中可以看出,国际较为著名的城市群内部的各城市,产业比例都是三二一结构;在GDP结构中,发达国家的第一次产业的比例一般都在1%以下,第三产业一般都在60%以上。在各类城市中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有所不同,一般在中心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有绝对优势,特别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大公司总部等。如纽约金融和不动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例在35%以上,而其他两个城市波士顿在29.1%,巴尔的摩在23.9%。而传统生活性服务业,如商业的比例恰恰相反,中心城市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较低,而一般的经济中心城市比例较高。现代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的比例均较高,韩国等中等发达国家,其比例较低,相反传统的商业所占的比例较高。

表11-8 世界城市著名城市带城市产业结构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0年

(2)中心城市服务业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是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中心城市通过其自身和临近地域的功能调整,逐渐走向专门化,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更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中,形成以中心城市服务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圈。随着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加深,工厂、企业越是分散,越需要专业化的服务来配合和协作。经济活动的高层次化通常使第二产业企业中的决策和销售部门(需要输入输出和加工大量信息)与生产车间的分离,并高度集中。一些大公司为了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往往将业务范围扩大到为消费者提供最优服务的领域,集产、供、销于一身,把过去分散的小公司经营的业务转变为大公司总部来经营,公司上层管理机构成了调节生产和全面管理的核心。这些高度集约化的大公司总部,又必然集中在一个大城市里,依靠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借助于服务业的效能,组织高效率的指挥系统,再度发挥地理上的区位效应,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控制点——现代中心城市因此诞生。

二是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是区域一体化的动力源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在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构成中,70%归因于投入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又是由技术不断进步引起的,而技术进步又依赖于中心城市的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向区域的扩散。因此,进入扩散阶段后,中心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是重质而不注重在空间范围上,逐渐成为区域科技、管理和市场中心,其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生产功能逐渐下降,通过中心城市服务业等扩散的影响,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中心城市服务功能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从现代城市学角度分析,作为中心城市,其功能是综合的,是为一定区域进行生产提供各种服务的,是一定区域资金、信息、技术和人员等集聚和扩散的载体,为众多城市提供交易集散地。而要素中心建设,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各种要素的发展,对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完善中心城市功能至关重要。中心城市在今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要承担起以下三个功能:商贸流通中心、区域金融资本中心和区域信息中心。

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以中心城市作为支撑。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和专门化服务具有较高进入门槛,在一般的城市很难达到这个门槛,所以中心城市具有这方面的优势。金融和专门化服务已经成为国际交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国际交易的关键地点开始形成云集金融市场、高级服务公司、银行和跨国公司总部的地域。如国际金融流的快速增长大大提高了交易的复杂程度,这种新环境势必需要一个非常高级的专门服务设施和高层次的电讯设施提供服务,区域大城市也就成为这两者的中心区位。

(3)中心城市服务业在区域中的演进规律。从前述的研究可以看到,在区域发展的前期,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处于明显的优势,由于集中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规模收益递增、获得外部经济,使得资金、技术要素不断向中心城市集中,促进了中心城市的发展。但随着中心城市规模的不断增长和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递增出现了不经济的现象,人口的集中也带来不经济的一面:即房地产价格上升、交通拥挤、仓储成本提高。于是,特大城市不经济机制产生作用,调节产业在不同规模的大中小城市间的分工,使得占地较多、质量较重、运输成本较高、产品价值含量较低的一些产品生产转入下一个规模等级或者下几个规模等级的城市,而政治文化、金融保险、信息集散、高技术产业等等,这些用地成本较低、需要信息灵敏的行业,或由纳税人供养的单位,则往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