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决定一个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有四个:第一是要素条件,主要是发展高级要素,如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建立科技机构和信息网络;第二是需求条件,包括市场的开放性和质量。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可能通过扶持一两个企业或产业,保证其获得必要的技术、资金和原材料的供应,就能使其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优胜者。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提升_现代城市发展与管

第四节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按照城市竞争力的定义和性质,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大小是由经济的、社会文化和城市策略等因素所决定的。国外有的理论把一个城市的竞争力看做是经济性决定因素加上策略性决定因素的函数。因此,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也应当从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建设、环境治理和竞争战略等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一、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一)培育和发展城市主导产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城市是人口的聚集,也是产业的聚集,城市的竞争和发展主要是通过产业来实现的,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因此,面对城市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一个城市唯有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产业基础,在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培育和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以此来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促进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呢?方法有以下几种:

1.进行布局优化。首先是要明确城市内各区域的优势和特定功能以及适宜发展的产业和不宜发展的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经济区;同时明确主导区域和主导产业,突出重点,发挥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布局调整要尽可能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对整个城市按照强化分工、重点明确、增强联系、优势互补、功能协调的原则进行综合规划,形成分工协作、布局合理的城市经济体系。

2.植入新型产业。对于一些资源开发成本很高或资源开发处于衰竭期的资源型城市来说,直接在城市内植入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制定鼓励该产业发展的政策,带动区域建立新的产业体系,是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新型产业植入模式对产业的选择要遵循二个基本原则:一是产业的高级化原则。主要是要求所植入的新型产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能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从而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至于很快被产业发展及技术革命的发展淘汰。二是产业的辐射原则。主要是要求所植入的新型产业能真正起到城市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并具有对前向、后向及辅助等产业链的辐射扩散功能,从而能带动整个城市区域产业的发展。

3.扶植新主导产业的发展。由于城市一般都有一定的发展历史,产业综合化发展趋势较为明显,因此可以在现有的多种产业中找出具有发展潜力及区域产业带动能力的潜导性产业,通过对这种潜导性产业的扶持、壮大,达到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的。

(二)拓展城市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决定一个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有四个:第一是要素条件,主要是发展高级要素,如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建立科技机构和信息网络;第二是需求条件,包括市场的开放性和质量。前者能使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后者则表明市场需求对企业产品的技术、质量是否有更高的要求;第三是关联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实力,指某种产业在国内是否具有相应的支持产业,并且具有国际支持能力,包括原料和零配件的供应、产品的加工等;第四是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主要指具有鲜明地区特点的企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可能通过扶持一两个企业或产业,保证其获得必要的技术、资金和原材料的供应,就能使其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优胜者。比较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时不一定要看整个国民经济,而主要看该国或地区有无独特的产业或产业群体。换言之,地区的竞争优势通常寓于某些独特的产业部门,产业集群是城市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源泉。

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城市发展竞争优势所涉及的因素、需要的资源日益增加,已不是靠单个优秀企业自身所能完全解决的,实际上相当数量的创新并不是由企业单独完成的。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内产业、供应商、知识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用户之间形成的群体的紧密程度。由此出发,城市经济应充分利用其地理接近性和集聚性的特点,设法扩展城市产业链条,将以前松散的企业个体转变成一系列产业群,大力推进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新的区域产业组织形式和模式,以此推动本地区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

城市要成功扩展产业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投资环境,积极推动和促进城市产业聚集。城市政府要注意和利用区域分工,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运用财税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来城市落户。这将使城市优势产业实现几何增长,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2.促进城市产业关联度的提升。城市产业和产业之间要形成产业链,相关程度要高,不应是互相孤立的、没有联系的。城市产业的联系越紧密就越有效益。提高城市产业关联度一般要研究城市的性质和功能,要准确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由主导产业再来派生其他的产业、相关的产业,可以按照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服务产业的顺序发展,也可以依据从基础产业→非基础产业的方式发展,基础产业和为基础产业服务的非基础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关联度越高,效益越好。

3.城市产业利润水平的提升及其结构的优化。城市产业调整一般讲有存量调整、增量调整,增量调整是指产业投资增加,投资增加最需要注意的是投资回报率,就是利润水平的提升。产业利润水平的结构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赚钱,有的不赚钱,有的很赚钱。我们指导投资就是要截长补短,降低求高,就是要把有限资金投到回报率较高的产业上去,采取集约经营,不搞粗放经营。

(三)实现城市产业组织合理化

1.按市场规律和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组建与壮大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是以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为核心,以产权为纽带把众多的相关企业联结在一起的多层次的经济联合体。它在提高规模效益和专业化协作水平,改善企业之产业技术经济联系,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开发,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要特别注重以资产重组方式推动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张和大企业集团的建立。资产重组可以采取“弱肉强食”和“强强联合”的方式进行。

2.促进企业兼并、转产和破产,实现有效竞争。由于我国多数城市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严重的竞争态势,通过企业兼并、转产和破产等企业退出行为减少过多进入的企业数量,将过于分散的生产能力集中起来,这是实现我国城市产业有效竞争目标模式的有效途径。

3.建立大中小企业间稳定有序的协同与竞争关系。产业组织政策在促进企业规模扩张的同时,还应促进大中小企业之间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的相互协作,实现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分包零部件或生产工艺的系列下包制,即在大企业周围聚集一批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将大中小企业直接面对面的恶性竞争,变为企业间比较稳定有序的协同与竞争关系。

二、提升城市软硬环境竞争力

(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聚集效益和扩散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依赖于加大投入。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具有收益外在而成本内在的外部经济特点,作为公共物品的城市基础设施应由政府来提供,财政投入是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十分巨大,完全依赖财政提供城市建设资金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必须寻求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拓宽城市建设资金“瓶颈”,为城市功能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依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是否可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或经济收益能否量化)可以分为: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对于市场机制失灵的纯公共品,由政府部门供给。对于具有某些市场特征,需要有偿使用,甚至可以有良好的经济回报的准公共品,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以公有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吸引私人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投资城市建设。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对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可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变现再投入。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要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实行有偿使用。拓展融资渠道。金融部门要增加对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支持城市重大建设项目可通过申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投融资。

(二)改善人居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虽然不能直接增加经济的产出,但十分有利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因为良好的人居环境能够集聚人才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能提高城市居民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良好的人居环境包含很多内容,但最重要的是理想的就业机会、健全的住房制度和房产市场、优良的生态环境、怡人的城市景观和充足完善的公共设施。在公共设施中,文化休闲设施是不可缺少的。世界上凡是优秀人才比较集中的城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中心、体育馆、公园也是最为集中的。

(三)建立和营造积极健康的促进创新和进取的文化环境

塑造积极健康的城市文化环境,政府作用很大。因为政府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示范价值取向、支持有利竞争的道德准则的建立等,可以影响居民的思想观念,推动城市文化的不断变革。政府应该在摒弃传统文化中某些不利于人的潜能发挥的评估标准和落后习惯方面,在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讲究信誉、等价公平、鼓励个性发展和创新的文化氛围方面积极工作。

(四)建立促进竞争、保护产权的有效制度

政府应积极进行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尤其要在个人权益制度的完善方面多加努力,要建立、健全有效保护自然人、法人的人身及财产权益的产权制度(包括知识产权)。建立规范政府、特别是规范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制度,以规范政府的行为,消除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为突出特征的经济侵权行为。要加快建立以刺激创业者创业动力的贡献与报酬相对称的经济激励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并有效地刺激他们的创新和创业热情。同时要把目前大量存在的产权边界模糊、政企职责不分、内部管理混乱的经济单位改造成为真正的企业;建立能够保证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制度环境;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确保城市民间经济交往信用。要建立、完善地方法规、制度和一些补充规定。

(五)扩大对科技、教育领域的关注

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高度重视培育城市的科技转化能力,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走向联合。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在岗教育的规模,大力发展适应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以培育适合城市需求的人才。

(六)扩大对外开放

要创造各种硬件、软件条件,包括建立激励制度、制定优惠政策、成立交流组织、建立基金、场所、设施等,加快引进全球、全国的各种产业和资源,包括先进的制度、文化和管理人才;要主动加快城市参与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取消地方保护壁垒,开放各类市场,促进城市的分工和协作;要特别重视、积极鼓励国内外城际间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城市内外机构和人员的各种民间的非正式交往,以吸引资本和人才。

三、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要由文化来领跑,这是近来许多关于城市竞争的共同的声音。一个城市的文化,就是一个城市的生命活力的体现。因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还要不遗余力地进行城市的文化建设,加深城市的文化底蕴。

(一)提升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已经成为城市的无形资产和重要竞争力。培育、塑造和宣传、弘扬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和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要科学制定城市精神培育规划,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要正确定位城市精神,坚持思想领先,培育良好的城市风尚。加强城市法制建设,规范城市管理。建立服务型政府,培养塑造社会公仆,提高市民人文素质,提升城市品位。动员全体群众广泛参与、自觉实践,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加强社区建设,激活城市细胞。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振奋精神,塑造城市形象。培育城市精神要以重大载体为突破。要培育知名企业,树立城市精神偶像。

(二)培育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城市品牌工程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经济发展体系,构建城市竞争战略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城市品牌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可以提高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辱与共的思想,可以提高城市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城市的竞争力说到底是品牌的竞争力,一个城市只有树立个性鲜明的城市品牌,才能真正到市场竞争中去,才能很好地和外界沟通和交流。创建城市品牌要集思广益、统一思想;科学定位,突出个性;做好规划,统筹运作;融合文化,提高品位;宣传推广,扩大影响;监督反馈,不断改进。

(三)塑造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内在品质和文化内涵在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是该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深刻印象。城市形象能够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城市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注意以下问题:

1.需要一个好的构思。就是说要产生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优秀的整体设计。这样的整体设计本身就应该是一件艺术品,既有利于当代经济和文化,方便居民生活,又无损历史文明,不伤害自然环境。应当看到,城市的每一个小区、每一个广告、每一幢建筑、每一个雕塑、每一条街道都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织因子。城市设计应着眼于整体布局,综合处理各建筑群之间、各街区之间、各色彩之间、主要广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果缺乏整体观念、各自为战,单体与单体之间就很难协调。但现实生活中,不考虑城市整体形象是我们建筑设计的一大弱点,也给城市规划带来了不少遗憾,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必须注意加以纠正。

2.要突出城市特色。有特色的城市才有魅力。城市形象设计要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体现城市的特色。一个城市的特色可以是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是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可以是城市功能特长等等。人为地改变一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牵强附会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都是对城市形象的扭曲,是城市建设的败笔。

(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娱乐广告设计、节庆会展、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行业。文化产业对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正在不断提高,像巴黎、伦敦、东京等一些国际著名的大都市,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把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必将有力地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及文化大市的建设。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充分发挥各城市、各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不同城市的区位优势及其文化特点发展文化产业。

(五)搞好文化资本运营

城市文化资本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系统原则、资本转化利用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要注重对“历史地段”的保护。构建城市文化视觉系统。搞好文化节庆开发。实现文化产业、产品支撑与驱动。总之,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的状况与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整合资源,不断提升文化资本存量,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六)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许多城市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晶,承载和凝聚着大量的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历史的见证,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开创富有时代精神的城市现代文明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研究,制定科学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保护范围,保护重点,规定保护名城整体格局与风貌的主要内容和原则,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历史建筑和古迹的保护范围,提出保护规划分期实施和管理的措施。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监督。通过建立政府层面监督、人大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保证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立法工作,通过建章立制,明确各级政府的保护职责,并在保护工作中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要加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的认识,并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

四、增强城市扩散功能和辐射作用,实现城市的中心效应

按照国际惯例,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中心城市在区域或全球经济活动中集散资源和发挥辐射影响的能力,即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优势集中反映为城市聚集和扩散能力的强大。城市经济的集聚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扩散和辐射作用,拉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集聚是手段,城市功能的扩散才是目的,集聚是为了扩散,而扩散则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

城市的扩散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扩张城市的市场性占有、配置和利用资源要素权力的作用范围。第二,构筑更大空间的经济协作体系。第三,扩散城市的优势能力,如技术、资金、管理、观念、加工体系等,提高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从而确立城市对周边地区的主导性作用,并增强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因此,城市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通过集聚,即充分利用、吸纳城市本身、周边地区及国内外的各种资源要素和积极因素,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高级阶段是城市功能的扩散,就是利用城市经济在各方面的优势,把这种优势有系统地渗入周边地区及更大区域,从而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并在这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我国的上海就是通过将城市功能不断扩散和辐射到周边的苏州、杭州、宁波等城市,在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的。凡具备成为区域中心条件的城市,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另外,各个城市还可以适当发展城市联盟,或形成城市群、城市圈。通过城市间的合理分工,互补共生,实现功能互补与优势互应,实现城市的中心效应。

五、制定正确的城市竞争战略

城市竞争战略是指城市通过一种战略性的思路和措施来加快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实践活动。城市竞争战略也是城市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国外学者称之为策略性决定因素(strategic determinatn)。每一个城市都可以根据本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特征来确定自己的竞争战略,为提高城市竞争力这一目标而努力。例如,有的城市缺乏工业基础,历史也不悠久,就可以通过重点建设生态城市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一战略来提高竞争力;有的城市规模不大,基础设施也不具有明显优势,可以通过发展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和培育市场来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就像浙江温州那样。总之,对于城市而言,确立竞争性的战略是非常必要的。

各城市在选择城市发展战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选择正确的城市发展途径

一个城市是走区域扩张式的发展道路还是走主导产业提升式的发展道路,应由城市的客观现实决定,要按照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城市实际来选择发展道路,不能生搬硬套,拔苗助长。当城市吸引力较弱时,不应盲目追求政绩,追求城市人口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造成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而要注重调整现有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突出企业特色和城市价值,完善城市功能。当城市吸引力很强或产业集聚水平很高时,可以因势利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城市在地域和功能上的扩张。这种扩张是有出有进的总量扩张,是分片划区的有序扩张,是创新条件下的增长式扩张。其中的关键是要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引进优秀企业,先进技术和高级人才,以新机制、新模式替代传统落后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改善人口结构,确定高级别的发展战略。当然,以上两种发展道路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而城市发展要做到两手准备,顺势而行。

(二)选择合适的城市发展模式

根据世界经验和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城市在选择发展战略时有四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集群城市模式,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二是以省会城市和大型港口城市为核心的、有众多卫星城市为拱托的大城市群或城市带模式,如杭州、深圳、珠海等;三是中小城市模式;四是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的小城市模式。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会具有大城市所没有的特色。由于各地资源、环境、经济、科技、文化不同,城市化模式和城市发展规模不可能千篇一律,各城市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要审时度势,根据城市客观发展的要求和各地区的具体情况,选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达到提高城市竞争力的目的,切不要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

(三)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各城市在制定城市竞争战略时,要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这三个部分协调发展、同步推进。要把生活方式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到重要位置,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互动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避免“生态危机”,真正把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六、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管理城市就是发展城市。目前我国的城市管理水平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滞后状态。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客观上仍然较普遍地存在,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政府管理效率低下,作为城市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没有真正提上议事日程,城市管理的法规体系也不够健全。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城市竞争力的发挥。必须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城市政府应不断提高领导素质,提高政府领导的创新、战略决策、日常事务处理、突发事件应变、疑难问题解决等能力;建立科学的管理、决策和咨询系统,克服官僚主义,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政府应该在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和制度工夫,建立城市良好的法纪环境;政府要重视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应进一步减少对企业具体商业活动的干预,减少对企业的骚扰和盘剥。同时要扩大对外宣传和推销,提高城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注释】

[1]姜杰等著:《城市竞争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2]连玉明主编:《中国城市蓝皮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134页。

[3]姜杰等著:《城市竞争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7页。

[4]参见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参见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杨冬梅:《城市竞争力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载《价值工程》2006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