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生产结构对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

社会生产结构对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探讨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作用的机制以及发生作用的条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领导必须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前面我们对社会生产结构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说明社会生产结构在社会基本矛盾作用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利益是社会生产结构的轴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因而也是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
社会生产结构对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_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作用与当代表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因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是以不同的方式发生作用的。在阶级社会中,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而在无阶级社会中,则是通过生产技术的改变,改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来推动社会发展的;在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情况则变得更加复杂了,它既有阶级社会的特点,又有无阶级社会的特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依然存在,但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它们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降低到不为人们所关注的程度;劳动者主体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则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对外开放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探讨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作用的机制以及发生作用的条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领导必须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其中,对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的探讨,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历史条件下,探讨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就更加重要。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其中的各个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学者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可以分为经济力、政治力和文化力三个层面,其中,经济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需要、劳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力的重要因素。由经济力、政治力和文化力的交互作用构成了以适度为目标社会发展机制,这一机制由动力源开发、动力转化、动力培育、动力分配和动力反馈等五个主要环节构成。[5]也有学者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概括为:社会发展的驱动机制、整合机制、协调机制、控制机制和防护机制。[6]这些研究都进一步说明,社会生产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是社会发展的驱动机制,因而是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确立社会生产结构是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这对于推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和谐发展,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发展理念和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前面我们对社会生产结构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说明社会生产结构在社会基本矛盾作用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1.对生产方式的作用

社会生产结构就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本身的结构,亦即生产力的结构、生产关系的结构以及二者的连接组合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发挥及其实现程度,要依赖于它们自身的基本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所组成的系统结构,也要依赖于二者之间发生作用的中介因素。这就是说,社会生产结构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本身的结构,又是它们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

资源、技术、信息、市场、管理和利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作用的中介因素,也可以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以资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者是人力资源,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则是自然资源,生产力是人们运用人力资源改变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人们改变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水平:一方面,资源的质和量以及分布占有状况,规定着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和潜力;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规定着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改变程度。生产力发展和资源之间的这种相互规定和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定性,资源的质和量以及分布占有状况是对其进行开发、改变和利用,进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完善的基础条件之一。技术和信息渗透于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中,构成了劳动者素质的重要内容,也内在地规定着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发展程度,因而也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条件。市场和管理是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条件,市场供求关系对社会生产过程的调节作用及其对资源配置的有效作用,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实现的前提条件;管理是组织生产要素、协调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活动,是连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环节,对生产要素的组织是管理的重要职能,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功能,如果将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联系起来,从生产到交换、分配和消费,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管理而进行的。因此,市场和管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构成因素,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和基础条件。利益是生产关系的核心,生产关系中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这三个环节都体现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生产关系就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又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驱动因素,“一方面,利益的存在和实现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状况决定的,另一方面,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满足状况反过来促进和阻滞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7]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的物质利益而进行生产,生产本身就是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生产和追求过程,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由此可见,利益是社会生产结构的轴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因而也是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

社会生产结构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它要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的制约,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也构成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这一矛盾运动表现为从生产到交换、分配和消费经济运行过程。另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参与其中,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过程,进而也规定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连接组合方式,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特点,使得二者的矛盾运动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征。

2.对社会形态的作用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始终是最基本的矛盾,它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生作用的方式和程度,社会的经济生活决定着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变革的最终原因,不能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寻找,而应该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去寻找。人们获取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根源,社会生产结构不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础条件,而且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

社会生产结构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是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一个极其鲜明而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事实:人们首先必须生活才能存在,才能做其他方面的事情;要生活就必须进行生产,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结构的性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性质,进而决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性质。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社会生产结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存在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前提条件。离开了社会生产结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都是以社会生产结构的存在为前提的,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

社会生产结构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前提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永不停止的动态过程,它可以在一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发展,而这一范围则是其发展的极限,当这个极限成为发展的桎梏时,它必然要打破这个极限,继续向前发展,因而也就提出了变革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要求。如果不打破这个极限,生产力就不能向前发展,只有打破这个极限,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而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及社会意识形态发生相应的变革,以与之相适应。在历史上,铁器工具取代石器工具,机械操作取代手工劳动,引起社会的生产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社会生产领域的变化,而且是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由生产结构的改变所引起的。因此,社会生产结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变革,进而引起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础条件。

3.对社会基本矛盾整合的作用

社会生产结构不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基础条件,而且在它们相互作用的整合机制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这一点往往是人们所忽视的,对此作出合理的说明和解释,是我们要特别重视的。这对于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点不容置疑。然而,它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如何发挥出来的,人们往往停留在抽象的论述上,没有具体的说明和发挥。我们可以把社会基本矛盾看作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有机整体,分析和研究它们各自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的整合机制,从而科学地说明和解释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为国家和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对于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学术界已经作出了一些初步成果。[8]但对于社会基本矛盾整合机制的研究,还缺乏相应的探索。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然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既有它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又有外在的制约因素。就其内在因素来说,作为社会主体的劳动者、管理者、决策者,在其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他们的需要、道德品质、利益追求、科学技术素质、情感和意志,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体结构。主体结构是否合理及其发挥程度,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的质和量及其分别占有状况,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条件,它规定着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和潜力。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结合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其矛盾运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发生作用的中介环节,其核心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生产关系的形成,是由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对经济利益需求和追求所引发的,没有这种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和追求,就不会有生产关系的产生。同时,特定的生产关系又是对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的现实保障,确立了该阶级或社会集团在社会生产中的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在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其最基本的方面,它决定着其他的两个方面,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是实现和体现人们的经济利益的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要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决定和制约,另一方面也要受到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环节的制约,这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关系的发展提出的要求,而这一要求最终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时,也要受到上层建筑自身的两大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往往要经过生产关系传输到上层建筑,对上层建筑发生影响;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往往要通过经济基础传输到生产力,对生产力的发展发生影响。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在其中充当了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中介环节,这进一步说明,经济利益是社会发展的轴心,而这一轴心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利益驱动作用,又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政权保障作用和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轴心,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政权保障和思想意识引导,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整合机制。其他各种中介因素参与到这一机制中,并对其发生影响作用,从而使社会基本矛盾的机制和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使社会发展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面貌。

社会生产结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整合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社会基本矛盾不是自发地发生作用的,它是通过人们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人们的实践活动首先改变社会的生产结构,进而改变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社会生产结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整合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这一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平台,是传递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中介环节。社会生产结构既包括生产力的结构,又包括生产关系的结构,还包括它们之间发生作用的中介因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其性质和结构的变化,首先要求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结构发生变化,而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结构的变化,进一步要求上层建筑的性质和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生产结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生决定作用的基础条件,社会生产结构的改变,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改变,必然要求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其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方式发生改变。在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作用的过程中,社会生产结构是其中最基础的条件。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其反作用的方式是由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的,它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其实就是对社会生产结构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国家和政府通过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服务于经济基础,指导和引导生产结构的变革和调整,协调各类产业、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社会生产结构是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对象,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是上层建筑产生相应的反作用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把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传递给生产力的中介环节。在由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层层反作用中,社会生产结构也是其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在现代社会中,上层建筑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凸现出来,发展科学技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和政府的最主要的职能之一。

【注释】

[1]俞吾金:《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

[2]鲁品越:《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商逾:《论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及实现方式》,载《理论学刊》2003年第1期。

[4]鲁品越:《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5]杨信礼:《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结构》,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6]贾高健:《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五种主要机制探析》,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

[7]商逾:《论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及其实现方式》,载《理论学刊》2003年第1期。

[8]杨信礼:《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结构》,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