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

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再度复兴的伟大业绩所一再证明了的客观事实。归根结底,也就是中国文化或中华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应当说,这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复兴所迈出的最坚实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_东方智慧与现代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因为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里,他对民族复兴与文化繁荣的相互关系作出了极其深刻地阐述,并将文化的繁荣和兴盛看成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其实,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来看,中国文化或中华文明的复兴始终是民族复兴这一伟大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前提。因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始终伴随着中国文化或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复兴。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再度复兴的伟大业绩所一再证明了的客观事实。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中国,曾经是强大、强盛、自尊、自信而又令世人仰慕的中国。且不说先秦时期那些辉煌灿烂的历史遗迹。仅就秦汉以后而言,由于大一统封建帝国的确立,四海一统,大道同一,大大推进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全方位发展,遂使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威震四海,雄视天下,在世界文化和文明史上,引领风骚,彪炳史册。所谓“道风儒骨”、“大气开明”的“汉唐雄风”和“汉唐盛世”,不仅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荣誉和功利,而且也使近现代炎黄子孙莫不为之振奋,从而成为鞭策和鼓励他们反抗外敌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复兴中华文明、重建中国文化的巨大动力。

然而,曾几何时,强汉盛唐的光荣,却被近代丧权辱国的耻辱所取代,往日的辉煌也一并成为灰飞烟灭的记忆。宋明以后,由于落后生产方式的惰性逐步加强,由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其保守封闭性的一面占据上风,以及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的桎梏日显沉重,致使中国社会开始走向衰败,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清王朝后期在政治统治方面的异常严酷,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极端无能,在文化政策方面的死守旧道,都充分显示了王朝末期“气数已尽”的种种痼疾。以鸦片贸易为前导、以洋枪洋炮为后盾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军事侵略、文化侵略,正是在清王朝长期积贫积弱的情况下接踵而来。由此,割地赔款,开放门户,任人宰割,丧权辱国的民族悲剧也就在神州大地不断上演。这是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及其腐败无能所必然导致的严重结果,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民族和文化复兴的伟业中所永远难忘的奇耻大辱和刻骨铭心的文化记忆。

综观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民族和文化复兴的历史,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社会一直面临着以古今矛盾和中西碰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冲突,即中国社会如何从贫穷走向富强、从传统走向现代,亦即如何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问题。归根结底,也就是中国文化或中华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正是在这期间,西方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而其中最具历史影响且最有冲击力的主要是以下三次:

第一次是鸦片战争导致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而导致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诸列强不平等对待中国所导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而引起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转换;第三次则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再次涌入,在彻底批判和清算“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抵制“全盘西化”和“精神污染”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积极主动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进而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经济和新型文化的发展道路。

以上三次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因其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的根本不同,其必然造成的后果和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也就完全不同。如果说,其中的前两次冲击,是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强行轰开中国国门,用其强势的军事和文化力量对中国进行侵略和袭击,以达最后灭亡中国的政治目的。那么,这种侵袭的必然后果只能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造成极度地摧残,也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但第三次中西文化的对阵,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它是在平等互利、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主动进行的一次跨国界、跨文明的文化交流新尝试,旨在积极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熔铸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

为什么在前两次的中西对阵中,中国传统文化因抵挡不住西方文化的进攻而败下阵来,犹如鲁迅先生所说只能让自己躲进草丛,舔干身上的血迹,准备再去战斗。而第三次中西文化对阵,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情况,不但是在平等友好、互惠互利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且,作为一个正在发展的新兴经济实体的中国,又主动将自己融入全球化的经济大潮之中,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感受经济一体化的跳动脉搏

这是因为新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必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开辟出无限广阔的道路;也是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中华文明的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增添了勃发的生机和催进的活力。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在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险阻,历经近3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文化复兴的新的成就。

近30年来,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无论是在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提高素质,增强活力方面,也无论是在培育凸显中国文化特色的软实力体系方面,都作出了突出成绩,为中国和平崛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智力保证;各种跨越国界、跨越区域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诸如丰富多彩的“文化周”、“文化年”的举办和开展,为坚持独立自主和全方位和平外交,推进各国之间多方面交流合作,铺平了道路,从而也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应当说,这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复兴所迈出的最坚实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展望未来,我们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我们面临的挑战也同样是前所未有的,因而,文化复兴的路程依然很长很长。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正在强力地促进着世界文化格局,向着多元共生共荣、优势互融互补的新型架构发展变化,中国文化的生态平衡也将向着现代形态不断倾斜和转变,其文化传统的严格界阈亦将逐步地被冲破,代之以新的更富时代性的人文内涵。这就是说,当今经济的全球化浪潮已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人文生态环境,同时也衍生出诸多新的人文现象和人文思潮需要我们去考量、研究和认真对待。因此,中国文化的发展就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诠释与总结上,而要就新世纪人类所面对的新的人文现象和人文思潮迅速作出理性和科学的反应。

另一方面,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在我们民族文化内部,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摧残破坏,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出现某种程度的“崩解”和“断裂”。这是需要我们特别引起关注的深刻教训。

综观世界风云变幻和普世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向,要完成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首先,就要实现中国文化的繁荣兴盛。在当今世界,对人文现象的关注,对人文因素的关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思潮和重要倾向。20世纪以来,人类一方面正以超越自然空间的种种手段建构着无与伦比的文化系统(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又从纷繁复杂的人文现象和人文因素中重新发现人类自己的创造伟力,已经造成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而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能不迫使人类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自己的欲望奢求和价值观念更新变迁的新的途径。

这就是说,对人的人文关怀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对人的生命家园和精神家园的真实守护和关爱。因为人的生命家园是靠地球生物圈,即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来维系的;而人的精神家园则是依靠族群文化圈,即传统的民族文化系统来维持发展。这样,关爱自然、关爱生命、关爱文化、繁荣文化,就是对人的最大关爱,也是人文关怀和人文思想所应包含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的繁荣复兴,更应在这些方面作出显著成绩。因为“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道家的生态智慧和“崇俭去奢”的思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的优良传统,都应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新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的繁荣复兴,还要在守护和建设生命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同时,大力加强体现核心价值的主流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和谐文化的建设,以增强凝聚力,增强吸引力,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培育现代文明新风。为此,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推动文化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应当说,这是繁荣文化、复兴文化的必由之路。

其次,要完成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要实现多种文化的交流合作。人类自进入2l世纪以来,所共同面临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显得更加复杂。文化因素将在新的世纪里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不同民族的语言虽然各不相同,但其心灵情感却是相通的。不同民族的文化虽然千姿百态,但其合理的内核却是相同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因为各民族的不同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人类进步曾经作出贡献,应该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开展广泛有益的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应对人类所面对的种种新的情况。

当前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正在进一步促进着世界文明和多种文化的交流对话。应当说,21世纪将是世界多种文化相互对话的时代,其显著的特征和效应就是世界人文资源的共享,人类多元文化将在比较、融会、批判、汲收中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所以流行的所谓“文明冲突”论并不全面,因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要求不是搞“文明冲突”,而是必须开展全球合作。因之,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都应受到尊重。各国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不应成为相互指责或干涉内政的借口。应当在相互谅解相互包容中开展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以建立多元文化之间的友好信任和相互合作。

我们必须紧紧地抓住并利用这一大好机遇,积极开展跨国跨界和跨越文明的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让中国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和容易为世人所接受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从而更快地走向世界。这是中国文化繁荣复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应该认真对待。

最后,要完成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要实现普世文化的融会互补。这里所说的普世文化或普世文明,并非是说,全球范围只有一种文化或一种文明,而是多种民族文化或多种不同文明的共生共荣,和平共处。这是全球多种文明和多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那种认为普世文明或普世文化最后必然走向完全趋同,甚至只有一种强势文明或强势文化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其实,一些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者就是坚持这种看法,其目的无非是以此作为坚持对外扩张的借口。

但是,文化的发展并不完全绝对地排斥文化趋同或文化趋异现象的发生。这是因为,多种文化或多种文明通过交流合作,可以达到相互汲取外来文化或现代文明中有益营养和有利元素,加以融会整合,以补己之不足。这也是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先在儒道互补,后在中西互补中不断求得新生和发展的。在当今新的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中国文化更应通过多种文化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合作,以诚恳虚心的态度,更多的学习和汲取外来文化中的有用成分和现代元素,加以融会整合,以便形成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新型文化模式,使中国文化能够尽快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新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