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港口建设的三个功能区

宁波港口建设的三个功能区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推动港口、产业、城市的融合互动发展,以港口为纽带、带动城市与产业发展,形成“港即是城”、“城即是港”的港城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有宁波特色的新型港口城市形态。促进信息技术在港口的广泛应用。增强港口服务功能。打造有宁波特色的保税港区。高起点加快梅山保税港区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把梅山保税港区打造成集临港制造、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于一体的自由贸易区。大力发展“港口联盟”。
促进港口_2010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集

一、促进港口、城市、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港口、产业、城市的融合互动发展,以港口为纽带、带动城市与产业发展,形成“港即是城”、“城即是港”的港城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有宁波特色的新型港口城市形态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为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和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依托

构筑新的沿海发展带。加快城市空间向沿海推进,壮大、延伸杭州湾南岸滨海线,做好与舟山的对接,并结合象山湾跨海大桥以及沿海第二条高速公路修建构筑新的沿海发展带。

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在重点向东、向北发展的同时,启动中心城市的西延和南伸。加快宁波东部新城、南部新城、北仑滨海新城、镇海新城和杭州湾新区等城市重点核心区域的建设。

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依托城市功能区块建设,着力培育物流枢纽、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和总部经济功能,加快成为长三角的高端服务业基地和创新产业集聚区。增强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生活居住功能。

(二)转变港口功能,促进宁波港由货物运输中心向集国际商品、资本、信息、技术于一身的资源配置型枢纽港转变,使港口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为城市发展服务

提升港口物流对城市产业的支撑度和贡献率。统筹发展港口物流市场,抓住国际物流与中转物流两个主体,优化本地、国内及国际市场结构,拓展发展空间;从海港、空港和铁路的角度进行立体融合,建立完善便捷畅通的集疏运网络体系;鼓励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港口物流企业。

促进信息技术在港口的广泛应用。加快谋划港航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港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融入电子口岸平台,重点建设港航信息指挥中心、数字港航、港口码头视频监控系统、港口设施经营及港口设施保安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港航公共服务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增强港口服务功能。发展航运代理、航运交易、航运咨询等相关服务,建立港航企业集群、航运市场要素活跃、配套服务完善的航运综合服务区;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提升国际结算、外汇交易、金融服务功能,争取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积极开发适合港区发展的技术研发、融资辅助、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建设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化中介服务平台;建立适合港区主要人群需求的居住、餐饮、旅游、休闲、商务功能区。

(三)促进临港产业集聚升级,增强港口的带动力、辐射力和竞争力,促使城市产业空间重组和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改善,为加快打造现代化国际强港和加快构筑现代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港口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带动力较强、产出效益较高的临港制造业与临港服务业,以重大关键及成套设备、数控装备、船舶修造等为重点,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产业集聚化、市场国际化发展;延长临港产业链,在港口的装卸、转运功能基础上,积极发展航运、贸易、保税等延伸功能,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持的临港产业群优势,打造宁波临港工业的核心产业区。

打造有宁波特色的保税港区。充分发挥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和梅山保税港区等多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功能、区位优势,探索具有宁波特色的“自由港区”建设模式。高起点加快梅山保税港区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把梅山保税港区打造成集临港制造、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于一体的自由贸易区

打造绿色港口。把加快打造国际强港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有机融合在一起,建设高度生态文明的港口。做好布局规划和工程设计工作,优化港区布局和码头设计,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换乘”;优化节能减排激励约束制度安排,使低碳排放成为港口企业的约束性指标;鼓励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成果新工艺。

(四)推进港口战略协作,加快从单体港向组合港转变,打破区域限制,根据港口群的自然属性和经济规律来整合港口功能,形成一个功能互补、利益共享、相互协作的现代化组合港

大力发展“无水港”。采取优惠政策,如减免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收费等政策,立足浙江,开辟江苏、江西等外贸货物来源渠道,扩大港口腹地。依托现有金华、义乌、绍兴、余姚及衢州5个无水港,延伸港口职能,不断扩大港口腹地,实行有水港与无水港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港口联盟”。加快推进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进程,两港域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品牌、统一管理;加快建立与嘉兴、温州、台州等省内港口的长期互利合作机制;加强与上海港、苏州港、南通港等港口的合作,共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立更多更密集的国际直达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