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市智慧农村建设指南(试行)

北京市智慧农村建设指南(试行)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2015年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重点工作》和《2015年农业领域专项转移支付整合资金考核办法》的通知文件要求,智慧乡村建设被分别列为2015年农业领域和农业农村信息化重点工作。建设指南主要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乡村治理以及社会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对智慧乡村建设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并结合当前北京市农村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指导性的建设指标,郊区各区县根据试点村庄实际情况组织实施。
北京市智慧农村建设指南(试行)_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研究

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协调发展和“互联网+”行动的要求,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已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北京市出台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智慧乡村”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基于互联网的思维与技术,以智慧的理念来治理农村,以智慧的方式来发展农村,以智慧的手段来建设农村,对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2015年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重点工作》(京政农发〔2015〕4号)和《2015年农业领域专项转移支付整合资金考核办法》的通知(京政农发〔2015〕6号)文件要求,智慧乡村建设被分别列为2015年农业领域和农业农村信息化重点工作。为进一步指导各部门、郊区各区县有序开展智慧乡村试点建设工作,加强工作统筹,特制定本建设指南。建设指南主要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乡村治理以及社会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对智慧乡村建设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并结合当前北京市农村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指导性的建设指标,郊区各区县根据试点村庄实际情况组织实施。

(一)智慧乡村概念

智慧乡村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为依托,运用“互联网”的思维,通过对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农村自身资源的高度优化配置和协同开发利用,全面服务于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和社会服务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发展形态。

(二)目标与功能

1.建设目标

智慧乡村的本质在于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和同步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和必然趋势,其目标是通过农村生产、管理、服务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科技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实现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生态宜居的协调发展。

2.实现功能

通过智慧乡村试点建设,有效提升试点村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农村产业发展智能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础设施层面:实现村域内主要地区网络覆盖;实现政务网络和互联网宽带接入;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全覆盖;提升宽带接入互联网的农户家庭比例和智能终端拥有率。

生产经营层面: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生产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实现从生产到仓储、配送、质量追溯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产销信息对接,发展在线交易,提升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塑造和宣传产品品牌。

乡村治理层面: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党建、村务管理的现代化、精细化水平,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有效管理;加强村庄人口、土地、财务、档案等基础情况的信息化管理;提升综合治安的保障能力;加强党务、村务、财务公开。

公共服务层面:依托信息技术,提高农村人口计生、民政优抚、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服务水平。

(三)建设内容

智慧乡村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生产经营、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四大体系,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基础设施体系

在村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进光纤入村,加强农村通讯基站建设,完善网络覆盖程度,有效改善试点村庄存在的网络带宽不足、传输信号不稳等情况,为农民生产生活与村委会日常办公提供便利、快捷的网络基础环境;推动农村广电网络向高清交互式数字电视网络改造;推进各种智能终端在村庄的普及与应用,实现通过智能终端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信息服务;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与应用能力。

(1)网络基础设施

①宽带网络。覆盖试点村庄的光纤宽带网络,显著提高农村家庭用户和企业、单位的宽带接入能力,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超过10兆,村委会和重点企业宽带接入能力超过30兆;提升政务外网接入能力;推动重点区域无线网络建设工程,在重点村庄的生活区、村委会办公区、重点企业办公区、重要交通枢纽、重点旅游景区和主要公共场所等区域提供免费无线接入服务。

②通信网络。加强试点村庄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提高农村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和信号传输质量,逐步在农村地区建设4G移动网络环境,鼓励广大农民使用4G通信网络。

③广播电视网。升级改造农村广播电视网络,逐步实现农村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网络接入,为村民家庭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广播电视服务。

(2)智能终端

鼓励农村家庭购买和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生活终端,推广视频监控、环境监测及自动化控制设备等智能感知终端的应用。

2.生产经营体系

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通过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加强种植养殖业休闲旅游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传感监控设备、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实现对日常生产经营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利用网站、电商等平台实现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和网上营销,有效促进涉农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规范日常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塑造产品品牌,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建设内容分为种植养殖与休闲观光农业两个部分,具体包括物联网监控、生产经营管理、休闲观光农业管理、电子商务四个方面。

(1)物联网监控

建设物联网监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涉农企业提供空气温湿度、土壤、病虫害等智能温室环境监测与自动化控制服务和大田农情监测服务,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农作物生长环境。基于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对大棚、产业园区等生产场所行实时监控,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借助二维码等相关信息技术,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对果蔬、禽肉等农产品的产地来源、生产周期、流通过程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消费者提供查询验证服务。

(2)生产经营管理

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技术为涉农企业提供生产模型、种养殖记录、成本、社务、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管理功能,将信息化应用扩展到涉农产业的全产业链,有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风险抵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休闲观光农业

通过视频、传感器等设备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提供实时的物联网监控,实现对生产环境和园区整体环境的安全监控;通过建设经营管理系统实现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日常运营、成本、人员、社务、游客信息等内容进行管理,提高休闲观光农业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4)电子商务

通过网站、微店、与电商平台对接等信息化手段宣传农产品品牌,拓展网络销售渠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涉农企业的品牌推广,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促进农产品的销售;通过销售系统实现对订单、成本、收入的核算管理,为涉农企业日常营销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支撑。

3.乡村治理体系

应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乡村治理平台,实现人口、集体资产、土地资源、治安综治、财务、档案等日常村务工作的电子化与信息化,促进党务、村务公开的及时与透明,提高基层乡村治理的科技化水平。

(1)基层党建管理

利用已有基层党建管理信息系统,为支部建设、组织关系管理、党费收缴、党员活动、党内帮扶等农村基层党建业务提供信息化支撑,实现远程视频教学、资料下载、信息查询等功能,助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2)村务管理

通过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集体资产、治安综治、财务等日常村务工作的管理。

①集体资产管理。应用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对农村集体资产进日常管理,提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水平。

②治安综治。建设治安综治视频监控系统,加强视频监控网点布设,实现对村内的主要道路、活动地点和村口的全方位实时监控,与网格化乡村治理系统协调管理,实现联动管理,提高村庄治安综治水平。

③财务管理。建设或利用已有财务管理系统,实现对农村集体财务、村委会收支资金、会计核算票据账套等财务内容的电子化管理,并准确、自动汇总相关农村集体经济数据,便于数据报送与信息公开。

④文书档案管理。实现村庄各类工作材料、档案、有关文件的纸质与电子化并行管理。

⑤党务、村务公开。梳理民主选举结果、集体资产经营状况、集体分红等村务公开信息资源目录,利用多种形式,实现党务、村务信息公开的电子化和透明化,提高农村基层民主监督能力。

⑥村级网站建设。通过建设村级网站,宣传展示村情村貌,产业特色、推广产品、树立品牌。

4.公共服务体系

整合信息资源与服务渠道,通过建设或应用已有的信息系统,为农民提供包括人口计生、房屋管理、民政优抚、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科技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服务,实现服务者日常工作的电子化与信息化,提高服务能力,加强与成熟互联网平台的对接,缩小城乡社会服务差距,使农民充分享受到融合、丰富与便捷的社会公共服务。

(1)人口计生

通过已有的人口计生管理系统实现对农村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个人基础数据的电子化管理,并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实现对准生证、独生子女证、再生育等证件的电子化办理;实现对病残儿医学鉴定、独生子女伤残扶助金等相关申请资料的电子化登记和报送。

(2)房屋出租

实现对农村房屋出租信息管理和房屋出租业务办理的信息化。

(3)民政优抚

实现对农村复员军人、贫困家庭、残疾人等相关民政优抚业务进行电子化管理。

(4)社会保障

实现入保登记、保费报销等农村社会保障业务的电子化管理,为村民提供网上查询和咨询服务。

(5)劳动就业

为农民建立电子简历,登记就业需求,动态掌握农村劳动力数量、就业意愿等数据;与就业单位、招聘网站实现对接,获取最新招聘信息,为农民和招聘企业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专业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

(6)科技教育

整合涉农科教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涉农科教信息的网上查询以及课件浏览,视频播放,资料查阅、下载等远程教育服务,使农民共享科教资讯、技术资料和相关培训资源,提高农民的科普知识和能力。

(7)便民生活信息服务

应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与成熟的社会化平台对接,为农村农民提供饮食、生活、休闲、文娱等综合的日常资讯和便捷服务;实现水、电等基础能源供给的网上服务渠道;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四)建设原则与方法

1.建设原则

(1)实效性

坚持以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需要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村庄特色,因地制宜开展智慧村庄规划与建设,突出应用,注意做好运行与维护,确保实效性。

(2)共享性

充分利用市、区县、乡镇、村已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建设成果,加强与成熟互联网平台对接,注重应用中的数据积累、处理、分析与共享。

(3)创新

积极探索智慧乡村创新发展模式。突出农村各级组织的主体作用,鼓励基层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互联网向农村传统产业、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加速渗透、融合发展;发挥企业主导作用,鼓励互联网企业和其它创新主体投入智慧乡村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不断涌现,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农村群众生活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

2.建设方法

(1)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由市农委、区县农委统筹,建立市、区县、乡镇、村、涉农企业,以及横向部门间的工作联动机制。注重整体规划,挖掘基础共性指标,注重发挥平台的整体功能和服务效能,注重经验交流,协调推进智慧乡村试点建设。

(2)注重基础调研和需求分析,提升应用实效

树立需求驱动、应用导向的智慧乡村发展理念,加强基础调研,摸清试点村庄基本情况、特色产业、问题难点和发展需求,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加以分析,提出融合创新发展的方案,采取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策略,稳步推进智慧乡村建设。

(3)强化工作协同,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与各部门的业务协同,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对接成熟互联网平台,集约化开展建设。积极调动市场资源,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到智慧乡村的建设与运营,探索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加强项目的运行维护,探索长效运行机制。

(4)合法依规,提高工作规范性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相关法规,按照项目闭环管理的要求,组织实施智慧乡村项目的建设与应用;遵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标准,提高建设规范性;按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要求,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五)参考评估指标

北京市智慧乡村建设参考评估指标分为基础设施、乡村治理、生产经营和公共服务四个部分,其参考评估指标分别如下。

1.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部分主要包含基础网络和智能终端两个部分,其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其中4个约束性指标,5个预期性指标)。详细指标项如表6-3所示。

表6-3 智慧乡村基础设施参考评估指标

续表

2.生产经营

生产经营部分主要包含农业种植、养殖业与休闲观光农业两个部分,其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其中10个约束性指标,8个预期性指标)。详细指标项如表6-4所示。

表6-4 智慧乡村生产经营参考评估指标

续表

续表

3.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其中4个约束性指标,4个预期性指标)。详细指标项如表6-5所示。

表6-5 智慧乡村乡村治理参考评估指标

续表

4.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6个约束性指标,9个预期性指标)。详细指标项如表6-6所示。

表6-6 智慧乡村公共服务参考评估指标

续表

注:预期性:是一种指导、导向、预期可完成的指标;
约束性: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是必须完成的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