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和要求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和要求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结合曲靖实际制订改革方案,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动力、激发新活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一大亮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规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和要求_曲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颁布后,中共云南省委随后制定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中共云南省委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等系列文件,明确了云南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结合曲靖实际制订改革方案,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动力、激发新活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和部署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1.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一大亮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规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释放改革红利,着力改善民生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要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促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打破利益固化的制度藩篱,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公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改善民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因此,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产权和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主要包括三大方面: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5.加快农村综合改革

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作用。

2.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

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3.发展基层民主

畅通基层民主渠道,健全基层民主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保障基层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

4.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关键是有效的政府治理,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实现职权法定、行为法定、程序法定、责任法定,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治理逐渐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迈向“公共管理”,把政府职能转向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5.建设法治国家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2.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在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全面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理顺出资人管理体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坚持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提升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按照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

4.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引入竞争机制,改变公共文化服务由文化事业单位独家包办的状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经营性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产品服务。

5.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创新文化企业“走出去”模式,实现产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双轮驱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国外文化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人文交流项目,实现包容性发展。

(四)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社会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社会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导致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已经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实现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创新,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和源头治理。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类社会组织快速增多。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有49.2万个,备案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近40万个。但是,目前我国社会管理中“政”“社”不分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组织发育不足、活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针对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治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3.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对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困境和阻力要有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激化,矛盾明显增多,已经不能回避,这就要求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表现在: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突出,报复社会的恶性案件和极端事件有所增多,信息网络管理任务十分繁重,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日益猖獗。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国家安全等在内的公共安全体系,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

(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2.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3.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鉴于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系统性、协调性、专业性非常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二、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推进云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要求

2013年12月27日,中共云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云南实际出发提出了69项改革任务。决定成立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工作的总体谋划、统筹推进、组织协调、督促落实。2014年12月29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7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云南省委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云南未来6年每一项重要改革举措的目标任务、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省级相关单位、各州(市)先后启动了经济体制、开放型经济体制、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卫生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纪检监察体制等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

(一)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健全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加快建设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及技术、产权、资本、人力资源、土地等要素市场,实现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再进行不当干预,重点规范市场主体价格行为;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全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新模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争取云南被列为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省,探索建立“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运营机制。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市场引导、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机制,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健全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三)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布局、同步建设、联网共享城乡基础设施,完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医疗设施城乡共享机制,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科学编制全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同城化和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步伐,推进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县城、特色小镇建设;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创建节约集约用地山地城镇化机制,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农民进城权益保障,创建农民融入城镇的制度环境。

(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省份纳入国家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发挥好战略基地和支点作用。深化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开放合作,扩大对西亚、非洲的开放。创新沿边开发开放新模式,加快建设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持续推进中(国)越(南)河口—老街、中(国)老(挝)磨憨—磨丁跨境合作区及临沧等边境经济合作区、红河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发展沿边自由贸易区。加强省际区域合作,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动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

(五)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创新,健全和完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实现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和修订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性自治条例,健全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机制,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完善民族和宗教工作机制,推进宗教事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激发基层群众自治活力,保证群众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民主权利。

(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建设民族文化强省

弘扬以“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为核心的云南精神,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进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打造专业文化市场和产品交易市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古籍合理保护开发机制,加强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云南民族文化对外交流新机制,提升文化软实力。

(七)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制定综合改革方案,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公共投资促进就业机制,建立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协调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途径,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深入实施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进一步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完善基本养老保险金省级统筹,研究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探索创新养老方式,完善养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研究将老年长期护理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

(八)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培育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政社分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和信访工作制度。健全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论证等民主决策程序,以制度创新提升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藏区维稳长效工作机制,完善我省国家安全体制,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维护边疆稳定,建设平安云南。

(九)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建设美丽云南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研究制定全省不动产登记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活化使用权,保障收益权,激活转让权的资源管理机制,加快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严格生态红线管控,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禁止开发区域为支撑的全省“三屏两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完善生态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有利于自然保护区、主要水源涵养区、生态脆弱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十)切实加强领导,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省、州(市)、县(市、区)分别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行政区域内改革工作的总体谋划、统筹推进、组织协调,狠抓贯彻督促落实。强化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向服务转移,工作方式向服务转变。建立完善人民主体和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重要作用,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全面深化改革正能量。

三、贯彻落实中央和云南省委改革部署,推进曲靖全面深化改革

贯彻落实中央和云南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和部署,2014年5月15日,中共曲靖市委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曲靖全面深化改革做出具体部署和安排,标志着全市拉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市、县(市、区)党委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履行起对改革的领导、督促、检查责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前发展。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全面深化其他各领域改革具有牵引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的突破口。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施意见》从市场经济主体、市场经济规则、政府职能转变、农村综合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开放型经济体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全面部署。

建立市场经济主体,必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扶持非公经济发展;健全市场经济规则,要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市场准入机制、市场价格机制、创新金融市场、建立用地市场。转变政府职能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和财税体制,改进产业发展调控方式和产业升级驱动方式,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能。农村综合改革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机制。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要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促进经济交流合作与交流。

(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施意见》要求从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创新、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健全发展基层民主制度等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深化行政执法体制、积极稳妥推进司法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法治配套改革机制等方面建设法治曲靖;从强化权力制约监督、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健全改进干部作风常态化机制等方面建设廉政政治。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强力支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曲靖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实施意见》要求从改进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四)推动社会事业改革,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全面生活改革的目的是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实施意见》高度重视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制度创新,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广大市民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五)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平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备条件,也是全面小康题中的应有之义。《实施意见》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统筹社会治理全局,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要求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实现政社分开,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要求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降低社会稳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要求健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网络安全等公共安全体系。

(六)构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美丽曲靖

曲靖市地处珠江源头,又是云南重要的工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非常艰巨。《实施意见》强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研究制定自然资源不动产登记实施办法,加快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要加快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禁止开发区域为支撑的全市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严格生态红线管控;注重完善生态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