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技术认识论在科学技术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技术认识论在科学技术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技术认识论是上述一般认识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这种观点的流行,使得人们忽视了技术认识论的研究,或者否认技术认识论在技术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着眼于“改变世界”,是科学技术哲学的根本宗旨。技术认识是科学技术认识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半。这也就说明,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一起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基础研究为扩充人类科学知识而工作,同时为新技术的发明、创造提供理论基础。
技术认识论在科学技术哲学中的基础地位_当代科学技术哲学

四、技术认识论在科学技术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1.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共同构成了统一的科学技术认识论

我们知道,一般认识论或哲学认识论早已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发。马克思指出,一个思维的逻辑运动包含了两条方向相反的道路,即“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32)。他还说:“后一种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33)列宁指出:“‘自在之物’向现象、‘为我之物’的简单明白的转化,这种转化也就是认识。”(34)他还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35)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思维行程的具体再现”或“精神上的具体再现”,“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36)。这就是哲学的“全部认识论”。

科学技术认识论是上述一般认识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其中,科学认识属于一般认识论中“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阶段,科学认识要解决的是如何从观察、实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问题,是揭示自然现象本质及其背后的原因,即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认识属于一般认识论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的阶段,技术认识着重于对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认知过程、结果及其评估的探讨、研究和对技术应用的后果进行哲学的反思,即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有一种广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科学是实现从实践向理论的飞跃,即由物质变精神”;“技术是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即由精神变物质”。这种观点的流行,使得人们忽视了技术认识论的研究,或者否认技术认识论在技术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虽然,科学活动就其直接目的而言,不一定有直接的实用目标,其直接目的就是认识世界,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对世界各种现象做出解释和说明,但是就科学认识(科学发现和科学检验评价)活动过程来说,是一个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并不能把科学认识过程只看成是“第一个飞跃”。一般来说,技术认识活动有比较明确的实用目的,但是同样也不能简单地把技术认识活动和过程说成是“科学的直接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二个飞跃”,而是一个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37)

2.技术认识体现了“改变世界”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8)著名航空航天工程师塞厄道·卡尔曼也曾指出:“科学家发现已经存在的世界;工程师创造从未存在的世界。”(39)着眼于“改变世界”,是科学技术哲学的根本宗旨。科学技术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自然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因此,科学认识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不是“认识活动的终结”,只是为技术认识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能,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技术认识是科学技术认识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半。一方面,“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0)。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41)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2),只有通过技术认识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才能展现出来。

3.技术认识为研究与开发(R & D)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

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相互联系和统一体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从科学理论到工程技术实践的飞跃,实际是科学上的发现和技术上的发明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这也就说明,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一起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简称“研究与开发”)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

根据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科学技术统计工作手册》的界定,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缩写为R & D)是为增进科学技术知识积累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三个部分组成。基础研究一般是指没有特定目的的,为获得关于现象和观察事实的原理及规律所进行的理论性、实践性的研究,它以探求知识为目标。基础研究为扩充人类科学知识而工作,同时为新技术的发明、创造提供理论基础。应用研究是指运用基础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获取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等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原理所进行的研究。应用研究具有较鲜明的特定目的。试验开发是指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去创造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以进行实质性的技术研究活动。它的目的性更为鲜明,它不只是强调科学知识领域的探求和发展,而突出强调的是知识的转化,形成知识的实际运用。

研究与开发的三个部分内容不同,各有其侧重点,但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整体。随着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发展,三者之间的界限已经不那么严格和分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了。

【注释】

(1)《判断力批判》中使用的“判断力”,主要指一种主体先验的认识和审美能力。它等同于“反思判断力”(Reflectirende Urteilskraft),是为已给定的特殊事物去寻找普遍规律的主观能力,即是对个别事物表示主观态度的一种情感性的判断能力。

(2)Friedrich Dessauer.Streit um die Technik.Frankfurt,1956.p.164.

(3)Friedrich Dessauer.Streit um die Technik.Frankfurt,1956,p.234.

(4)M·邦格:“技术的哲学输入和哲学输出”,载《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4年第1期,第60页。

(5)M·邦格:“技术的哲学输入和哲学输出”,载《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4年第1期,第61页。

(6)张华夏、张志林:《技术解释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7)P.A.Kroes.Technological Explanations :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echnological Objects.Technè,1998,3(3),p.11.

(8)P.A.Kroes.Technical Functions as Dispositions :a Critical Assessment.Technè,2001,5 (3),p.1~16.

(9)P.Brey.Philosophy ofTechnology and Social Constructivism.Societyf orPhilosophy& Technology,Vol.2,No.3~4,1997.

(10)转引自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58页。

(11)安东尼·古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

(12)转引自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58页。

(13)关于规则与规律的区别,我国著名学者李伯聪作了精当的分析,请参见他所著的《工程哲学引论》,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238页。

(14)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22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16)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32页。

(17)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438页。

(18)当然,属于科学方法范畴的实验方法亦有显著的可操作性。以P·W·布里奇曼为代表的操作主义(operationalism)根据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新发现,甚至提出,概念是通过一定的实验即操作方法得到其定义的;离开其操作方法,概念便没有任何意义。

(19)J.Dewey.How We Think.Boston :DC Health and Co.,1911,p.11~12,72~77.

(20)A.D.Hall.A Methodology for Systems Engineering.Toronto,London,New York :D.V.Nostrand Company,INC.,1962.

(21)张华夏、张志林:“科学技术划界与技术认识论”,载《工程·技术·哲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22)Carl Mitcham.Types of Technology,in P.T.Durbin (ed.):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Greenwich,CT :JAI Press,p.229~294.

(23)R·劳丹:“技术和科学中认识的变化”,载《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9年第4期,第44页。

(24)同上书,第44~45页。

(25)M·邦格:“技术的哲学输入和哲学输出”,载《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4年第1期,第58页。

(26)J.C.Piatt.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 Founda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New York :Seven Bridges Press,2000.

(27)D.Allchin.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and the Technology of “Thinking about”.Techne.Vol.5,No.2,2000.

(28)陈文化、刘华容:“技术认识论:技术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载刘则渊、王续琨主编:《工程·技术·哲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29)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75~76页。

(30)H·P·里克曼:《理性的探险》,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页。

(31)Mox Horkheimer.Eclipse of Reasen.New York.The Seabury Press,1974,p.3.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33)同上书,第19页。

(34)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35)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3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

(37)彭纪南:“工程技术哲学与技术认识逻辑”,载《工程·技术·哲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6页。

(39)Louis L.Bucciarelli.Engineering Philosophy.Delft University Press,2003,p.1.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6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5页。

(42)同上书,第37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