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

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月底井冈山根据地失守,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在此期间,井冈山军民仍然坚持斗争。井冈山根据地的继续发展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两块根据地的合并,进一步增强了红军和苏维埃的力量。由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苏维埃区域组成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也称中央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_江西导游

七、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部队来到井冈山,改造了袁文才、王佐的部队,发动群众,先后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等县级红色政权,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1928年4月25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部队到达井冈山下的宁冈砻市。4月28日,毛泽东在龙江书院会见朱德,完成著名的“井冈山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两军会师后,成功地粉碎了湘赣两省敌军的第一次、第二次“会剿”,发展了党组织,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

1928年12月14日,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由平江起义部队改编的红五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根据地的日益壮大引起反动势力的恐慌,蒋介石立即部署对井冈山的第三次“会剿”。面对严峻的形势,1929年1月4日,红军召开柏露会议,与会者一致赞同毛泽东提出的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的策略,实行“围魏救赵”。由彭德怀率领红三十团和三十二团防守井冈山,红四军大部出击赣南去吸引敌人,返身从敌后进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月底井冈山根据地失守,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彭德怀率领部队转移赣南,于4月1日在瑞金与红四军重新会合。在此期间,井冈山军民仍然坚持斗争。1929年2月,王佐率队伍收复了井冈山根据地,何长工、李灿率领的红军队伍也先后收复了宁冈县的大部地区。4月底,红五军在彭德怀、滕代远的率领下,经过20天的拼杀,重上井冈山。井冈山根据地的继续发展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泽东在吉安陂头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红四军、红五军军委,赣西、赣南特委联席会议,史称“二七”会议。根据会议的决定,将两个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原湘赣边界特委管辖的区域由赣西南特委下辖的西路行委管辖。至此,井冈山斗争历史结束,湘赣边界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

井冈山斗争期间,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始形成。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光辉著作,从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经验,指出了根据地建设的正确策略,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政权理论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1927年8月,方志敏回到家乡弋阳,着手发展党组织和进步群众团体。此后,方志敏与黄道、邵式平等人共同筹划、组织武装起义。11月,方志敏在弋阳九区的窖头村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窖头会议”。会议制定了宣传大纲,提出了武装起义的纲领,成立了起义指挥部,方志敏兼任总指挥。1927年12月10日,声势浩大的“弋横起义”爆发了。起义爆发后,驻守南昌的国民党朱培德部与地方反动军队迅速向革命区域大举进攻。在强敌进攻下,起义指挥部所在地葛源失陷,持续两个多月的“弋横暴动”遭到严重挫折。“弋横暴动”失利后,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及时总结教训,立即着手建立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磨盘山为中心的弋横(弋阳、横峰)根据地。

弋横根据地的建立,使敌人极度恐慌,反动军队就发起了更大规模的进攻。著名的“方胜峰会议”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于1928年6月25日在磨盘山上的方胜峰召开。方胜峰会议是闽浙皖赣中共党组织由游击战争转变到创建红军与苏维埃政权的关键。会后,敌人的“会剿”被打破,弋横根据地得到初步巩固,土地革命军发展为正式红军,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第十四团”。弋横暴动后,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由弋阳、横峰、德兴发展到贵溪、余江、万年、铅山、上饶等县。为了加强中共党组织对根据地的统一领导,1929年2月底,第一次中共信江代表大会在弋阳九区召开,正式成立了信江特委。1929年10月1日,信江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任主席,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0年初,赣东北红军独立第一团在军委主席方志敏的领导下迅速壮大。在此基础上,1930年7月22日,红十军在江西乐平成立,军委书记为胡庭栓,军长为周建屏,下辖三个团。同月,遵照中央指示,赣东北特委和信江特委合并,成立新的赣东北特委,中央又将闽北革命根据地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两块根据地的合并,进一步增强了红军和苏维埃的力量。

1930年11月开始,蒋介石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数次全国性“围剿”。在正确的战略方针指引下,赣东北红军连续取得了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但是,1931年7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的干扰,赣东北红军第三次反“围剿”失利,只是因为中央红军和其他根据地红军的胜利,才使进攻赣东北的敌人被迫撤出。

1932年6月,蒋介石又集中九十个师的兵力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在方志敏等人的正确领导下,第四次反“围剿”取得了巨大胜利,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打通了闽北与中央苏区的联系,进而使赣东北根据地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此时,浙江也有一部分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此,中共中央和临时中央政府决定1932年12月11日为广州暴动纪念日,改赣东北省为闽浙赣省,省会设在横峰县葛源镇。闽浙赣省的建立标志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

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军队发动了对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1月24日,方志敏等率红十军团团部和二十师撤离闽浙皖赣苏区首府葛源,踏上了开赴皖南的征程。1935年1月,部队在向浙西南转移的途中遭到敌人重兵堵截,遂回师赣东北。从1月17日起,先遣部队主力受到七倍于我之敌的重重包围。1月27日,方志敏在怀玉山陇首村不幸被俘。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突围失败。同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

中央红军长征、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与方志敏同志蒙难后,敌人对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更加疯狂的“清剿”,但苏区的红军和人民是不屈的,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建立了赣东北、皖南、闽北、浙西南游击根据地。

(三)中央苏区

由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苏维埃区域组成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也称中央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中央苏区鼎盛时期,下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和赣南等5省60个行政县,其中江西省有22个县,江西赣南又是中央苏区中最核心的区域。

1927年8月至1929年12月为中央苏区的奠基开创阶段。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在赣西南、闽西地方武装暴动和小块红色割据区域的基础上,由毛泽东、朱德等直接领导开辟的。早在大革命时期,赣南、闽西地区就有中共党组织和革命群众运动的基础。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转战赣南、闽西,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3月20日,毛泽东在长汀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以赣南闽西20余县为活动范围,以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并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接。4月5日,红四军前委进一步提出了“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的战略方针,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确立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揭开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党内通讯,构建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框架。1930年3月,以曾山为主席的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以邓子恢为主席的闽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1930年6、7月间,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相继成立。随后,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名震全国。8月,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与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胜利会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朱德任总司令。1930年10月,毛泽东领导红一方面军撤围长沙,挥师江西,攻克赣西重镇吉安,建立了以曾山任主席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全国苏维埃区域工作计划,根据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决定将全国现有苏区划分为赣西南与湘鄂赣、赣东北、湘鄂边、鄂皖边、闽粤赣边和左右江等六大特区,其中赣西南与湘鄂赣为苏维埃中心区,中央临时政府建立在此区,并称之为“中央苏区”或“中央区”。

中央红军和根据地的迅猛发展,引起了蒋介石国民党的惊恐和仇视。1930年10月底至1931年9月,蒋介石先后向中央苏区发动了三次“围剿”。期间,红一方面军遵照毛泽东在“罗坊会议”期间确定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在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在根据地人民大力支援和配合下,连续三次粉碎国民党军队“围剿”,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使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

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辉煌胜利,红色区域的广泛发展,迎来了中央红色政权的诞生。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胜利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副主席。同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叶剑英、刘伯承先后任总参谋长。周恩来为全国苏区党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至此,在赣西南、闽西两块根据地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这标志着中央苏区从此正式确立。

正当中央苏区革命事业迅猛发展之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取得统治地位,并且在中央苏区逐步贯彻。但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坚持正确主张的同志的抵制和斗争,中央苏区继续得到了发展。1931年12月14日,由董振堂、赵博生、季振同领导的宁都起义爆发,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000余名官兵加入红军,组建了红五军团,壮大了红军的力量。

然而,1932年10月上旬在宁都小源召开的苏区中央局会议(即宁都会议)错误地批判了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方针,并在会后撤销了他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尽管“左倾”错误路线开始全面推行,但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抵制了临时中央和后方苏区中央局的多次错误指令和干扰,灵活地运用毛泽东在前三次反“围剿”中克敌制胜的经验,采用大兵团伏击战法,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这一胜利,不仅巩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而且打通了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联系。1933年4月,苏区闽赣省成立。同年8月,苏区粤赣省成立。至此,中央苏区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四个省级苏维埃政权(1934年7月增设赣南省),拥有60个行政县,占有赣南和闽西的21座县城,先后建立了红一、三、五、七、九军团(1934年9月21日又组建了红八军团),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独立师、团达到13万余人,红军和根据地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中央苏区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由上海迁入瑞金后,中央局为了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反对毛泽东等人的正确主张,分别在福建苏区和江西苏区开展了反对所谓“罗明路线”和“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这场错误的斗争,给中央苏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王明“左倾”路线得以在中央苏区完全贯彻。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进行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其中50万重兵用于围剿中央苏区。在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下,1933年10月开始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历时一年终遭失败。1934年10月,在蒋介石国民党军队进逼苏区腹地的境况下,红军主力不得不撤离中央苏区,踏上了艰辛的长征之路。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于11月下旬占领了中央苏区的全部县城,1935年3月,中央苏区全部失守。

中央苏区丧失后,广大军民在项英、陈毅、张鼎丞、邓子恢等领导下,坚持开展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南方红军游击队的三年苦斗,保存了革命火种,发展了武装力量,牵制了敌人的有生力量,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毛泽东高度评价南方游击区的斗争,指出“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