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参加国际环境保护的政策

中国参加国际环境保护的政策

时间:2022-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中国参加国际环境保护的政策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自创建以来,特别是从1992年到现在,政策逐步走向健全,目前初步形成了一整套从事环境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政策,还有贯彻国际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中国参加国际环境保护的政策_环境人类学

第四节 中国参加国际环境保护的政策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自创建以来,特别是从1992年到现在,政策逐步走向健全,目前初步形成了一整套从事环境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政策,还有贯彻国际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一、中国提出的国际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行动,同时制定了一整套国际环境保护、环境建设与环境交流的政策。中国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是一个发展的动态体系,包括的内容是,环境保护管理政策、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和环境国际交流合作政策五个方面[25]

中国环境保护管理政策的涉及内容广泛,重点在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将环境保护纳入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和年度规划计划当中。此外,从环境问题发生的本质上考察,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往往是疏于管理造成的。因此,消除或解决这些问题成本最低和最有效的办法,其必然是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

中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强化节能减排,这些努力为减缓全球变暖作出了贡献。

(一)中国低碳之路

当今世界,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最高政治会晤的首要议题。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问题已经被新的安全理念所取代,而且这三大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又成为新的全球问题。发展低碳经济,这是人类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程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这是与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不同的新的发展思路。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与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中国既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内涵上来看,低碳经济模式适合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两个方面:中国既需要摆脱对碳基燃料的过分依赖,减轻高油价的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26]

自2008年8月《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以来,中国已有26个省市开展了经济试点工作。在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行业以及废弃物回收、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也展开进行了。同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汽车零件再制造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选择整车生产企业和零部件再制造企业14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5710万元,支持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再制造试点项目。种种做法表明,减排刻不容缓。此外,在节能发面,国内各部门、各地区都强化了节能降耗问责制,加强了节能统计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建设,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内淘汰了一批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这些有效推进了节能减排工作,最终实现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降幅首次超过5年平均节能目标。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

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和循环经济的关系密切相关,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

循环经济具有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它能有效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循环经济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就需要人类必须正确处理自身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纠正和克服那种向自然界一味索取的错误做法,从而采取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提升人的素质。第二,它能有效推进全社会的科技事业,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并对科技发展提供人文价值导向。就技术层面而言,循环经济依赖于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的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技术、相关企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等,这些均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因此,循环经济必将激发人们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能力,同时也为科学技术绿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第三,循环经济将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境界,促进人的道德境界的升华。循环经济遵循的理念是,此时此地此人之利,也是彼时彼地彼人之福。这就引导人们在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前提下善待他人、善待自然,使人由“道德境界”向“天地境界”升华。第四,循环经济将提高社会和人各方面的协调能力。循环经济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职业的活动紧密关联,需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将使全社会更加协调、更加有机、更加系统化,从而促进全社会的良性发展和人的各种能力的提高。第五,循环经济可以提高就业率,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循环经济的突出特征是延长生产链,而延长生产链的直接效果是增加就业。第六,循环经济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效益,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的物质基础。循环经济将3R原则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合循环的经济模式[27]。通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污染,从而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

需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终极目标。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依赖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又是循环经济的前提和保证。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社会观和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矛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28]

所以说,循环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而人的全面发展也为循环经济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

学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环境贸易?

2.对于气候变化,如何看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与义务?

3.如何看待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成绩?

4.中国走低碳之路有何优势?

5.应如何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

【注释】

[1]段建玲:《低碳经济与幸福指数》,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8~10页。

[2]蒲民、高东微、李建军、林伟:《剖析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中国食品工业》,2006年第9期。

[3]赵子富:《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论文网,2009年3月2日,http://www.lunwennet.com/thesis/2009/21725.html.

[4]王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0页。

[5]付修:《资源环境胁迫与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建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264页。

[6]何玉长:《节约型社会的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页。

[7][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主译:《经济学》(第1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

[8]裴辉:《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与核算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28~234页。

[9]中国—瑞典“WTO与环境保护能力建设项目”专家组:《WTO与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70~171页。

[10]王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3页。

[11]中国—瑞典“WTO与环境保护能力建设项目”专家组:《WTO与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73~174页。

[12]王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4~195页。

[13]周厚丰:《环境保护的博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7页。

[14]联合国提出限制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著者注

[15]陈泮勤、曲建升:《气候变化应对战略之国别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年,第35页。

[16]陈泮勤、曲建升:《气候变化应对战略之国别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年,第37页。

[17]杨洁勉:《世界气候外交和中国的应对》,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第63页。

[18]杨宏伟:《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挑战》,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176页。

[1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北京,2011年11月22日。

[20]段建玲:《低碳经济与幸福指数》,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17~18页。

[21]徐文钦:《低碳博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95~96页。

[22]徐文钦:《低碳博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40~42页。

[23]陈鹤:《气候变化危机与中国应对——全球暖化背景下的中国气候软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18页。

[24]陈鹤:《气候变化危机与中国应对——全球暖化背景下的中国气候软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19~120页。

[25]彭近新:《中国的环境保护与法制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54页。

[26]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6~108页。

[27]许崇正:《人的发展经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71~473页。

[28]许崇正:《人的发展经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74~47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