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建设中引发的生态利益矛盾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往往只注重取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他们较间接的社会利益,更不重视与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相关联的生态利益。在经济社会发展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如果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不能及时转变,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矛盾就难以避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由工业化、城市化导致的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社会利益的矛盾冲突
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较低,企业相对集中于自然资源产业,所以其工业化必然伴随着能源和原材料的大量开采利用,热带雨林和原始森林的大面积砍伐,温室气体、有害物质的过量排放,其结果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海洋、大气污染。更有甚者,发达国家把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将有害废弃物倾倒到发展中国家,加上发展中国家治污能力的低下,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1%。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将日益突出。有关调查报告表明,目前全世界城市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2%,但是城市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却占总排放量的78%,消耗了工业木材总使用量的76%、生活总用水量的60%,城市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此外,日益恶化的基础设施及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源浪费、失业犯罪等“城市病”,还直接威胁着城市社会发展与安定。近年来,中国不少城市一味采取摊大饼的方式扩展,城市住宅化和产业郊区化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这种城市扩展方式又是以低密度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是以土地资源的浪费、基础设施成本的增加以及因更多地利用机械化运输而导致过渡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为代价的,这种不顾及人类生态利益推进城市化的做法已经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制约。2006年度中国纳税500强排行榜显示,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开采业为代表的资源性企业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席位,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靠资源开业、重化工业拉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2.高标准的生活方式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尖锐矛盾
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在其发展过程中,低成本甚至无成本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起来后,为了保持其经济高增长和维持高质量生活,仍然选择建立在高度物质消耗基础上的高标准生活方式,不愿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和责任。发达国家以全球1/4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4的资源,排放了一半以上的污染。如果有一半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来消耗自然资源,后果将不堪设想。多年来,发达国家中多数人所享受的高质量生活,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与能源为代价的,这种生活方式是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相矛盾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意味着先发展起来的国家,要承担一部分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必须改变某些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应该实施个人交通的严格限制、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对非再生性资源使用的大幅缩减,以及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某些带来生活质量下降的工业品的停止生产。发达国家虽然意识到全球生态环境退化的严重性,但是他们不愿意失去既得的生态利益而放弃高标准的生活方式,某些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问题上陷入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之中,使其在环境保护方面进退两难。
3.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高危害不可忽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发达国家逐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工业高新技术化。农业生产技术广泛地利用诸如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大量地使用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农药和以石油为能源的农业机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农业,正成为巨大的“白色污染”源。“白色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影响正在逐年显现:不适当的农业活动引起土地退化和土壤侵蚀,全世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中的人工引种直接改变着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在农业中广泛运用杀虫剂和除莠剂,使鸟类、鱼类、人类和野生哺乳类动物受到伤害;农业生产大量利用淡水资源,造成自然界的水体富营养化、地面沉降和土壤盐渍化。一些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高新技术污染的问题,并已认识到高新技术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协同性、累积性、连带性等特征。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性和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制约,高新技术产生的污染难防又难治,因而我们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对高新技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作用需要有所预见和防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