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律与教学有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律与教学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原有的课程设置已经明显地落后于发展的要求。其二,粉碎“四人帮”以后,对被“四人帮”搞乱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拨乱反正,使马克思主义恢复其本来的理论内涵,成为一项重要理论任务,由此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识的重大调整。必须把这部分理论内容充实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律与教学有效性研究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是各国高等教育中都具有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在培养方案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称为“两课”,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中,统一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施的。因此,对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研究,也就围绕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规律,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这一研究的主题。

1.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发展规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的。这种特殊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学时是由中央统一作出规定,各学校应该遵照执行;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由各学校的行政和党委直接领导的,既和其他课程一样作为教学系列的内容,又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具有的这种特殊地位,使它在学校教育中也受到大家的特别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课程已经超出了一般课程所具有的内涵,它成为党和国家在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主要体现,并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联系在一起。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具有这样的特殊地位,因而它的发展也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发展规律,从广义上说,也就是思想理论教育的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需要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加以总结,从中发现其发展的规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发展以改革开放为标志,大致可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教育体制下的运行和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这又体现出发展的一般规律。

(1)改革开放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发展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相对封闭的,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比较保守的,在指导思想上自觉不自觉地带有“左”的倾向,高校的教育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运行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相当稳定的,具体表现为: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完全是按照常规运行的,既没有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不同的看法,也没有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甚至大家都没有想到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课程设置、学时、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改进的意见。或者说,在这一段时间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并没有受到什么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不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什么疑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环境和体制下稳定而又有序地运行了20多年。

从改革开放前20多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发展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在社会环境相对封闭、思想观念比较保守、体制高度集中的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也是比较稳定的,它既不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也不会对它提出什么更高的要求。在人们的观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完全是一种模式化的东西,整个社会既不想去改变它,也不想从思想理论教育的功能、方法、目标、有效性等方面去研究它。当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本身也处在一种相对固化的状态,长期在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中循环运行,而体现不出与时俱进的发展。这就是在改革开放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体现出的特点。

(2)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发展的特点

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

首先,社会环境由封闭到开放。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人们与外界的接触更多了,对外界的了解更多了,封闭的社会环境被逐渐打破。社会的开放使人们思考的问题不再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更多的问题。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更多思考。

其次,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保守到开放。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直接相联系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不再固守于某一种传统的观念,也不再被某一种观念所束缚。原来被认为是没有问题的事情,在观念转变以后,都会产生出许多的问题。因为观念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问题的看法或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看法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产生出各种问题。

再次,体制由高度集中到有所松动。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对教育体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使高度集中的体制开始有所松动。而体制的改革又为整个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在思想理论教育方面,改革的内容集中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人们开始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思考如何进行改革。

因此,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发展呈现出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以改革为主线,改革涉及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时安排、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教材建设、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还是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改革形成了共识,并都积极地支持和投入改革。之所以把改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线,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改革形成了共识,原动力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育主管部门来看,要解决好这样两大问题。其一,改革开放和恢复高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也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其中,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特征之一。要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原有的课程设置已经明显地落后于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改革,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建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二,粉碎“四人帮”以后,对被“四人帮”搞乱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拨乱反正,使马克思主义恢复其本来的理论内涵,成为一项重要理论任务,由此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识的重大调整。另一方面,改革实践的发展,又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实践中有了重大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把这部分理论内容充实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去。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形成了教育主管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进行改革的巨大动力。于是,1985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重大改革。

从学校来看,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一个有着较大难度的问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规定的,学校本身无权改动,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地执行。另一方面,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学时安排上,与其他的课程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而在课时的落实上有一定的压力。同时,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体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映也存在很大差别,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理论脱离实际,学了没有多大的用,从而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明显下降。所有这些问题,从学校层面上要有效地加以解决是有难度的。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学校是抱着完全赞成的态度,也有动力进行投入,表现出对这一改革的大力支持。

从教师来看,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内在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必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所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既包括教学内容的问题,也包括教材、教学方法、队伍培养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在原来的体制下,这些问题没有能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以考虑,教师在这方面能够发挥的主动性也非常有限。因此,教师没有改革的要求和动力。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改革形成了共识以后,教师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最直接的动力。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是前所未有的。

有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的社会环境,有了各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以及改革的动力,从80年代中期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改革不断地得到深化。在课程设置方面,由原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老三门)为基本课程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过渡到由“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三门)为基本课程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1998年,经过中央政治局的讨论和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基本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党的十六大以后,又在“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课程也相应地改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课程由“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构成。课程设置的改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

在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的同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教学体制等各个方面也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因此,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在这十几年中,就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已成为中央高层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基层领导、广大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从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发展来看,其特点就是改革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结合改革开放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可以总结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发展具有的一般规律。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在与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发展、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表现出不相适应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这种不适应是由实践的发展产生的,是发展中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表现得越突出、越明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的力度也越大,发展也就越快。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这一发展规律,就是要正确看待当前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适应和问题,并以此为契机,通过深化改革,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断地上新的台阶。

2.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其重要性和意义都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现实中一个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人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却不那么认同。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要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呢?这是一个涉及各个方面,并且具有很大难度的问题。可以说,在思想理论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始终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探索和奋斗。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各个环节。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要注意到的。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这一功能和目标,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师在观念上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也就是要把握以怎样的观念来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该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经济、社会、文化、人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也必须要突破传统的观念,树立新的观念。这一观念转变的实质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由强制性教育向引导性教育转变。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的前提。之所以把这一观念的转变作为前提,其依据是以下几点。

第一,思想理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采用强制性的教育使学生接受一种理论和思想往往缺乏有效性,而采取引导性教育,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从内心来接受一种理论和思想,则能够大大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如何,从教育实施者和教育接受者的角度来看,与这两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教育的接受者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还是主动地接受教育,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有效性。当教育的接受者还没有认可这一理论和思想的时候,如果采取强制性的教育,往往会使教育的接受者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存在,就会对要接受的理论产生一种自然排斥。这种逆反心理和自然排斥,使教育实施者的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就失效了。因此,首先要转变以强制性教育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观念,确立引导性教育的观念。

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引导性观念,就是要把握思想理论教育的规律,遵循其特点,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出发点。在教育的接受者对一种理论还没有完全认同它的时候,要首先引导他能够认同这一理论,而不是简单地采取强制性的教育。应该看到,由于种种的社会原因,也由于当代大学生并没有什么社会经历,从他们自身来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是缺乏基础的,再加上一些社会思潮的影响,更是造成了理论认同上的无所适从。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首先要通过教育者的努力,引导学生去认同这一理论,而不是采取强制性教育。实践证明,思想理论教育靠强制是很难有效果的,强制性教育的结果往往是造成被教育者的逆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对立,最终是被教育者与理论的对立。转变教育的观念,不采取强制性的教育,并不是放弃思想理论教育,而是为了从思想理论教育的特点出发,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树立了引导性教育的观念,就是把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作为教育基本出发点,使教师首先作为一个引导者。通过这一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方式的转变,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自然排斥现象,这就在客观上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思想、文化、观念、理论的多元化存在,是当今社会的客观事实,这一现实要求我们采取引导性教育,帮助学生在多元的意识形态中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

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由于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由于社会利益群体的差异,必然导致思想、文化、观念、理论的多元化。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社会群体,也一定会受到这种多元化的影响。从整个社会来说,要使这种多元化变为一元化是不现实的,同样,要使大学生不受这种多元化的影响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大学生在这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中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然,采取强制性教育是不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这是因为,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在多元化意识形态中作出某种选择是缺乏有效性的。引导性教育是以承认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存在为前提,在有明确导向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多元化意识形态中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今天经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条件下,对大学生来说,客观上存在着选择问题。这完全不同于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不存在这种多元化,因而也就不存在学生进行选择的情况。既然存在选择是客观的,学生如何选择又不是靠强制性教育所能够解决的,因此,通过引导性教育来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更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想理论教育的目标。从这意义上说,充分发挥这种引导作用,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要功能和任务。当然,要充分发挥这种引导作用,首先要树立引导性教育的观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所体现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必需的,这一点不存在选择的问题。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是强制性教育,因为强制性教育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必须树立引导性教育的观念,在有明确理论导向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中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应该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育者树立的正确的观念。

(2)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必须加强学科建设

应该看到,在新的形势和社会条件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是有很大难度的。这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有实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说教上,而是要用科学的理论去打动学生,说服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的根本在于科学理论的力量,在于科学的理论能够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各种困惑。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来说,加强学科建设,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就成为提高教育有效性的治本之策。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是单纯的政治宣传,而是科学的理论教育,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学科建设,确立应有的学科地位(这里说的学科地位是指一级学科的地位)。通过学科建设为理论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不少人看来只是一种宣传,甚至是一种说教,而不是一门科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也不需要进行学科建设。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很长的时间里也就游离于学科建设之外,其结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能作为一门学科得到很好的发展。其实,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由此带来的结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是属于科学的理论教育范畴,它与政治宣传有显著的区别。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谈得上进行学科建设,才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从而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学科名分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关系到能否进行有效建设的问题。既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那么,在学科建设上也应该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相应地位。如果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学科地位,无论怎样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性,它总是摆不上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位置,总是不能得到实际的强有力的支持。这种状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因为人们会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摆不上学科建设地位的角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只是一种政治宣传或说教。这在客观上造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会有大的投入。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处在一种理论上说是重要的,但却没有相应的学科地位,最终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被边缘化而得不到真正的重视。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能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效果不理想,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很大的难度,说明有许多问题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不是零散的,而是系统的,不是单科性的,而是整体性的。它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的共同配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上升到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建设才有可能。因为在确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学科地位以后,相关的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才能真正走上正规,才能真正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系统研究和建设。这种系统研究和建设,能够大大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认识,有力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发展,从而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教育,而是思想理论教育,是要使学生能够接受正确的理论,转变思想认识,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教育。要加强针对性,必须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研究学生在思想上、理论认识上关心的问题,通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是与教育的针对性成正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才能提高有效性。加强针对性,就要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情况,研究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感到困惑的疑点问题。同时要深入了解社会,因为了解学生和了解社会是一致的。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对社会的了解,并非只是套话,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来讲,这是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不是了解学生、了解社会,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否有的放矢,是否能符合学生需求的根本性问题。不研究学生思想实际、不研究社会现实情况,也就不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想知道什么,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在理论上有哪些需求等等。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整个教育就很难抓住学生,这就使提高教育有效性缺乏了基本前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要求的了解学生、了解社会,其实质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体现。应该指出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做到的理论联系实际,不是用理论去迎合实际,而是用理论去分析实际、说明实际,即理论是“矢”,实际是“的”。另一方面,了解了学生,了解了社会,也就知道了学生在理论上的需求是什么。这就像企业生产者首先要知道市场的需求是什么一样重要。对企业来说,不符合市场需要的供给是一种无效的供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来说,不知道学生理论需求的教育也是一种无效的教育。因此,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的整个链条中,了解学生、了解社会是重要的一环,把这一环节的工作做好了,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就有了很好的基础。

总之,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学科地位,加强学科建设,这是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自身建设的问题。了解学生、了解社会,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这是解决好对教育对象把握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就能够得到强有力的支撑。

(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体,整个教育是要靠教师去实施的。如果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师,自身的素质不能胜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要求,那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也就会落空。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根本。师资队伍的建设,最终体现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来看,教师素质的提高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是最根本的,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师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全身心的投入。这是提高教育有效性主体条件的保证。

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师在一定意义上是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这种思想素质首先表现为坚信马克思主义。因为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者,如果传授者本身不信马克思主义,那么,他的教育是没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也不会是有效的,甚至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起反作用。教师有了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就不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只是作为一种职业,而是把它当作一项事业。现实中的大量事实证明,凡是能够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师都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都能够主动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兢兢业业地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而不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最根本的是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这是队伍建设的关键。但是,如何进行这方面的建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放在应有的地位上来考虑。这也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中矛盾最突出的问题。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师资队伍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最主要的还不是教师业务能力的不适应,而是思想素质的不适应。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师资队伍思想素质的建设,在这方面应该舍得花大的精力和投入。现在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队伍的教师业务素质都比较高,都有博士、硕士学位,这一点与10多年前的教师队伍相比,有了巨大变化。但是,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业务素质的提高,并没有能够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中,根本性的原因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并没有与学历层次一样同步提高,从而教师的整体素质没有能够得到提高。因此,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时候,必须要认识到,教师学历层次和学位层次的提高是必要条件,但这并不等于这一问题解决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问题也就都能够解决好。应该说,当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师的学历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不是突出的矛盾。随着教师队伍的更新,这一问题也会得到越来越好的解决。而教师思想素质不适应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状况,切实加强以提高教师思想素质为重心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现状,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思想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二,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内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师必须投入科研,要有科研成果。要把科研能力和水平作为衡量教师业务素质的主要标志。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科学的理论教育,因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师在业务素质上也必须与这一学科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主要的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要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需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教师必须确立科研的观念。搞不搞科研,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个观念的问题。有一种看法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属于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不一样,有没有科研不是大问题。在这样的观念下,当然对搞科研就没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而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低下,既明显逊色于搞专业的教师,也不能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自身的要求,结果是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当然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要解决教师科研的问题,首先是要解决观念的问题。只有在教师确立了必须搞科研的观念,科研才会成为教师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才会对科研有巨大的需求和动力。要在观念上明确,不搞科研,光靠教科书上的东西是不能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要求的,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没有科研,上课就没有底气;没有科研,就不敢和学生直接对话;没有科研,就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有没有科研成果实际上是教师综合素质如何的一个重要体现。

其次,要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氛围。科研的主体是教师,科研是否能够搞好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但教师的科研又需要有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这种条件和氛围需要多方面来创造和支持。应该明确,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科研问题,必须要有投入。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特殊性和特点决定的,这也是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一个具体体现。就像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一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没有应有的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也会因此而缺乏发展的条件。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本身来说,如果不能得到有力的支持,也就不能得到与其他学科同等发展的条件,说到底,也就是不具有与其他学科同等发展的地位。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发展条件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另一方面,在科研上要有良好的氛围,这需要在体制和机制上提供保证。在考核体系和标准、职称评定和晋升等方面都要把科研作为重要的指标之一,以形成处处重视科研的氛围,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科研有投入,又从体制和机制上使教师对科研有内在的动力,通过这样两个方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科研上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在业务素质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切实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队伍建设,就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具有了最根本的基础。

(4)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必须注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注重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教学方法改革的角度来考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意味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教学规律和环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方法改革不仅只是课堂教学的问题,而是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看成一个整体来研究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课堂教学必须抛弃照本宣科的方法,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为出发点,把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层次问题作为切入点,在首先能够抓住学生思想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

研究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质是要解决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接受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大量事实表明,用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这是因为,首先,现在学生在潜意识里已经存在着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离现实太远,学了没有用的想法,因此在学习以前就表现出不怎么感兴趣,主动性不强。这种状况从一开始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增加了难度。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是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其效果当然是要大打折扣的。教师在台上声嘶力竭,学生在台下抱头睡觉或做其他事情的情况之所以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与教学方法不当有很大关系的。其次,学生现在更多的是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各种现象和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很多是他们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但又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对于这些问题,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学生总认为是比较枯燥的,提不起兴趣。如果不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总是以照本宣科的方法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当然也就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是一句空话和套话,贯彻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把握其内涵,把这一原则与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赋予这一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具体内容。具体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现实生活中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层次问题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为此,教师必须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学生思想,要善于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要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说明、解释现实问题上下工夫,这应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加强针对性、具有现实感,也是和这一“问题切入式”的教学方法分不开的。这一方法之所以比较有效,是因为在学生看来,你要讲的是他们所关心的、想知道的问题,这就使教与学两个方面有了共同点,有了共同点,就能够抓住学生的思想,在此基础再进行理论教学,就使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了很好的条件。

第二,考试方法改革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方法改革的目标是要形成一个新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再用死记硬背的东西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而是引导学生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具有的特殊性,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方法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够用学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不是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书本上的东西。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有相应的考核方法作保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不能否认考试很大程度上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考试考什么、怎么考,会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因此,必须从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考试方法的问题。

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考试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用学到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各种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考试环节上需要认真地研究考什么、怎样考的问题。考试要考基本原理,但考基本原理的目的不是要背基本原理,而是要掌握基本原理,要把基本原理变成学生能够把握的东西。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才谈得上去运用。考试的方式、内容必须根据这一目标来进行设计。这就需要转变考试的指导思想,不能只是把考试的内容定在考概念、背基本原理,而应该把考试的重点转到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来设计考试的方法和内容,就能够充分地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使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

其次,考试环节要能够成为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考试环节对教与学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要看考试环节是否能够对教与学形成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即通过考试环节,能否科学地检验教学的情况和效果,能否科学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考试环节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起到这样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的作用,这就是:第一,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平时学习不认真,光靠考试前背书本是不能应付的。第二,使学生体会到,如果不掌握基本原理,光靠背一些名词、概念是不管用的。第三,要使学生感觉到,如果平时认真学习,掌握了基本原理,考试是没有压力的。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来说,会把学习的重点转到掌握基本原理上,而不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书本上的东西,更不能只是到了临考的前几天靠突击。对教师来说,也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把对基本原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重点,不能只是满足于照本宣科,而是要在讲透理论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现实问题和现象。

注重教学方法的问题,其意义并不只是单纯的方法问题,而是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学生思想和要求、教学规律和环节都要进行深入研究,在转变教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出发点探索教学方法。在这基础上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意味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认识的升华,也一定能够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切实的提高。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第1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