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举与时俱进旗帜创新医学伦理学教育

高举与时俱进旗帜创新医学伦理学教育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医学伦理学教育作为医学院校培养合格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一门重要而年轻的课程,在我国经历了由一般的医德教育、粗放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到今天日趋现代规范的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几乎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步。

高举与时俱进旗帜
创新医学伦理学教育

尹杰霖 杨 菲

医学伦理学教育作为医学院校培养合格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一门重要而年轻的课程,在我国经历了由一般的医德教育、粗放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到今天日趋现代规范的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几乎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步。按照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站在“以人为本”成为新的普遍指导理念,以病人为中心的伦理学方兴未艾,培养更多新世纪合格医科大学生的全局高度来审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在肯定医学伦理学已取得课程、学科和专业建设已日趋完善和规范,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和延伸,教育教学的影响、覆盖和实效更加深入人心等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和值得改进完善的地方,这是需要当代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携手研讨对策,探索改进的重要共同紧迫任务。

一、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实困境

作为一名起步较早、断断续续从事专兼职医学伦理学教育20年的德育教师,从医学院校党委书记和年轻德育教师的双重身份和角度来理性思考,既从专业又从全局更从现实来审视今天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育现状,我们觉得有以下现实困境需要认真面对和重视:

1.领导重视不够

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作为医学教育这一特殊而神圣的专业培养规格的德育要求中,良好医德的教育与“训化”培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从课程、学科、专业建设的角度往往把医学伦理学划入非专业教育的德育范围而少予重视,很少认真研究和考虑建设投入,而德育工作中更多重视“两课”、“三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素质教育,使医学伦理学这一本来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成了都挨得上又都顾不上,两不挨、两不管,任其自由发展的尴尬薄弱角色。寻根究源,我们认为形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上至各级教育、卫生主管部门,下至各高等医学院校的院处级班子的领导重视不够,没有从各级主干线领导的意识、政策和措施对这一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精力、财力的投入。

2.理论实践脱节

任何一门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养成都与其相应的职业活动密切关联、贯穿其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仅靠课堂灌输教育很难奏效,需大量“知与行”的循环往返、反复升华,实际效果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古人早就提出“蒙以养正”,就是在道德教育养成中要有意识地安排和创设一些特定的道德规范和训化措施,不仅要让医学生解决“知不知”,还要设法让学生解决“懂不懂”、“该不该”、“敢不敢”和“做不做”的问题,让学生作为医德教育和医疗实践的主体参与到高尚医德体验中去,回归到医疗实践中去,将医德规范化为自觉的医德实践。我们现在仅靠几次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与考试难于触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实际,过于理想化的原则要求,缺乏对现实医疗实践活动中不良医德典型案例的勇敢直面与透彻剖析,临床实习阶段正面医德教育的薄弱与缺失,临床带习教师重技不重德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医学伦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普遍严重存在。

3.师资队伍匮乏

在高校的人才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比较理想的文理素质俱佳,最好既懂医学又懂哲学、既有理论又富实践、既有事业心又有责任感的医学伦理学专业教师十分匮乏,这类边缘交叉性新兴学科师资既缺乏“科班”培养,又因课时少而难成规模气候,无法“批量培训”,再加之缺少对其全盘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与重视,往往都是业余为主,临时凑合,流动性大,难于形成学有专工、术有精长、安心稳定和爱岗敬业的合格师资队伍。

4.学术氛围不浓

医学伦理学作为涉及医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地位重要,要求极高,需要研究、探索、回应和建设的课题很多,而学术研究的氛围无论从全国还是从局部的一个高校都不浓厚,一方面是低层次、一般化、重复性的学术会议文章多,显得无所事事或无暇顾及,另一方面置身于“以人为本”、“依法治国”、“和谐共荣”等新理念普及、科技发展、信息数字等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有许多因医学理论新突破,医疗技术新开展,医疗设备新运用,医疗现象新出现,需要从理论上的回应、阐释、创新、超越和规范的任务又很重,如何在以法治医的前提下把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变为伦理医学的实践、进而恰当有效地既维护医疗单位、组织和医务工作者的权益,又能使患者的平等医疗权、知情同意权、隐私保护权、医疗监督权、医疗资料获得权及损失索赔权等权益得到尊重、体现和落实,我们觉得这种需求与现状强烈的反差都因学术氛围既不广又不浓而令人困惑与不安。

5.学生缺少热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五年制的医科大学生学习内容多,学习负担重,人文基础差,思想压力大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从全面的要求和设身处地的理性思考,医学生面临诸如基础与临床专业课的繁重学习任务,安全、情感、贫困、就业等多种现实而重大的思想压力,面临英语、计算机、普通话过级等非过不可的“硬坎坎”等现实课题,总体而言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学习缺乏热情,难于投入更多精力,应付了事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医学伦理学教育与时俱进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

要站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向未来的时代角度和全球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全面高度,站高看远、审时度势,从国家和省市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到各高校各级领导要把医学伦理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加以认识、重视,从政策制定、定性定位、评估导向、具体措施到目标考核切实提出明确要求,把医学伦理学教育作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和重要途径来对待,把医学伦理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作为“两课”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加以规范、建设和考核,大力提高和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加强建设

要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明确目标,要按照江泽民同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四个同等重要”的指导思想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加强对医学伦理学课程、教材、师资的建设;要组织专家、凝聚力量、广泛深入地开展医学伦理学自身发展,医学伦理学相关学科,医学伦理学在新的时代、新的科技背景下诸多现实重大问题的研究,以体现和满足医学伦理学教育与时俱进的现实需求。

3.注重创新

要正视市场经济下人们利益格局和价值取向多元的现实,针对社会人群对健康服务的更加重视、更多需要和更高要求,面对“以人为本”、“依法治国”理念下病员家属对知情同意权、尊重隐私权、公正平等权、选择监督权等诸多权力诉求,针对微创医学兴起,生命科学发展,生育观念转变,颅脑手术戒毒,器官植换移置等诸多新科技运用、新项目开展带来的许多医学伦理学面临的新课题,正视现实,科学阐释,创新超越,唯其如此才能使医学伦理学永葆生机活力,青春常驻。

4.改进方法

医学伦理学教育应积极面对鲜活丰富的医疗实践活动,认真分析认识和科学适度把握其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增加教学中学生参与机会和师生互动的成分,要动员临床专业课教师利用其特殊威望与魅力将医学伦理学教育渗透到教育育人活动中。重视和落实临床实习阶段“准医生”实践中医学伦理学教育的载体、途径与措施,可考虑就像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那样选择一些医德医风搞得好的医院建立医学伦理学教育实践基地,观看和讨论医疗卫生领域先进典型的生动事迹,邀请一些医德医风先进楷模人物作报告,使医学伦理学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生动活泼、效果更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