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什么要深化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为什么要深化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改变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而是要通过改革,克服我们原有体制中的某些弊端,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充分考虑我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特点及社会的承受能力,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政治建设。

36 为什么要深化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要点分析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邓小平说:“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我们要精兵简政,真正下放权力,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把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改变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而是要通过改革,克服我们原有体制中的某些弊端,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不仅严重侵害着我们党和国家健康的肌体,而且也严重损害着党和国家的政治权威。因此,要克服这些弊端,兴利除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2.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健康发展的保证。

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客观上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只有建立起一个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才能保证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改革的阻力不仅来自旧的经济体制,而且也来自与旧的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政治体制。所以邓小平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所以,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但必须注意的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要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

3.政治体制改革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稳定发展的需要。

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可惜这些好传统后来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和发扬,甚至遭到破坏。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才能保证社会安定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利社会条件。

(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改革的总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我们各项事业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也不能偏离这个政治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就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就是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不是保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就是要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是不是得到巩固和提高,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是不是得到保持和发展,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积极性是不是得到有效调动和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是不是在有序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是不是在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不是在不断发展。

2.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我们进行政治建设的基本出发点。而政治体制改革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很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充分考虑我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特点及社会的承受能力,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政治建设。

3.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既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也绝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邓小平一贯主张,一切改革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邓小平还提醒人们注意:“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又都是不同的,历史不同,经验不同,现在所处的情况不同,各国的改革不可能一样。比如,苏联的政治体制本来就不是很成功的,而且,“即使在苏联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吗?”所以,我们不能跟在任何国家后面亦步亦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

(三)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1.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2.完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3.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4.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对权力进行监督,是防止权力脱离人民、滋生腐败的重要条件。

5.维护安定团结。

案例呈现

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1]

仇和的改革是从沭阳开始的。改革开始的阶段,沭阳的百姓是吃了苦的。从定期完成拆迁规划改造旧城建筑,到所有财政供养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扣除工资总额的10%~20%,每个农民出8个义务工,发动全民搞交通建设;从县里所有职别的公务人员三分之一轮岗去经商,到凡是有敢在规定时间完不成交办任务的大小官员一律离岗的如山铁令等。一切在百姓看来如疾风骤雨一般的政策无不遭到了世人的冷眼和诋毁。但在仇和冷峻犀利的眼神里,那是无奈的选择,是执著的痛苦,更是一种战略性思考。仇和对百姓的不理解曾经表示,“不用强制力量怎么行?中国要用50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300年的路,那得怎么走?只能是压缩饼干式的发展。”但是最让我们感动的不是这句话,而是他那句“为公才改革,为私谁改革”,从话里我们听出了他内心的激荡和矛盾。

沭阳的反腐工作是从机构改革开始的。开始的时候,仇和发现自己一手推动的机构改革和人员调配总是遇到阻力,一有人事调动就有人来说情。原来1997年以前,沭阳买官卖官盛行,有的人刚花钱买了官,没多久就听说要被调换,当然不满,时间一长就有了内部矛盾,互相揭发,这才让深藏在官风不正后面的根本症结彻底暴露出来。1997年4月,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反腐倡廉工作会议,全面实施端正官风、引导民风、净化乡风、树立县风的“四风工程”。随后,他从外县调来一位纪委书记,一位检察院长,用5个月的时间掌握了大量证据,随后到省纪委汇报案情。省纪委负责人听后拍案而起,“马上立案”。那一年,沭阳一共逮捕、查处党员干部243人,其中还包括2个副书记、3个副县长和一个政协主席。这一强有力的反腐举措为仇和的改革施政奠定了现实基础。1997年8月,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反腐斗争后,仇和开始考虑怎样才能真正从制度上杜绝官员腐败的现象。在这一沉重思考的基础上,沭阳在全国首推干部任前公示制度,把经过层层筛选、组织上拟提拔的干部的年龄、学历、政绩和拟提拔的职务等有关情况利用媒体向社会公开,欢迎社会监督。在担任宿迁市委书记后,仇和又将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先后在宿豫实行了干部公推公选制度,在宿城实行了干部公推直选制度,在沭阳实行了干部勤政廉政公示制度。1999年1月,在沭阳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一年半后,中共中央组织部派专员到沭阳调研,为此胡锦涛还专门作过长篇批示,后来将这一制度写进干部任免条例,在全国推广实行。

为期4年的改革,让沭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97年以来,沭阳县超常规发展,1998年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72.7%、41.6%和40.4%。仇和行动的步伐很快,有时快得惊人。他可以用半年的时间把原来民居密集的地方变成八横八纵的步行街区;可以在三天以内办妥一个庞大的投资项目;甚至可以在两周之内将一个原本垃圾成堆的县城变得干净整洁。到2000年底,沭阳城区新辟街道39条,新铺水泥路62万平方米,新建楼房198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208万平方米一座全新的县城出现在沭阳百姓面前。人们每天感受着变化,感受着“仇和速度”。“我之所以凡事必采用飞快的速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措施一上马往往就遭到争议,甚至反对,我必须争取用最快的时间让人们看到结果,好的结果出来了,争议自然就消失了。”仇和其实是在用改革的速度同反对改革的舆论打一个“闪电战”。

2001年8月15日,仇和担任宿迁市委书记。9月13日,宿迁召开了为期2个月的“宿迁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整治工作会议”,用“整风”的办法,用“三讲”的精神来进行制度创新建设。仇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是为标新立异而提出的,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宿迁作为新建市的特点提出的。宿迁是江苏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比例最高,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三化”进程最慢的一个地区,区划调整导致宿迁市处于特殊的市情、特殊的区位、特殊的地位、特定的发展阶段。宿迁没有中心城市、没有经济中心、没有文化中心、没有社会事业发展中心。针对宿迁的现状,宿迁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个“54321”的发展战略,就是实施五大战略,实现四大目标,调整三大结构,提高两大收入,建设一座中心城市。五大战略即强农富民、工业突破、城镇带动、全面开放、科教兴市。四大目标即改革开放大突破、经济结构大调整、中心城市大推进、区域发展大跨越。三大结构即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而且明确提出以城乡结构调整为先导,带动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这个“54321”的发展战略是仇和为宿迁的未来构建的制度框架和发展模式,核心目标就是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仇和强调:“老百姓花钱总是比政府花钱有效,民间资本投入总是比官方资本投入的回报率高,藏富于政府不如藏富于民。”

社会上对仇和的舆论压力频频,省里领导问他有什么想法,能不能承受压力,另外有什么要求。面对领导的询问仇和说:“我没有什么压力,只有动力和干劲儿,只要求千万不要在外面对我产生争议的时候调我走。”他形容自己当时是穿着钉鞋,拄着拐杖,戴着眼镜,拎着乌纱帽干工作。省委领导问他需要什么支持,仇和说:“只想要一个政策。”

于是,在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的12号文件中出现了一条:允许和扶持宿迁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这种对一个地方的明确扶持在江苏省政府的文件中是极少见的,仇和得到了一柄尚方宝剑。

……

仇和在改革的路上仍然继续,在新岗位的就职演说上,他表示:“一个地区的发展,往往并不是缺少好的思路,而是缺少抓落实的力度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定下来的事情必须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地坚决执行,迅速落实。做到说了算、说了干。”

案例点评

多年来仇和一直以激进的手段推进改革。有人说他是酷吏;有人认他如青天。有人说他大搞政绩工程;有人认为他颠覆了传统经济发展的思路,治吏,治民,治安,治理环境。在最富争议的评论中,仇和一直坚持着锐意改革。在纯粹理想的法治语境下,任何改革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依靠建立制度和长效机制解决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当然是最优的选择,也是我们体制变革的终极目标,但面对刻不容缓的发展重任,我们不可能等到制度完善时,再在规则的范围内按部就班地推进改革,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注释】

[1]摘编自人民网,铁腕书记仇和:他的施政依然极富争议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41975/41979/3163760.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