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退却途中再受损失

退却途中再受损失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27年9月14日至19日,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由失败走向胜利的一个起点。毛泽东随师部住在城南的“宾兴祠堂”。毛泽东的决定,首先遭到了余洒度的反对。所以在工农革命军进驻宁冈茅坪后,二人以向湖南省委状告毛泽东为由,结伴离去。毛泽东所以在莲花县城决定放弃退往湘南的原定方略,无疑是宋任穷携来江西省委指示信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是我党提出“上山”的第一人。毛泽东决心设法使指战员们的士气恢复起来。

三、退却途中再受损失

1927年9月14日至19日,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由失败走向胜利的一个起点。由此开始,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把革命的立足点由城市转向了农村。虽然还不能说已经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以农村为中心,但已探索和尝试。然而正是有了这个开端,才有可能产生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才有可能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实际情况比预料的复杂得多。毛泽东率领的这支刚刚失败的部队由文家市向萍乡出发途中,又发现萍乡已被国民党军队占领而难于通过,于是改道萍乡以东之芦溪向莲花进发,以便通过湘赣边界漫长崎岖的山路转入湘南地区。这是一次通向胜利的行军,然而却是极其艰险和困难的行军。在芦溪,起义军受到国民党军队的伏击。总指挥卢德铭,这位黄埔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生,为掩护部队转移,在芦溪牺牲。连续作战和疾病流行,部队不断减员。当抵达江西莲花县清点队伍时,全师3个团还不满1000人。

连续行军,给养断绝,不停下来不行了。毛泽东随师部住在城南的“宾兴祠堂”。他整个上午心绪不佳,满腹愁思。下午两点左右,中共莲花县委负责人朱亦岳、刘仁堪等,从上西区赶来接头。看到地方党的同志这么快赶到,毛泽东转为高兴,热情地与他们交谈。互相谈了一阵,师部参谋何长工进来报告,说来了一个生人要找毛泽东。

来人被带到了毛泽东跟前,操着浏阳口音自我介绍说:“我叫宋任穷,是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派来找毛润之的。”

毛泽东大为惊讶:“你怎么找到这儿来了?”

宋任穷回答说:他原是浏阳县工农义勇队第三中队党代表。8月下旬,队伍驻在铜鼓,县委书记潘心源派他与交通员前去南昌,向江西省委请示行动。他在南昌好不容易找到了省委机关,见到了书记汪泽楷。

对于汪泽楷,毛泽东是知道的,连忙问:“他说了什么?”

宋任穷说:“他对我说,你来得正好。听说秋暴的队伍正向赣西移动,你这就追赶上去,见到毛润之的话,要他们到赣西的宁冈去,那里有我们党的武装,可以安顿下来。”

毛泽东知道信是用药水写的,对朱亦岳等人说:“我去去就来。”

不长的时间,在脸盆里看完密信的毛泽东回到房间,对在场的余贲民、朱亦岳等人说:“这下好了,江西省委写来指示,闻毛部向湘南移动,可改变去向,开到赣西的宁冈去,那里有我们党的组织和武装,足以安顿。”

“宁冈,是个什么地方?”余贲民与何长工都不了解。毛泽东也茫然不知,问朱亦岳:“你们知道吗?”

朱亦岳回答道:“知道哇,那是湘赣边界的一个小县,四周是高山大岭,要讲党的武装,恐怕就是袁文才的农民自卫军了。”

“宁冈,袁文才……”毛泽东沉吟着,突然想起什么,问道:“有个井刚山,你们知道么?”

“井刚山?倒是有个井冈山的地方。它的实际范围就是宁冈,包括遂川的大小五井。”

听朱亦岳说完,毛泽东轻轻地点头,随即陷入思虑之中。

当晚掌灯时分,前委所剩的四个委员加上朱亦岳,又在一起召开会议。毛泽东向众人报告了江西省委来信的大意后,将自己的想法讲了:“看来我们不必去湘南了,转到宁冈去,那地方比湘南强哇。”

毛泽东的决定,首先遭到了余洒度的反对。这个“一直提不起劲来”的师长发出激烈怨怪,斥责毛泽东“朝秦暮楚”,恼怒地诘问:“退往湘南占据湘粤大道,一本正经地决议下来,这会儿说转往宁冈,下一步还要冒出一个什么地方来?”

苏先俊也支持余师长,反对毛泽东变计宁冈。

莲花县城“宾兴祠堂”的前委扩大会议的争论,后人无法得知其具体情况,只是从第二天起,一个不去湘南而转兵井冈山的讯息,在工农革命军营以上干部当中传开了。

毛泽东以什么样的道理说服余、苏二人,顺当地执行了江西省委的指示?这里有两方面的情况可为他所用。一是按照湖南省委的规定,秋暴前敌委员会到了哪个省的地面,就受哪个省委的领导。现处江西所在地,执行江西省委的决定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熟知中国历史、善于吸收历史营养而用于现实斗争的毛泽东,以水泊梁山为例,阐述作“红色山大王”的意义,是很有说服力的。

余洒度和苏先俊,虽然上了井冈山,但从他们后来的表现看,对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并未心悦诚服,认为毛泽东引兵井冈山是走投无路,甚至说团结袁文才是“与‘土匪’滚在一起”。所以在工农革命军进驻宁冈茅坪后,二人以向湖南省委状告毛泽东为由,结伴离去。

毛泽东所以在莲花县城决定放弃退往湘南的原定方略,无疑是宋任穷携来江西省委指示信起了重要作用。宋任穷的到来,实是一种偶然,但毛泽东要引兵井冈,却也有着某种必然。探索毛泽东的心路历程,有两点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一是在此之前,毛泽东最少有两次机会听到关于井冈山情况的介绍。

首次是这年2月初,毛泽东由韶山赴湘乡、湘潭、衡山等五县开展农运调查。在衡阳的北区,区委为他组织了一次座谈会。当年参加过这次座谈会的张琼,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虹口区区委书记。他在回忆中谈过一个重要的情节:座谈快要结束的时候,区委书记陈佑魁要毛泽东作形势报告。毛泽东讲了很多,最后讲到:统一战线总有一天要破裂的,到时候形势恶化,靠山的上山,沿湖的下湖,不可放弃武装斗争。我嘛,打算带人到江西的安源山去。

毛泽东说完,有个叫李少山的工人说:“你去安源山做么子?江西有座更好的山,叫井冈山,何不到那儿去?”

毛泽东问:“哦,那地方有么子好的?”

李少山讲道:“我有个表兄,早年在村上做下了人命,逃到那井冈山当锤子兵(方言,即土匪),干些劫富济贫的勾当。土豪搬来官军抄剿他们,剿了半年,表兄他们连汗毛都未伤着,倒是官军败而退兵。何故呢?那山大得很,树林子又密,随便往哪儿一钻就像捉迷藏,官军当然没得咒念。”

毛泽东听得颇有兴趣,又问:“这地方怎么走呀?”

“听说离安源山不远,从安源翻过一座大山,再走个百把里就到了。”

毛泽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你讲的那个地方,是蛮好的,以后我说不定到那儿去,你们也可以来呀。”

另据贺敏军回忆,在秋暴之前的安源张家湾会议上,最后讨论起义部队的退路时,众说纷纭。忽有第二团团长王兴亚大着嗓门说:“要是我们打输了的话,就跑,跑到井冈山去,那地方高山大岭,藏得千军万马,我有两个老庚(结拜兄弟)在那儿。”

二是毛泽东早就有过“上山”思想。

毛泽东是我党提出“上山”的第一人。自北伐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的反共面目日益暴露,他就预感到革命存在着严重的危机,对共产党应当上山保存武装有所考虑。1927年6月,湖南一些从马日事变中跑出的同志,在武汉见到毛泽东,毛要他们回湖南去,靠山的上山,沿湖的下湖,不要丢掉枪杆子。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说湖南所缺的就是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该上山。八七会议后,瞿秋白要毛泽东去上海党中央工作,他回答说:“我不到那地方去,我要上山找绿林兄弟作朋友。”

上述事例说明,随着革命局势的进展,毛泽东对“上山”有着越来越切实的考虑。在文家市力持退往湘南,去汝城实行割据,实际上是“上山”思想的体现。在他接到江西省委来信指示后,放弃去汝城而改赴井冈,只是毛泽东“上山”思想的升华。1970年10月,毛泽东在火车上接见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程世清,当程问到秋收起义几个问题时,毛曾说过“我上井冈山是中途逼出来的”的话。

毛泽东发现,队伍中有一些人正在由当初暴动时复仇心切的情绪转变为遇到挫折以后的悲观与消沉,失败主义的颓废空气很浓。9月29日队伍到达江西永新县的三湾村时。毛泽东决心设法使指战员们的士气恢复起来。毛泽东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愿意干的继续留下,不愿意的发给路费允许离去,并把留下的指战员由1个师缩编为1个团。这个团就是井冈山时期最早的部队,叫做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改编后的部队,毛泽东决定以连为单位设立党支部,以此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在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用以建立军队的民主制度和对官长的监督。这就是有名的“三湾改编”。通过这几项措施,部队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这支部队如果要南行到达原定目标的湘南地区,必须继续不断地作战,突破成千上万国民党部队的前堵后截。但是部队自参加秋收起义以来,在近一个月内经受了战争、酷暑、疾病和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已是疲乏不堪,亟需寻找一个平静的地方进行休整。湘南情况如何,毛泽东自起义以来几乎没有得到那里的消息,南昌起义部队也杳无音讯。因此,当部队进入江西的莲花、永新三湾期间,毛泽东开始考虑寻找新的落脚点。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提出了他的设想:停止南行追寻南昌起义部队,就地建立根据地

从文家市出发以来,毛泽东沿着横跨湘赣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由北段来到中段,再向南就是与湖南南部地区相连的南段了。而永新三湾与宁冈县相邻,他的队伍正处在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北麓,前行不远就是落草井冈山的袁文才据守的地盘。

在井冈山,有两支绿林武装,以袁文才为首领的一支驻扎在山下的茅坪;另一支以王佐为首领,驻扎在井冈山上的茨坪。毛泽东对他们的情况作过调查,大致了解他们的政治倾向,决定采取教育和争取的策略,结果袁文才真的同意了毛泽东上山!

10月3日,毛泽东率领部队由三湾抵达宁冈县古城。

古城又叫老三街,是宁冈北陲的门户。这座千人左右的小镇,所以名载中国革命史,就是因为工农革命军三湾改编后,10月3日开到这里,第二天起至10月5日,前委在这个镇上的联奎书院召开了营以上党员干部扩大会议,经过两天的争论,确立了“不去湘南,割据井冈”的方针。通过这次重要会议,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正式成为党的决议。

古城会议的史料依据,何长工回忆说:“毛主席有一个会议记录,长征途中丢失了。”现有的主要是何长工、谭震林、赖毅、陈伯钧、朱良等人的回忆,内容大同小异。他们当中,真正与会者只有何长工,何在被访问时谈到:“会议讨论和确定了建立根据地的问题。根据当时具备的条件,认为不去湘南,留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根据地。”

能对古城会议的主要内容起佐证作用的,尚有两个敌方资料。1984年海天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史料》第三集,铁心著《毛泽东落草井冈山》文中写道:“工农革命军到了宁冈的升乡,在那里来了井冈山的洞寨主袁文才的代表……我们的毛仁兄却召集所有的党员,同那些代表开了一次党的联席会议。毛仁兄说:‘袁文才同志是非常革命的,他经营此间已有多年的历史和经验,我们决定和袁同志在一起。’到这时候,毛泽东落草井冈山。”

另一则见于1931年8月10日江西《民国日报》副刊的《宁冈历来惨遭赤祸记》,文章为宁冈的一个大土豪所写。文内写到:“民国十六年十月间,毛泽东突自萍乡败来,始占县中心古城街……闻当时毛之主张,尚抢向广东发展,无奈一因湘军过于猛击,关难往返,二因袁匪文才欲借其为保障,百计勾留,三因毛之部下人马枪支不过百余,且弃械而逃者群群,至观井冈之险,固足于守……”

古城会议一结束,在龙超清的安排下,10月6日,毛泽东在古城与茅坪之间的大仓村,与袁文才见面。毛袁二人相见如故,热情交谈,极为投契。特别是毛泽东列数袁文才大革命时期的壮举,赞扬他对湘赣边界的工农运动“功莫大焉”,更令袁文才感动。毛泽东问了袁部的基本情况后,代表前委决定送给袁部100枝步枪,同来的陈浩团长适时地提出了“安家茅坪”,袁文才不加犹豫地答应下来,吩咐“管家”李筱甫当场赠以银洋1000元。

从此,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有了新的立足之地,如熊寿棋所言:“三湾改编后,我们只有两营的人,没有袁文才答应在茅坪安置伤病员,没有袁文才联合王佐而不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容易进去的,就是进去了也难以站住脚。”对此,当年湖南省委派往井冈山的代表杜修经在1928年6月15日《向中共湖南省委的报告》中也写道:“毛部当时困难甚多,光是伤病员方面,弄得正所谓‘救死扶伤不暇’,甚为危险。此时幸得泽东及一部分同志的努力,同时得袁文才的接济,使他们有短期的休养与整顿,方渡此难关。”

1927年10月7日,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袁文才农民自卫军和方圆村的农民,在村口热烈欢迎,杀猪宰羊,以最尊贵的宾客礼遇迎接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

主管军中后勤的余贲民副师长,在袁文才农民自卫军及宁冈党组织的协助下,很快在茅坪设立了医院和留守处。袁文才组织龙江书院的中学生,下到各地筹粮,将全县的公产、神产、族产的租谷收集起来,每天有8张砻床砻谷,保障工农革命军的粮食供应。

迎着十月的秋风,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毛泽东领导这支工农武装和方圆诸县的民众,坚持战斗在这块湘赣边界的土地上。

从安源张家湾会议具体组织秋收起义,到宁冈古城会议确定上井冈山,其间不过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毛泽东由秋收暴动失败到放弃进攻长沙计划,再由退往萍乡准备转湘南到三湾改编,最后确定在井冈山立足创建革命根据地。这条看来并不复杂的历史轨迹,却清楚地勾勒出了毛泽东一再指出的“上山”思想由理论变为实践的复杂过程。在当时所有的共产党人中间,毛泽东第一个成功地实行了这一艰难而伟大的转折。

毛泽东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这是通向伟大成功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