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民自卫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迅速攻占各区据点,随即向巴黎市中心挺进。3月26日,巴黎公社进行了普选,一大批工人、社会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参加了巴黎公社领导机构,3月28日,在巴黎市政厅广场隆重举行巴黎公社成立典礼,这是有史以来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的自己的政权。公社解除资产阶级常备军,取缔旧警察机构,代之以选举产生的治安委员会和司法委员会,国民自卫军成为巴黎城内唯一的武装力量。

7.3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

1.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起义是巴黎无产阶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为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而进行的一次武装斗争。

法兰西第二帝国是代表金融贵族和大工业家利益的封建专制国家,皇帝路易·波拿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19世纪中叶,帝国经济不断恶化,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烈,路易·波拿巴政权陷入极端孤立的境地。为摆脱困境,转移国内人民视线,法国于1870年7月19日发动了普法战争。但法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9月2日波拿巴在色当被困投降。消息传到巴黎,市民群情激愤,9月4日爆发了人民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成立了以特罗胥将军为首的临时政府后改为国防政府。临时政府不顾国家民族利益,与敌屈辱求和。使普鲁士军队得以长驱直入,10月31日,17万法军向普鲁士投降,引起了巴黎人民的无比愤慨,又爆发了旨在推翻叛国政府的第二次起义。起义虽然再次被镇压下去,但两次起义使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受到了实战锻炼。巴黎无产阶级在同政府卖国政策的斗争中,利用政府建立国民自卫队的法令,巴黎工人仅三个星期就组成了194个工人营队约30万人以工人和小资产阶级为主的武装力量,在巴黎形成了一支以工人为主体的国民自卫军,这是抗击普鲁士侵略和巴黎公社革命的主力。3月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正式成立,其中工人占半数以上,其余为同情工人的知识分子及小职员。

1871年1月28日,“国防政府”同普鲁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停战和约。由于与普鲁士达成妥协消除了后顾之忧,法国资产阶级便集中全力来对付国内无产阶级特别是巴黎的工人武装,准备夺取国民自卫军的大炮,逮捕中央委员会成员。3月18日凌晨政府军突然袭击了蒙马特尔高地,企图夺取大炮。枪声惊醒了附近居民,广大群众及国民自卫军战士立即集合起来,包围了政府军。在群众的争取和教育下,士兵发生哗变,很快就被赶到的国民自卫军击溃。胜利的消息传来,在巴黎各地特别是工人区爆发的武装起义迅速展开。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采取进攻策略,领导武装起义。国民自卫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迅速攻占各区据点,随即向巴黎市中心挺进。起义大军所到之处,政府军立即崩溃,政府官员、警察、宪兵纷纷逃窜。晚上十点左右,国民自卫军进入市政厅,升起了革命红旗,至此武装起义推翻了梯也尔政权,革命取得了伟大成功。3月26日,巴黎公社进行了普选,一大批工人、社会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参加了巴黎公社领导机构,3月28日,在巴黎市政厅广场隆重举行巴黎公社成立典礼,这是有史以来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的自己的政权。

巴黎公社诞生后,马上以法令形式宣布自己是唯一合法的政权,并立即作手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型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公社解除资产阶级常备军,取缔旧警察机构,代之以选举产生的治安委员会和司法委员会,国民自卫军成为巴黎城内唯一的武装力量。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公社委员会是由选举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公社下设10个委员会(执行、军事、财政、司法、治安、劳动与交换、粮食、教育、社会服务、对外联络)负责执行公社委员会的决议,领导本部门的工作。颁布教会与国家分离法令,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镇压反革命的活动。公社规定全体公社委员会和主要工作人员经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宣布废除国家机关高薪和特权,规定公职人员最高年薪不得超过6000法郎,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公社在社会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通过将逃亡业主遗弃的工场转变为工人协作社法令,公社派代表对银行、铁路和兵工厂实行监督。公社还制定若干保护工人直接利益的劳动法令,如取缔面包房夜班制、禁止任意罚款和克扣工资法令等。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公社先后通过若干减轻人民负担和解决生活困难的法令。其中有一切债务延期在3年内分批无息偿还法令、无偿发还典当金额不足20法郎低档典押物品法令、免收3个季度房租法令等。实行“学校与宗教分离”的政策,实施世俗教育和义务教育等。

梯也尔跑到凡尔赛后,手下仅剩1万多残兵败将,便玩弄谈判阴谋拖延时间。为向巴黎无产阶级反扑,他一方面纠集反动军队,另一方面请求俾斯麦释放战俘。此时,巴黎仍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东面和北面普鲁士15万大军压境,西面和南面凡尔赛军队伺机反扑,形势对公社极为不利。

4月2日清晨,凡尔赛军向巴黎发动突然进攻,公社委员会决定反击,揭开了巴黎保卫战的序幕。5月21日下午,凡尔赛军从圣·克卢门进入巴黎,震撼世界的“五月流血周”开始了。巴黎的工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奋起抗敌,他们在街道和广场筑起街垒,人人拿起武器同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5月23日公社最重要的战略据点蒙马特尔高地失守。27日最后一批近200名公社战士撤退到拉雪兹神甫墓地与5000名凡尔赛士兵展开肉搏,战至傍晚,大部分公社战士壮烈牺牲,被俘战士全部被枪杀在墓地的一堵墙前。这堵墙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纪念的“公社社员墙”。5月28日公社战士坚守的最后一个街垒被攻克。英雄的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在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后,被凡尔赛军血腥镇压下去了。

巴黎公社起义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第一次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为后世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它实行的革命措施,对以后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提供了许多借鉴意义。巴黎公社最主要的经验是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公社战士高昂的革命斗志永远激励着世界无产阶级起来进行斗争。

2.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

苏俄政权成立后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协约国的恐惧和仇恨,他们千方百计妄图颠覆新生苏维埃政权,并直接派兵进入苏俄境内实行武装干涉政策。在外国武装干涉的情况下,苏俄国内的各种反革命势力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纷纷发动反革命叛乱。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镇压国内反革命势力,苏俄先后成立了东方战线和南方战线,并在1918年底,红军在东线和南线都取得了初步胜利。

1918年秋,苏维埃俄国面临极其危险的局面,3/4的国土和全国1.4亿人口中的8000万被反动势力所控制。在苏维埃管辖区域,反革命活动十分频繁。为了应付国内外险恶形势,苏维埃政府采取断然措施,将国民生活转入战争轨道。1918年夏季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有: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全部余粮按国家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私人贸易和地方商品流通,主要消费口实行国家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虽然存在着弊病,但它能最大限度动员全国人力和物力去支援战争,对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作用。

经过苏俄人民和红军的浴血奋战,从1919年春到1920年间,粉碎了协约国连续发动的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最后于1922年10月将远东的日本干涉军逐出国土,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捍卫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

内战结束后,苏俄政府不失时机地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从国情出发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俄共(布)“十大”后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工业方面规定国家在保留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前提下,允许对部分小型国营企业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允许外国资本家承租苏俄的某些企业、矿山和森林区;在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在管理体制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在分配体制上,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级差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苏俄生产力水平较低,个体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不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而必须经过的一系列中间环节和辅助手段。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联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保证了苏联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它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922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苏联的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大会选出了最高权力机关——中央执行委员会。1924年1月,苏联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式批准了苏联第一部宪法。统一联盟国家的成立,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从根本上摆脱对外的经济依赖。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苏联既受到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苏联工业化战略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以重工业为中心,高速度优先发展机器制造业和钢铁工业。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77.4%,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强国。机床已基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始出口。

社会主义工业化迅猛发展,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已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全面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决议,肯定列宁合作社计划的正确性,并确定了“依靠贫农,巩固与中农的联盟,坚决反对富农”的阶级路线。1929年,集体化运动以空前规模开展起来,广大中农大批参加集体农庄。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决议提出了在农村开展全盘合作化的方针,决议规定现阶段以农业劳动组合为集体农庄的主要组织形式,决议驳斥了没有机械化不能搞集体化的观点,由限制富农的政策过渡到消灭富农的政策。经过一系列努力,到1932年底基本完成了农业集体化的任务。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通过农业集体化把苏联人口最多的劳动阶级,由个体经济引上了社会主义集体经营的道路,消灭了人数最多的剥削阶级(富农),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严重问题有:第一,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发展比例失衡,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正常提高。高度指令化和过分集中妨碍各地区、各企业的积极性,地方和企业缺乏自主权。急于求成,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超过了国家财政的负担能力,不得不大量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第二,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严重过火行为,违背自愿原则,公然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农庄,还把农民的住宅、小牲畜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工业化从农民身上拿走过多,集体农庄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致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经过两年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1937年,社会主义成分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占99.8%,在农业总产值中占98.5%,国民经济总收入中占99.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也使苏联的阶级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已不复存在,社会上只有工人、农民和新型知识分子,工人和知识分子占总人口的45.7%,集体农民和合作社的手工业者占48.8%,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占5.5%。国内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已基本建成,从十月革命开始的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已基本完成。为了适应现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1936年12月5日,第八次全俄非常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1936年苏联宪法,这一天被定为苏联宪法日。1936年宪法基本内容包括:苏联是由工人和农民这两个阶级组成,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政治基础是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最高政权机关是苏联最高苏维埃,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共产党是劳动群众一切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公民享有劳动、教育、休息、信仰、言论、出版自由等权利,男女平等,各民族一律平等等内容。1936年宪法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果用立法形式巩固下来,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欧洲战场上苏联红军是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主力,在亚洲战场上又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支援了亚洲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随着战争的结束,苏联的国际声望空前提高,苏联的军事实力也空前增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战结束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的头号强国,美国依仗经济军事实力力图独霸世界。美国独霸世界的图谋遭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抵制。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改变了战时与苏联合作的政策,转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以遏制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在军事上,1949年4月,西方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在经济上,通过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形成了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抗衡的北约与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加紧了对东欧国家的影响和控制。二战后,在欧洲出现了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亚洲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人民民主国家。这些国家受苏联影响或在苏联帮助下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各国的国情不同,解放方式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也不相同。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中国的共产党,通过建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取得革命的胜利,然后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三国原属于法西斯德国的仆从国,二战后成为战败国。在苏联的影响下,随着人民民主力量的发展壮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由苏联所占的德国地区民主政权发展而来的。越南是在二战结束后,由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共产党发动起义,占领越南北方领土而成立的革命政权。为了有效抵御资本主义阵营的进攻与颠覆,社会主义国家间加强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合作。这些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政治上是以共产主义政党为领导的人民政权,在军事上通过《华沙条约》和双边互助条约形成军事同盟关系,在经济领域通过相互的经济交往形成经济互助合作关系。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共拥有世界1/3的人口和1/4的土地,表明社会主义已越出一国范围而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上发展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内,它加强了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互相支援和互相合作,有利于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对外,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