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先进文化的建设

先进文化的建设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先进文化的建设就是先进的大众文化的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得如何在于先进文化被社会大众接受的程度和参与的程度,也就是先进文化大众化的程度,建设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只有保持大众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使先进文化在大众文化中生根,真正成为主流文化,实现主导与主流的统一。三是应合理引导大众文化,特别是引导大众文化人才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先进文化只有在被民众接受和参与时才能实现其功能和价值。先进文化的建设就是先进的大众文化的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得如何在于先进文化被社会大众接受的程度和参与的程度,也就是先进文化大众化的程度,建设的主体是人民大众。

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文化建设中所坚持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民族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的方向,都是围绕“大众”这一文化主体形成的。只有在文化建设中使先进文化的这些特征、性质和要求与“大众”这一主体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才能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因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应处理好先进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主流文化与主导文化的关系。流行文化是大众文化的表现和组成部分,但它具有暂时性、易变性和盲目性,不能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状况;主流文化是现实文化的主体,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当前状况、状态和基本特点;主导文化则是蕴含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的、引导和推动文化发展方向、反映文化发展的规律和未来趋势的文化,它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统率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的文化自觉性,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而这些明确的目标或要求更多地要通过自觉的文化建设来实现。我们反对偏执、媚俗甚至低级庸俗的大众文化,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民族的、科学的、真善美的文化,使大众文化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既保持独立创造精神,又能为群众所普遍接受,所以提升大众文化的先进性,就是要努力消除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实现大众文化的主流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从而实现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统一。只有保持大众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使先进文化在大众文化中生根,真正成为主流文化,实现主导与主流的统一。

二是应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文化事业的发展更具有引导和导向的功能,它起着推动社会文化朝着正确的、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而文化产业则更多地注重文化发展的经济效益。可见,文化事业更多地体现了文化的“先进性”,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则更多地属于大众文化的内容。所以文化建设需要在“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事业”原则的指导下,加强文化事业建设,规范和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和层次,推动大众文化朝着先进方向发展。

三是应合理引导大众文化,特别是引导大众文化人才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新媒体时代的形势下,思想文化发展出现日渐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大众文化中夹杂的各种不良倾向和错误的意识形态给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带来了一定的消解作用,如不及时对大众文化加以正确的引导,匡正时弊,势必会造成人们社会价值取向的困惑。这样,对大众文化包含和体现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表现形式等方面加以引导、改善和提高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主流媒体要借助精英文化、主导文化等各种力量培养大众的价值观念、审美修养和自觉意识,使其在辩证地看清大众文化的利弊后,能够正确鉴别大众文化的思想内涵。使大众文化在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为大众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休闲方式提供文化导向和文化资源。

主导文化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化表达,是政治话语的表述,反映的是国家的根本文化趋向、价值观念和国家意志,媒体要利用主导文化的权威性、教育性和引导性去调节和制约大众文化,纠正大众文化的不良趋向,提高其文化品位,改善文化的生态环境;媒体还可借鉴大众文化传播的成功模式,用大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去传播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并非对立的关系,社会要给大众文化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健康的文化食粮,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趣味、不同风格的文化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促进文化生产力发展是基础性、长期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应该是社会化的、有组织的、政策和政府层面的工作和工程,也应该是社会整体和个体的自我要求和发展目标。如何做到二者的协调、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制度、机制、环境等方面都需要长期的、艰难的探索。

【注释】

[1]参见[美]迈克尔·海姆著:《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金吾伦、刘钢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8页。

[2]参见[德]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27页。

[3]参见王岳川:《网络文化的价值定位》,《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4]参见蔡骐:《对网络恶搞文化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期。

[5]参见高海建:《网络暴力的文化学思考》,《东南传播》,2009年第3期。

[6]参见付丽:《网络泛娱乐倾向的文化反思》,《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1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