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荣辱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礼义廉耻关乎国运,故历代都极为重视。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礼”,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纲,也是凌驾于义、廉、耻之上的纲维。

——《五代史·冯道传论》

释义:

礼、义、廉、耻是支撑国家的四个纲维;四个纲维撑不起来,国家就灭亡了。

点题:

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荣辱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礼义廉耻关乎国运,故历代都极为重视。中国传统社会注重德治礼序、崇德重礼,治国理政强调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管权治吏则强调官员首先要正心修身,树立正确的廉耻观。

链接:

《管子·牧民》——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五代史·冯道传论》——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延伸悦读:

“礼”,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纲,也是凌驾于义、廉、耻之上的纲维。儒家认为礼可以用来确立贵贱尊卑,所以司马光说“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礼记·曲礼》对礼的作用有更深刻系统的论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义”,是次于礼的纲维,是人们做事的法则和行动的准绳。《中庸》指出:“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说“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确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此我们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甚至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廉”,次于义的纲维,指人的品格廉洁方正。《汉书·贾谊传》说“廉远地则堂高”,正是廉的本义。廉狭窄、挺直而有棱角,古人每每用以借指秉公无私、临财不苟取之德行。“廉”的内涵非常丰富,儒家治国理想的集大成者《周礼》对廉有非常深入的论述,提出“六廉”之说:“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耻”,为道德的底线。《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他引用罗仲素的话说:“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