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中和了,万事万物的位置才能摆正

心中和了,万事万物的位置才能摆正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他们三人担心战事,无法专心下棋,所以连连输给谢安。谢安深谙心理战术在军事中的重要性,所以在自己国家的皇帝和部将面前表现得泰然自若,目的就是要稳定军心。可以说,这就是谢安的高明之处。王阳明说,喜怒哀乐的情绪,针对生发它们的本体来说是中正平和的。所以说,一个人的内心只有真正地达到了中和的境界,才能够把万事万物的位置摆正!

【原文】

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有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先生曰:“在一时一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译文〗

陆澄问:“喜怒哀乐的中和,就总体来说,普通人不能都具有。例如,碰到一件小事该有所喜怒的,平素没有喜怒之心,到时也能发而中节,这也能称作中和吗?”先生说:“一时一事,虽然也可称中和,但并不能说是大本、达道。人性都是善良的。中、和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岂能说没有?然而,常人之心有所昏暗蒙蔽,他的本体虽时刻显现,到底为时明时灭,非心的全体作用。无所不中,然后为大本;无所不和,然后为这道。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有一次,陆澄问王阳明道:“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王阳明回答说:“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

《中庸》中也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没有被喜怒哀乐等情绪左右时,他的内心是平和自然的,这种状态就是所谓的“中”。然而,当人处于日常事务之中时,难免会被喜怒哀乐的情绪所左右,有时会哭,有时会笑,有时会悲,有时会喜,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这些所有的情绪表现的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足,而且做到适时适度、切合场合,这就达到了所谓的“和”的境界。

其实,一个人的内心本来是具备“中和”能力的。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就像刚刚破土的种子那样,能够尽全力地释放自己的情绪,无所顾忌内心的喜怒哀乐。然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开始压抑内心的喜、怒、哀、乐,并使自己失去了“中和”的本领。

如果一个人真正地做到了中和内心的喜怒哀乐,那他将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中国古代有名的淝水之战,谢安之所以能够做到以少胜多,完全归功于他的临危不乱,在危难之际,依然能够全然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时,北方霸主苻坚南下,准备征服晋朝,使自己的势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东晋皇帝一听,慌了手脚,于是请教谢安要如何迎战。谢安分析说:“苻坚虽然有百万之师,但他们后方空虚,而且内部矛盾繁多,这将严重影响他军的战斗力,所以我军只要用心作战,定能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谢安的弟弟谢石,儿子谢琰,侄子谢玄都是这次大战的主将,眼看苻坚的百万大军杀到了家门口,谢安却依然气定神闲地饮酒下棋。为了迎战,谢石、谢琰、谢玄三人一同来找谢安商量作战策略。

谢安明白他们三个人的来意,却故意对迎战的事情只字不提,只是与他们下棋。由于他们三人担心战事,无法专心下棋,所以连连输给谢安。他们三人看谢安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认为谢安一定有把握打赢这场战,于是各自回去操练自己的部队,严阵以待苻坚的大军。

很快,晋军在淝水之战中获胜。捷报传到谢安府邸,谢安依旧安之若素,继续跟友人下棋。友人走后,谢安终于忍不住大笑出来,手舞足蹈地一脚踢断木屐还浑然未觉。

在淝水之战中,谢安能够以八万军马抵抗百万大军,如果说这是一场军事之战,倒不如说是一场心理之战。谢安深谙心理战术在军事中的重要性,所以在自己国家的皇帝和部将面前表现得泰然自若,目的就是要稳定军心。在敌军攻打过来的时候,谢安对获胜也没有十全的把握。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些消极的情绪带给身边的人,而是让自己强作镇定,把内心的悲喜情绪控制得恰到好处。可以说,这就是谢安的高明之处。

王阳明说,喜怒哀乐的情绪,针对生发它们的本体来说是中正平和的。只是因为人本身就有别的意念,才会使其过度或不足,然后变成私欲了。所以说,一个人的内心只有真正地达到了中和的境界,才能够把万事万物的位置摆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