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各有各的苦乐,何必纷争

各有各的苦乐,何必纷争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天下最接近“道”、最有智慧的人,便是不争的人。曹丕就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做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曹丕是个聪明人,与其争不赢,不如不争。在其他人争先恐后之时,自己显出“不争”的冷静,反而更能得到上级的认可和信任。老子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如果将水的品性归结到一点,那便是“不争”。

天下最接近“道”、最有智慧的人,便是不争的人。利益有限,争得头破血流也最多只能抢到有限的一部分,而且不免会招人厌恶。冷静达观,显出礼让的态度,却往往能比争抢者得到的更多。

三国时,曹操选立太子时,长子曹丕为太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华,文名满天下。于是曹操一时间难以定夺。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夺走的,他想拼死一争,却又明知自己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下,胜数极微。曹丕就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贾诩说:“您有德行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

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做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此言既出,满朝肃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相反,大家倒觉得曹植只知道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结果还是“按既定方针办”,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位。曹丕是个聪明人,与其争不赢,不如不争。只需恪守太子的本分,让对方一个人尽情去表演吧。

最后,这场兄弟夺嫡之争,以不争者胜而告终。

对掌权握势者来说,下属做事的态度会比做了多少更重要。在其他人争先恐后之时,自己显出“不争”的冷静,反而更能得到上级的认可和信任。

合作是维持秩序、克服混乱的重要法则,一旦要各自居功、互不相让,这个法则必然遭到破坏,世间的秩序将无从谈起。在这一点上,林语堂先生便极为明智,在《八十自叙》中先生曾说,自己始终喜欢革命,却不喜欢革命家,他极讨厌政客,绝不加入任何团体与人争吵;从这两句话不难看出,先生极力想远离那些被利益纷争缠绕的环境和身份,他想做个清净的人,远离这些,便可达到此种目标,或许正因为如此,林语堂先生才会从厦门大学文科主任的职位上请辞,不做他人争权夺利的牺牲品。活得随意,远离烦恼。

不争,才能争来生活的智慧和快乐。铭记此话,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道德经》中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

如果将水的品性归结到一点,那便是“不争”。所谓“不争”,就是摒弃争强好胜,抛却争名夺利之心,若人能做到不争,也便可消弭人世间的各种矛盾和争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