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善养恒心,执着投入

善养恒心,执着投入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者梁实秋曾断断续续用30余年的时间独自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投入了几乎半生的精力。后来,另外四人临阵退出,梁实秋便一个人把任务承担下来。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课余时间,他依然坚持莎翁剧作翻译工作。梁实秋的成功,得益于他对这一工作的执着精神。执着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忘情和忘我的投入。

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汉书》

智慧品读

泰山上滴下的水能够把岩石击穿,井绳能够磨断井边的栏杆。水不是专门用来钻石头的,井绳也不是用来锯木头的,这一切都是日积月累产生的变化。

正所谓事在人为。很多人总是感慨幸运与成功常常光顾他人,而从自己身边绕路走开,却很少思考:那些成功的人和自己有什么不同。世界上有一种人,寂寂无声,但却恒心不变,只是默默勤劳地努力着,坚持到底,事业如此,德业亦如此。正如软绳无言,水滴软弱,但经年累月持之以恒。

与此相对照,一个身心浮动的人,好比滚动的石头,滚动的石头无法长出苔藓现代社会,很多人缺少耐心,在一个地方住太久了就开始厌倦,读书读久了也不耐烦,工作时间不长就计划着跳槽。“不耐烦”的毛病病因在于“无恒”,而恒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都极为重要。

俗话说:“有恒为成功之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缺少恒心。即使掘井九仞,如果不再继续,仍然没有水喝,所有的努力到最后都会功亏一篑。

从古至今,所有追求成功的人都必然付出长久的努力。汉朝的董仲舒青年时代立志向学,三年不窥园,终于成为一代名儒学者;晋朝王羲之,临池磨砚,写完一缸水,终于成为书法大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因为耐烦有恒,读书才会有得;因为耐烦有恒,做人才能通达;因为耐烦有恒,修行才有成就;所以说“耐烦做事好商量”。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执着的愿望,只是一不小心把它丢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让天下最容易的事变成了最难的事。因而,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尤其要用恒心来成就它,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忍受纷繁复杂的耐性、坚贞不变的气质,作为涵养恒心的要素,去实现人生的目标。

学者梁实秋曾断断续续用30余年的时间独自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投入了几乎半生的精力。开始,梁实秋共物色了5个人担任翻译,他和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计划5~10年完成。

后来,另外四人临阵退出,梁实秋便一个人把任务承担下来。人生的遭遇是任何人都难以预料的,他在抗战爆发前完成八部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日寇的通缉,他不得不逃离北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继续进行对莎翁剧作的翻译。

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课余时间,他依然坚持莎翁剧作翻译工作。1967年,由梁实秋独立翻译的莎士比亚37种作品的中文译本全部出齐,在国内大学界引起了轰动。梁实秋回忆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其间也很少得到鼓励……”

梁实秋的成功,得益于他对这一工作的执着精神。执着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忘情和忘我的投入。世上,专注者往往默默无闻,普通得如田野里耕作的农人和车间里生产的工人,谦卑得如郊外的草树、如山谷里不为人知的流水。

但是,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具有献身精神,能够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有恒,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情,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投入,是“十年磨一剑”的等待,古今成大事者,大抵都具有这种执着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