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善不求回报

为善不求回报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读书人做梦去参加考试,主考官是关公。其中卷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读书人认为,一个人“有心”地去做好事,表现给别人看,或表现给鬼神看,虽然是好事,也没有什么值得奖励的。关公读到此处,拍案叫好,对这个书生也赞赏有加。为了好名声而做善事,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善事,而那些付出了就苛求别人回报的行为和故意做样子的行为相比,更为可耻狭隘。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

智慧品读

做善事的最高境界和水的品格是一样的。水能够滋润世间万物,但从来都与世无争。水往低处流,它永远处在大家都不愿意待的地方,默默地付出,这也成就了它包容的品格。因此,极致的善就应该像水一样,不应该总将善行记挂在心,也不应该对外宣扬。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读书人做梦去参加考试,主考官是关公。关公发下题目,他一挥而就。其中卷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读书人认为,一个人“有心”地去做好事,表现给别人看,或表现给鬼神看,虽然是好事,也没有什么值得奖励的。又例如一个人在扔掉一把不好用的旧刀时不小心伤了人,他并没有存心要伤害对方,虽然是一件坏事,也不该处罚。关公读到此处,拍案叫好,对这个书生也赞赏有加。

这则故事启发我们,一个人如果为了获得赞扬或者私利而施人以帮助,虽然表面上看是好事,最终也不过是伪善。这个故事同时也说明了,故意为善不是善,只有发自内心地做善事,并且不留痕迹,才是真的存善心。

善事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不能为了让别人知道才这样做。为了好名声而做善事,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善事,而那些付出了就苛求别人回报的行为和故意做样子的行为相比,更为可耻狭隘。事实上,当我们不计回报地真心去做善事时,回报反而是超乎意料之外的。

古镇上有一家菜摊,平时顾客不多,因为这里的人都比较穷而买不起菜。不过,经常有些穷人家的孩子来这里转悠。虽然他们只是玩,可摊主还是像对待大人一样与他们打招呼。

“孩子们,今天还好吧?”

“我很好,谢谢。老板,这些土豆看起来真不错。”

“可不是嘛。你妈妈身体怎么样?”

“还好,一直在好转。”

“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吗?”

“不,先生。我只是觉得你的土豆很新鲜!”

“你要带点儿回家吗?”

“不,先生。我没钱买。”

“用东西交换也可以呀!”

“哦……我只有几颗赢来的弹球。”

“真的吗?让我看看。”

“给,你看。这是最好的。”

“看得出来。嗯,只不过这是个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当然有!”

“这样,你先把这几个土豆带回家,下次来的时候让我看看那个红色弹球。”

“一定。谢谢你,老板。”

每次摊主和这些小顾客交谈时,摊主的妻子就会默默地站在一旁,面带微笑地看着他们。她熟悉这种游戏,也理解丈夫所做的一切。

镇上很多贫困的人家没有钱买菜,也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可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他就这样假装着和孩子们为一个弹球讨价还价。就像刚才的这个孩子,这次他有一个蓝色的弹球,可是摊主想要红色的;下次孩子一准儿会带着弹球来,到时候摊主又会让他再换个绿的或橘红的来。当然,打发孩子回家的时候,摊主一定会让他捎上一袋子上好的蔬菜。

许多年过去了,摊主因病去世。镇上所有的人都去向他的遗体告别,包括以前那些和他玩交换东西的孩子们。他们都已经成了或大或小的官员、学者。摊主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前,泪眼蒙蒙地目视他们在灵柩前停留,看着他们把自己温暖的手放在摊主冰冷苍白的手上。

我们很难估量做善事对一个人生命价值大小的影响。也许我们此时的付出不会立刻得到回馈,但是这份付出自会在别人心中留下感恩的种子。这颗种子此时不会萌芽,但终有一天会绽放花朵香飘万里。

在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生命需要我们做的是敞开心扉爱他人,真诚地爱他人,去宽慰失意的人,安抚受伤的人,激励沮丧泄气的人。至善无痕,让施予心就像玫瑰花一样散发芬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