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趋向为善”与“自然为善”的复合建构

“趋向为善”与“自然为善”的复合建构

时间:2022-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者不相信那些永恒不变的道德,这个观点常常被人误用为社会历史中不存在绝对道德,这明显是两个不同意义和走向的事实判断。
“趋向为善”与“自然为善”的复合建构_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当代论域

三、绝对道德:“趋向为善”与“自然为善”的复合建构

通过主观自我范式与客观自我范式、先验自我范式与经验自我范式的复合建构,上文证明了绝对道德不仅存在,而且要不断发展。要认识它,就要诉诸现实的人和日益开放的生活世界,要理解它,就要融入日益密切的社会普遍交往。马克思主义者不相信那些永恒不变的道德,这个观点常常被人误用为社会历史中不存在绝对道德,这明显是两个不同意义和走向的事实判断。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50]因此,必须指出,绝对道德的存在性、生成性证明及其范式建构实际上还必须回到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与这经济结构相联系的生产方式中去,回归到多元主体的实践中去。因为绝对道德不是一个抽象的虚存、空洞的说教,而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状况所能动反映的生活秩序,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行动见之于反思的生存方式。行动不止,反思也不止,行动是在道德规范指引下的自由行动,而反思是对行动能否达到应然的道德境界作出的能动反映,即是表现为评价、监督、改善行动的实践,这种实践不断反复,一次比一次深入,以至无穷。行动与反思互为条件、互相适应、互相推动,共同完成绝对道德的存在与生成性论证事业,而且不断把人引向更高一级人生境界。冯友兰认为人生的境界可以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51]石里克也指出,“一个出于趋向而为善、为善已经完全自然了的人”比“一个出于义务而为善的人”境界要高。[52]但是,决不能说“一个出于趋向而为善、为善已经完全自然了的人”才能达到道德境界,也不能说只有在道德境界才存在、生成绝对道德,而应该说绝对道德生成于“趋向而为善”、自然而为善的人之中,存在于以上四个境界之中。人们在践履道德义务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艰苦努力,服从绝对道德的调遣,超越这些境界;在体悟、揭示和实现绝对道德价值过程中,不断接近天地境界。

因此,讨论绝对道德的存在范式、生成机理和践行可能,对构建人文化和谐社会,对把握个体利益场域,诠释其内在结构要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都非常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