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个飞跃”老子没有讲清楚

“两个飞跃”老子没有讲清楚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64年《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第三期刊载了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的一篇文章:《关于量子力学理论的解释问题》。老子、庄子没有讲清楚,墨子讲了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但也没有讲清楚,张载、李卓吾、王船山、谭嗣同都没有讲清楚。毛泽东提出了“认识论”,对哲学思想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和创新。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积极从事中国革命的实践活动。

1964年《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第三期刊载了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的一篇文章:《关于量子力学理论的解释问题》。

毛泽东看到这篇文章后,于8月24日,找来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处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就坂田文章发表谈话:

今天我找你们来,是研究一下坂田的文章。坂田说基本粒子不是不可分的,电子是可分的。他这样说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的。

毛泽东接着又说: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多少次反复,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要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才会引起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最近艾思奇在高级党校讲话说到这一点,这是对的。这个道理中国的古人也没有讲清楚。老子、庄子没有讲清楚,墨子讲了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但也没有讲清楚,张载、李卓吾、王船山、谭嗣同都没有讲清楚。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双十条”的第一个十条前面那一段话是我写的。我讲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我还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关于人的认识问题》《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9—390页)

毛泽东同周培源、于光远,就坂田文章谈到了他的“认识论”。所谓认识论,也就是知行观。过去人们只知道“唯物论”与“唯心论”。毛泽东提出了“认识论”,对哲学思想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和创新。他在同周培源等谈话时还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别的没有。”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诸子,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知行学说。关于知行问题,老、庄的思想有其相通之处,即都主张通过直觉来把握“道”。这种直觉方法,具体说来,也就是在闭目塞听的情况下,依靠“内心之光明”(高亨语,见《老子正诂》),来“直接体认道”(刘笑敢语,见《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显而易见,这种致知方法,是定然要排斥“行”的,即否定“行”对于“知”的决定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老、庄都是主张“不行而知”的。

但是,老子的“不行而知”是内在地包含着对具体事物的认识的。照他的思想逻辑,“不行”是“知(道)”的前提;而“知(道)”又是“知天下(万物)”的前提。他说:

“不出门,知天下”,“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第四十七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五十二章)

由此可见,老子知行观的思路是:知道(“得其母”)→知物(“知其子”)→行道(“守其母”)。显然,知物乃是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没有知物这个环节,就不能够实现知道与行道的统一。老子知行观的根本失误是在于:它颠倒了知物与知道的关系,不是把知物(对个别的认识)当作知道(对一般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而是相反地把知道当作知物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当然就不可避免地要抹杀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导致神秘主义的直觉。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人们对知行关系的认识发展进程也是缓慢的,对这一问题曾经反复辩难过。南宋朱熹主“知先行后”说;明代王阳明主“知行合一”说;清王船山则提倡“行先知后”“知行相资”说。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尤其在长沙一师求学期间,就研读过先秦诸子及一些宋明理学家如程颐程颢、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人的著作,对知行关系学说有比较系统的了解。

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积极从事中国革命的实践活动。在以后的长期斗争中,他一贯强调从实际出发,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倾向。1937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哲学,为了揭露、批判教条主义的理论基础,他确定以认识论为讲课的重点。备课时,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关系问题,研读了《船山遗书》。1950年,《实践论》公开发表,他又特别加上一个附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清楚地表达了全文的主题思想。

在《实践论》发表稿中,增写了人类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一段话,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实践论》系统地阐明人类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文章最后毛泽东作了小结: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1964年,毛泽东关于坂田文章与周培源、于光远的谈话,对这一问题作了一番历史的回顾(见前引)。实际上,毛泽东讲了古今中外哲学家(包括马克思主义大家)对知行关系的探索史。结论是: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即知行关系问题,直到《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才讲清楚。

前引毛泽东与周培源、于光远谈话中提到“‘双十条’的第一个十条前面那一段话是我写的”。毛泽东写的这“一段话”,后来题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收入了毛泽东著作选读,就是1963年5月,毛泽东修改“双十条”时,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文章中写道: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从《实践论》到《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把人类的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有自己特点的唯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毛泽东研究哲学,特别注重认识论。五四运动以后,他很少讲宇宙观、本体论。从革命实践的需要出发,他自始至终紧紧抓住认识和实践,亦即知行关系问题。在关于坂田文章的谈话中,他甚至说:“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别的没有。”这句话是即兴而发,并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但如果单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是认识论,这一点是无可疑问的了。(此处阐述参见汪澍白:《传统下的毛泽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两个飞跃”的人类认识总规律,两千年前的古典哲学家老子受当时人们认识条件的限制,没有“讲清楚”,他只是朦胧地接触到人们认识问题。毛泽东品读《老子》,指出了这一点,是看得十分透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